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剑》第一百四十二章逍遥游[3]

他有一剑最新章节目录
   己、供养、仰慕,凭什么呢?凭什么就要供养宗教徒?宗教徒凭什么坐在台上接受信众的顶礼膜拜,提供供养的信众是宗教徒的衣食父母啊!
    纵观道教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能够躲在山沟里成仙,从来没有一个永远逃避尘世的人成仙;道教文化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来源于红尘,也必须回馈红尘,生活中得来的智慧、十方善信的供养,不能供养一群自私自利的追求自我超脱的成仙者,不能供养一群为了自己成仙而修道的修行者,不能供养避世而不回馈社会的宗教徒。
    修行,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拿得起,也必须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既然打算修行,就必须放下自我,放下自我后,还必须拿得起自我;要学会谦恭,更要在谦恭之后,学会自尊的寻求自我。
    当把自我放在一个小的格局的情况下,简单的为了清静而修行,简单的为了自我而修行,总归是小道;老君常说清静经,讲的是清静的心态,而不是隔绝世间的一切,一味的清静。
    如果不能积极面对,不能真实的修行自我,要避世就避世,别清高的说自己无争。无争也是无争的心态去看淡万物,或者天下莫可与之争,当达不到这种格局和境界的话,空谈无争,徒惹笑尔。
    如果清高的谈无争,自己在庙里逍遥自在,恬然自的享受十方信众的供养和崇拜的目光,还高高在上看待来访的信众,一味的看轻别人抬高自己,还算修道吗?只能算寄生虫。
    和尚道士就高人一等吗?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易,都要承担社会责任,因为信仰而供养宗教徒,他们或许将自己的生活费、工资毫无怨言的拿出来,无论迷信还是真心,都是希望这个善款能够真正用于弘道,能够真正帮助到其他人,能够真正达到宗教徒许诺的结果。一粒米重如山都有信众的祈愿,十方供养因果大俱为人间的信仰,享受供养要配得起这个供养的。
    某些经书中的说法更多是为了更好的获取供养,利用功德、来生的幸福、往生极乐等等蛊惑信众来获取供养,宣传供养宗教徒就是功德,供养宗教徒功德无边;但是宗教徒何曾以公正心对待捐献供养的信众?
    为了获取供养而获取,回馈信众不是念两句经文就能回馈的,回馈信众不是许下一个来生的承诺就能解决的。凭什么非要供养宗教徒?凭什么要供养和尚道士?
    西方宗教之所以在目前的状态下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是因为他们注重回馈和分享,注重信众与宗教徒之间的平等地位;那我们的和尚道士除了念经和福报,能回馈信众什么?空口承诺还是死后的预期吗?对于不听不信的用所谓谤佛或者经文恐吓吗?
    和尚道士都来源于红尘,都要吃喝拉撒睡的,都是平凡人,不存在任何一个没有毛病的和尚道士,如果存在一个完美的和尚道士,百分之百是经过包装和美化的;不存在一个道德上十全十美的宗教徒,如果存在,百分之百是别有用心的。
    如果要真正回馈供养,真正对得起信众,必须平等对待;不是和尚道士因为念经或者修行给信众带来什么,也不是供养和尚道士就带来什么好处,而是信众因为希望和尚道士弘道和传播正信而付出了金钱,是信众养着和尚道士!
    和尚道士应该回馈信众,通过弘扬正信、传递正念,帮信众更好的面对生活,让宗教服务于信众,而不是用死后的承诺交换这种供养,不是为了供养而供养,对得起供养的最佳办法就是弘扬正信,摒弃迷信,减少蛊惑、恐吓、利诱的传教方式,更多的是传道而不是传教。
    获取供养不应该是目的,弘道正信才是目的,许下死后承诺或者来生的幸福永远比不过今世的举手之劳。不要把宗教做成谋取私利的工具,不要把自己的格局放在江湖术士的地位上,不想做高僧的道士不是个好牧师,四海皆准的真理。
    为什么修行?为什么隐居?
    究竟为什么修行?究竟为什么隐居?
    弘扬正信需要真正体悟道教的意义,了解什么才是道士,非要避世才是道士吗?不事生产逍遥自在?是为了隐居而隐居,还是为了修行而修行呢?
    出世、隐居不是清高,不代表就超脱了,反而可能因为更看不开,才选择了这条路,对于诱惑或者挫折,可能还没有普通人更好的面对。
    一定程度上,隐居修行的所谓高人,人情世故、社会贡献、自我能力、道德观念比不上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他们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人品素质比不上一个谦恭有礼的正常人,对各种诱惑的抵抗力可能低于常人。
    如果说要谈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么也是自私的追求自我而已,我们可以把隐居当作成人童话,但是,我们不能靠童话过日子,不能靠童话来生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安徒生。
    由人才产生了宗教,不能由宗教来掌控人,如果一个宗教不能更好的让人明智,让我们变的更积极更自在,存在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还存在,可能只是为了某些群体的利益而存在,只是另有目的而存在。
    不是宗教就是万恶的,不是宗教就是美好的,宗教本身没对错,错在什么人在用宗教,错在究竟用宗教表达什么。所谓弘道,所谓行道,归根结底,是为了正信,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必须做到的就是对宗教理念的坚持。
    就如同爱情一样,第一眼的感觉非常重要,对待信众,要真正真心对待,无功利化的对待,就如同谈恋爱一样,珍惜美好的感觉,但有些人把“跟谈恋爱一样的心态去对待信众”搞成了“跟信众去谈恋爱”;就如同把无为理解成无所作为,把无争理解成逃避和无原则的退让,都是不可取的。
    弘道,先让自己做个明白人,传播一些最简单的道理,把华丽外壳去除,让信众觉得你是人,然后再觉得你是可以信赖的人,然后再了解宗教。
    都是平凡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哪怕修行,也是为了在皈依后更坦然自在、生活的更好。
    总之,个人认为,崇拜的不是神佛,而是神佛所代表的真理、慈悲与智慧;大众信任的不是道士、和尚的衣服、身份,而是宗教徒诠释的文化、明智与信仰;坦然面对我们应该面对的一切,坚守底线诠释符合我们时代的宗教,无畏无惧,无憎无恼,我心观世界,世界即我心。
    修道不必安什么心,修行不在于我们多高尚,而是经历后,怎么提高我们的底线同时,戒律不是为了束缚人,而是为了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我们修道更多的应该是注重传承与弘扬文化,让道教在我们的时代以适合我们的方式绽放新的活力。
    道教修行追求长生,但是,不能为了追求长生而长生,不仅仅要注重生命的长度,也要注重生命的宽度;把自己活成千年王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味的追求长生而不注重我们内心的修行,意义不大,一个人自私的活着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当不因道教的美好而丧失自己的判断力,不因道教的丑恶而丧失对道教的兴趣,因为向往光明而主动摒弃黑暗,因向往美好而自我修正的时候,才真正走上了信仰之路。
    方外不必深山寻,观照内心道自闻,非因出世无情义,非因入世多俗气。
    称心以为用,合理以为行,循礼以为道,重信以为德。重情为君子,逍遥是神仙,隐居而闻天下事,居尘而有无争心。
    居士供养衣食母,勿因教义失正心,慈悲度世非口中,莫因玄奇失自身。明智而躬行,品高而平易,修道足下始,足下即有道。
    是真逍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