《他有一剑》第一百三十五章真正的修行

他有一剑最新章节目录
   炼狱洞天中,余真意来到了下一个地方。
    在这里,血色圆月好像消失不见,他看到了天地的样子。
    天地间的东西,没有永远不变的。它们有生成,也有毁灭,毁灭了还可以再生成。天地也一样。对天地的根由,道书上是这样写的:
    天地有生成也有毁坏。成坏一次,称做一劫。
    一劫结束,那天地都合在一起,整个世界是一片混沌。要待下一劫开始,天地和日月列星才重新出现。劫要经历多长时间,只有神仙知道,因为像元始天尊等等大罗神仙,才能超脱劫数,永远长存不老。现今的宇宙已经不知过了多少劫。大劫有龙汉、延康、赤明等等名号巾劫号有开皇、上皇等等。
    迄今已经渺渺茫茫,上亿劫过去了。
    话说延康劫已经结束,赤明劫尚未开始,那世界是浑浑沌沌的一片,没有一毫声息,也不见一丝光亮,整个虚空中连个影子都没有,说不出哪儿是上,哪儿是下,只有混混茫茫的道气弥漫,无穷也无尽。即使是元始天尊,也只能沦在黑暗中等待着。天地劫数,都是道气自然演化的结果,演化的时机不到,谁也没法子让天地开辟。
    突然,那道气滚滚地流动起来,在虚空中结成一部神书。那神书,都是符宇构成的。每个宇方广一丈,有八个角;每个角,都有隐隐约约的光芒垂下来。
    住在大罗天上的元始天尊一见这符书出现,便知道新的赤明劫要开始了,于是赶忙将这符书取下来分成五篇,放到流火之庭的神火中去锻炼。这一炼,那符书马上焕发出赤色的光芒,一下洞照整个虚空。元始天尊把这五篇神书安置在五个方向。它们正是天地的根苗。
    神书的光芒一照,虚空中闪闪烁烁,原来是太阳、月亮和星星都生成了。三光朗照,宇宙问一片光明。神书的光芒向八方流去。
    八方的道气凝结起来,变成一重又一重的天穹海一个方向都有四重,加起来共是三十二重。这三十二重天之上,还有上清、太清、玉清三座天宇。说是天宇,实际上澄清透亮无质无形。
    元始天尊住的大罗天,还在更高一层。
    这第三十六层的大罗天中,有一座叫做郁罗萧台的台榭,上面有座白玉的宫殿,那才是元始天尊居住的地方。每一重天宇都有神仙管着,他们在三十六天中来来往往,自在得很。
    天在形成,地也在凝结。道气急剧地摩动,那旋转的速度极快,所以道气坚劲,就像金刚,形成的风,叫做刚风。刚风裹着大地劲吹,使得大地能悬浮在虚空之中。那地有九重深,号称九垒。
    地上也有神仙管理。每一垒有四个土皇,加起来一共三十六个土皇,和三十六天正好对应。有了天,有了地,才有现在的世界,人物生长的基地,也是神仙逍遥的空间。
    道教所说的“道”,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本体。
    道化生万物之后,也就作为万物的本体内在于万物之内。因此,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道乃是所有价值的创生之源。宇宙万物都是“道生之、德畜之”的,是道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具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道教关于万物皆由元气生成、皆禀赋有道性的观点,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
    道书《无能子》就曾指出:“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或谓有所异者,岂非乎人自谓异于鳞羽毛甲诸虫耶?岂非乎能用智虑耶,言语耶?夫自鸟兽迨乎蠢蠕,皆好生避死,营其巢穴,谋其饮啄,生育乳养其类而护之,与人之好生避死、营其宫室、谋其衣食、生育乳养其男女而私之,无所异也,何可谓之无智虑耶?夫自鸟兽迨乎蠢蠕者,号鸣噪,皆有其音,安知其族类之中非语言耶?人以不喻其音而谓其不能言,又安知乎鸟兽不喻人言,亦谓人不能语言耶?则其号鸣噪之音必语言尔,又何可谓之不能语言耶?智虑语言,人与虫一也,所以异者形质尔。”
    余真意在这里,看见了天地的演化,还看到了万物复苏的场景。
    按照道教的生命观,动物、植物都能够修炼变成人,变成仙。这就进一步打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因此,道教关于“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论断的意义就在于,它肯定了所有物类都包含着“道”的种子,都有向上发展的希望,可以一层一层地向上提升生命存在的形式,直至达到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
    妖魔鬼怪,人,都是一样的。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成长,以尽自己参赞天地化育的责任。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
    在灰蒙蒙的深处,余真意看到了一首诗。
    盘古开天地,阴阳两分开,华夏天地基,豫南基石在。混沌清浊分,人类始到来,万物从此生,家国由此来。宇宙初开生华夏,万国之宗东方龙。
    太上开天设规矩,道德清静立感应,宇宙万物谨遵行,自然安泰共相生。襟怀坦白不藏奸,心虚腹实法自然,利益众生多奉献,利人利己诸事安。
    逍遥快乐无执着,寿命俱在万万千。人为世间万灵尊,
    维护自然是本分。万物和谐护自然,天道久长万物安!大道至简法自然,万物平等无私偏。
    损余补亏调公道,平衡世间中当圆。西域祖先华之子,聪明违道法不容,吾祖不忍伤其身,惩罚离国炼身心,
    除去私欲召回国,心不归善永不还。
    西化之辈小聪明,不知循环果报应。自私为己少公道。损人利己违道宗。祖宗大慈悲,不忍杀其身。被贬离家园,流放荒芜中,改造其心性,为善召国中。
    自此有蛮夷,外国由此生。鸡犬声相闻,老死不往来,非召不得进天庭。人生**长,弃法俞来多,流放少归途,外国日来多,荒芜多发掘,世界多元国。
    修行这两个字听起来有些玄乎。要说修行,其实行住坐卧皆修行。
    现今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以为日日叩拜烧香便可得了正果!
