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剑》第一百四十六章佛宗[3]

他有一剑最新章节目录
   ,冥思默想,把一切放下,于中夜即开悟证果。阿难陀立即去找迦叶,迦叶紧闭着房门不开,只答应让阿难从钥匙孔里进来。阿难陀果然从钥匙孔进入房中,这样的神通力证明他已经得道了,迦叶便让他升坐到狮子座讲述经典。
    最初结集的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以及《譬喻经》、《法句经》等,都是这有名的第一次结集圣典大会,由阿难陀尊者诵出来的。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阿难陀在涅之前离开了摩揭陀国,前往毗舍离国。这时摩揭陀国的阿世王正要和毗舍离国开战,阿难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国入灭,遗骨就不会分给毗舍离,如果到毗舍离入灭,他们也不会将遗骨分给摩揭陀国,所以他打算在两国交界虚的恒河中间上空进入涅。
    当阿难陀在渡过两国之间的界河时,便从船上飞升到空中入放光三昧放出种种色光,进入涅,圣体并分成两半,使骨灰舍利分别落在河的两岸。两国国王于是各自拾取舍利,在自己的国内建造佛塔供奉,一个是在毗舍离城北方的大林重阁讲堂,一个是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旁边,称为阿难尊者半身舍利塔。
    摩揭陀和毗舍离两国因为阿难陀入灭的因缘,遂释嫌修好,不再战争,救了千万人的生命财产。阿难陀尊者的牺牲,真是伟大崇高!
    虽然阿难陀尊者入灭了,但他对佛陀的功劳,对佛法的贡献,以及温和善良、谦虚忍让的圣格,永远活在佛弟子心中。
    过去世菩萨是一个平常的凡人,年龄到达十六岁,意志和性格非常开朗豁达。他博览群书,没有经典不系统地学习过。他深刻地思考各种经论的真理,什么经是最真实,什么“道”最安定。他深思以后,赞叹道:“唯有佛经最真实,无为之道最安定。”又说:“我应当胸怀真实之道,获得安定!”
    父母要给他娶妻室,他不安地说:“最大的妖孽祸患没有大于**了,如果迷惑女色的到来,那么道德就丧失了。我不赶快逃走,准备将来被豺狼般的**吞食吗?”
    于是他逃避到别的国家,以出卖劳力维持生活。当时有一位种田老翁,老年没有后嗣,偶于途中拾得一女,华丽绝伦,于是欣然养育成长,正在求男为偶。他找遍了全国,都没有合适的人。老翁雇佣菩萨已经有五年了,观察他的品行,从细小至巨大,心中嘉美。对他说:“年青人,我的家中很富足。我将女儿嫁给你为妻,你做我的后嗣吧!”就将女儿嫁给了他。这女子有神奇的德行,迷惑了菩萨的心。
    结婚没多久,菩萨自觉地想:“我见过诸佛的经典,譬喻以色为火,人为飞蛾,蛾贪火色,投身于火,最终被火烧死。这位老翁是以色火来烧我的身躯呀!他以财产作钓饵钩住我的口,以家庭的垢秽来丧失我的德行呀!”他夜里偷偷地逃走了。
    他走了百余里,在一座空亭子里休息。亭子的主人走来问他:“你是什么人呀?”他答道:“我在这里借宿。”亭主就将他带回自己家中。他见到亭主家美好的床褥,许多光彩夺目的珍宝。有个妇人,容颜好似自己的妻子,迷惑了菩萨的心,与他一起同居有五年之久。他的智慧心又觉悟了,他想:“淫为蚤虱,是能伤残身体危害生命的东西呀!我以前为了逃避女色而隐匿起来,如今怎么丧失了意志又遇上了?”就又偷偷地逃走。
    他在路上借宿时,又见到一个佩着宫廷珍宝、相貌酷似妻子的妇人。他又和以前一样迷惑了心窍,与她同居了十年。他又明智地觉悟到了:“我的业障太重了,逃奔到那里也无法避免。”于是他发重誓道:“我从今以后再也不寄宿了。”他又逃走了。
    他连夜赶路,远见一座大宅院,想绕开宅院,就加快脚步走路,宅院的守门人大声喊道:“什么人在此夜行?”他答:“我要到前面去,经过这里的。”守门人说:“这里禁止通行!”宅内有个女子出来,喊他走到面前,他又见到一个相貌和他妻子相同的人。妇人说:“你自己无数次地逃走,我发誓要做为你的妻子,你想逃到那里去呢?”菩萨思念道:“贪欲之根难以拔除,竟到如此程度吗?”随即心中兴起四无常的念头,他说:“我要以无常、苦、空、无我的禅定,灭除三界种种欲秽,难道只有你的淫垢还不能断绝吗?”
    当他心中兴起“四无常”之念,鬼变的妻子立刻幻灭,他的心中光明朗照,见到诸佛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向他解释空生无愿无想之定,在佛前受沙门戒,成为无胜导师。
    聪明,是人生莫大的福报,用了聪明的头脑、明晰的理智,在闻思经论,思惟法义的时候,聪明之人往往领悟的快,在闻所成慧上更易精进。但聪明同时如果不知道克制,也会走向聪明的反面,也就是小聪明,这种小聪明多体现在抖个机灵卖个乖上,但如果任着这种小聪明发展,很容易生成唯我的邪见。
    古代的佛门居士中,就有犯过这样过失的人,好在当时有善知识帮助他及时止损,避免了邪见的进一步扩大。东坡居士苏轼,是北宋著名的佛教居士,不过这位苏学士一直有个不大好的习惯,就是比较自负,比方说他在读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时候,感觉经文上那句“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於本人”的时候,他觉得这样对于施害者太过残忍了,于是就私自将“还著於本人”改成了“两头俱没事”。
    这一改可非同小可,因为经文是佛所说,凡夫轻易删改是有很大过失的,好在苏学士身旁有一位大善知识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告诫苏学士说:“你怎么可以胡乱改写经文呢,你要知道,《普门品》上‘还著于本人’这句,才是对施害者的救度啊,正因为观音大士的大威神力,能让施害者自作自受,他才不敢轻易害人,你改成‘两头俱没事’不成了纵容施害了么?”听了佛印禅师的话,苏学士才连忙忏悔。
    可惜,苏学士一生也未能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小聪明,这一点他的善知识佛印禅师多次劝诫过他,他的老师佛门居士王安石也督教过他,苏学士到了晚年才理解了这些位良师益友的用心。苏学士晚年看到自己的儿子不如自己聪敏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他说自己一生太过聪明,时时不忘彰显一番,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自己在事业上走了不少弯路,得罪了不少人,孩子不如自己聪敏机灵倒是好事,可以少惹不少麻烦,老老实实地把家业操持好就不错了。
    有句老话讲,再回头已是百年身,苏轼犯过的过失,其实吾人今天也还在犯着。真正聪明的人,会理智地择选自己的信仰,会通过信仰的力量将自己的聪明升华为智慧,生活之中会敬畏因果,谦善制怒。
    在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佛陀弟子周利盘陀为人低调老实,每天都在殷勤地打扫尘垢,服务大家。周利盘陀尊者是一位大智若愚的智慧比丘,他不善言辞,外人还以为他生性愚鲁,其实这位尊者内心专注,用在小聪明之人眼中的“笨方法”成就了阿罗汉果位。这就是佛门往事给与今人的启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