    岂不知善事不行,岂有功德?若无功德,岂可成道矣?
    真人天口篇有云:“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所谓修行第一步变要明自身之根骨,如何去修行,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修道方法,也才方入了正道,道有三千,总可以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若只知盲目跟风,恐一生不可得正道!
    修行也非必须有宗教信仰才称为修行,千百年来,儒家“修齐治平”是一种修行,道家“独善其身”是一种修行,释家“普度众生”也是一种修行。其实,人人都在修行,即使不落佛、道之列,也逃不过儒家的谆谆教导。
    其实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修行都是必须的,宗教中的很多理念来源于人间的纲常伦理,并将其扩大发挥,即成为人之行为准则,比如孝道,《孝经》本为儒家经典,但其理念依然被道家与佛家拿来劝善,对人间伦理道德规范等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诸如此类的修行,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因此,未必非得将其归类并以不同的名称区别待之,则大可不必。因此,此话题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修行分几类。
    第一类修行专以方术、方技等道术为主,因此修此道者,亦称方士。其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堪舆等技艺,古时此道亦宣传辟谷、服食、祭祀可以长生成仙的人。会阴阳之学,明鬼神之事。
    这种方仙道和今天的道教有所不同,因其本身并没有一个组织。
    方仙道的名称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较为兴盛。因此,此类方仙道的修炼世间少见,一般隐居山林,与世隔绝,还有得法脉传承而隐遁潜修之人,不过,很难得见。
    第二类为丹道养生,丹道即修炼内、外丹,外丹多见于古代,历史上的丹道家较多,如东晋的葛洪等。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我们对人体的认识,古代服食铅汞之类的外丹术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进而演变成服食药材等以其保健养生、延年益寿。
    此外,道教人士亦修炼内丹,即通过存思、打坐、站桩等方式以打通大小周天,达到天人合一之功效。如今很多道派均有功法传承,尤其是以修炼内丹为主的全真派,均有不少修炼内丹的著作存世。
    第三类为符篆法术,其实此类应归入第一类之中,不过较为特殊,故分别取出论述。符法术等源于道教创始早期的天师道。当时的道教人士以符水治病、驱赶瘟疫、行祭祀之礼,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因而符、法术便成了天师道最大的特色,用以降妖除魔、替天行道。
    正一天师道又分成不同的宗派,均有诸多玄幻莫测的符法术传承,如茅山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当然,全真道亦有符法术传承,在此不赘言。
    第四类修行,则为红尘修行,所谓红尘修行,即在俗世之中修行。平日需要工作以解决生计问题,然后以修心、修行、行善、布施等为主要修行方式。不过,因有俗务缠身,因此,修行中磨难较大、坎坷较多。但因在红尘中修行需要面对芸芸众生,因此,若修行得法,亦功德无量。
    但修行之初,最好皈依道教师父,以得到师门传承,如法脉传承,如此一来,即能在世间弘扬大道、积功累德,又能有玄门法科修持,是修成正果的模式。因为自古以来得道成真者不仅需要修习功法,还要到人间度人,方能圆满。
    第六类为散修,所谓散修,多无玄门正宗法脉传承,而以民间常见的以玄术为人祈福消灾之类。这些修行者多文化不高,因大病初愈后突然得到某种能力,宣称得神仙指引或请神灵附体为人查病解灾等为主。这些散修之人大多也有法脉传承,但其应归属于隐派。
    其实,无论选择何派修行,都需道心坚定,勇于担当,并不遗余力,勤加修习,方能成就道业。泱泱中华,必有真心修行者的容身之处,只要足够虔诚,必能感通天地,应于神灵,不愁不成正果。
    修即是改变,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意义。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改变我们的言行。也
    就是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