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春秋》后记

天下春秋最新章节目录
   春秋战国是国历史的童年时期。◇百度搜索:新世纪◇小◇说◇网◇《天下春秋》所写的事,发生在公元前481年至4
    73年之间,这段时间是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一般被史家称为是春秋战国之交,即春
    秋之末、战国之始,本书只写了八年间的事,但代表的是整个春秋战国之交的时期,而这段时
    期,一般被认为是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期。
    《史记·国年表》始于公元前476年,学术界多采用郭沫若的划分,将公元前476年
    为奴隶制的终年,之前的二百十五年是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为封建制的起
    点,开始进入战国时期。
    当然,关于国的封建制始于何时,说法很多,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统一时说、
    东汉说和魏晋说等,前面所述的战国说是比较流行的学术观点。关于战国从哪一年开始,学术
    界又有不同的说法,除了以《史记·国年表》始年划分,也有从《春秋》所绝笔的公元前48
    1年来划分春秋和战国时代的。
    不过学术界不同的看法,并不影响本书的写作,本书虽然用的是通俗学笔法,但所写的
    史实大多是见诸于史书的,其社会背景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研究和理解,本所说的“此
    时”,指的是春秋战国之交,即本书故事所代表的时期。
    本来是想写一部严肃的历史小说,鉴于史料太少,而且学术界对先秦的研究常有争议,若
    用正史写法,不免拘谨而生硬,只好将《天下春秋》写成一本历史传奇小说,企图反映当时的
    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虽然书用了许多武侠小说的笔法,但它绝对不是武侠小说,因为小说以国家大事的描
    写为主,虽然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格斗,却没有任何“侠”的意味在内。
    为了便于读者对书的社会环境、民间风俗的人的生活习惯容易理解,下面对春秋战国之
    际的历史环境略述一二。
    一、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环境与风俗
    1、社会人员结构
    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为贵族和非贵族,贵族包括王侯、卿、大夫、士,常被称为“君子”、
    “劳心者”、“肉食者”,非贵族包括庶民和奴隶,被称为“小人”、“劳力者”、“藿食者”。
    《周礼·载师》郑注引《司马法》说:“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为野”,都城
    及城郊叫着“国”,因此又有“国人”和“野人”的说法。“国人”是低等贵族,住在城郊;“野人”是农
    村的农民,属“庶民”,又称为“庶人”;边境叫作“鄙”,其居民常常被称为“鄙人”,属“庶人”;
    “工商之户”也属“庶民”,住在城;晋国“作州兵”,是承认国人和野人在“国”、“野”之
    间的“州”所私垦的田地合法之后,让“州”的国人和野人负担军赋。
    ①奴隶
    奴隶总称“臣妾”,或说“隶臣隶妾”、“隶臣妾”,如皂、舆、隶、僚、仆、台、圉、牧,还有
    阍、司宫、寺人、竖、奴、婢、舂、酋、徒人、胥靡等等说法。不过这间又的是指其身份,
    也有的是从其职责上来区分,所以也不易详细区分。
    关于这些人的名称与身份学术界有很多争议。我以为这些“臣妾”并不全是真正意义上的奴
    隶,他们的身份职责有的是官府和贵族家的服役之人,有的是差役,有的是罪人,有的是
    俘虏,很难仔细区别。从其职责上来说,大抵是政事和生活两方面,皂、隶、舆、阍、司宫、
    寺人多是以政事服侍为主,在公开场合露面较多;圉、牧、竖、奴、婢、徒人等主要是以生活
    服侍为主,一般在官府或贵族家,私人性质较强;隶、僚、仆、台、舂、酋、胥靡等是罪人、
    囚途或俘虏,充作奴役。另外还有优、师等一类的人,是表演娱艺和音乐的人,身份与庶民不
    同,又不同于上述奴隶,不过我以为他们也算得上奴隶。
    由于这些“臣妾”与主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别,最得主人宠爱的常被称为“嬖人”,因此其地位
    作用不同,春秋时期有不少人对政事曾有过影响,或是参与过许多政事。根据史书记载这些人
    的活动,可以猜出这些奴隶应该有其家族、朋友,立功可免其身份,犯过的还要降级,绝对不
    同于古罗马的奴隶那样全无人身自由,因此师旷对晋侯说“皂隶牧圉,皆有亲昵”。
    小说主人公伍封的祖先伍参是楚庄王的“嬖人”,对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有决定性的
    影响,从此伍氏登入卿大夫之列,嬖人的身份地位是很低的,所以这一战之后,楚国令尹孙叔
    敖说:“胜晋大功,出自嬖人,吾当愧死矣!”
    圉是养马的奴隶,地位还在“台”之下。鲁国有个圉人荦曾调戏大夫梁氏之女,梁女是公子
    般的情人,公子般因而责打圉人荦,公元前662年,圉人荦刺杀了新任国君公子般,酿成了
    庆父之乱;小说写到的楚国白公胜叛乱,白公胜将楚惠王困在高府,有个叫圉公阳的人在墙
    上掘洞,将楚惠王背负逃出,这是见诸史实的。
    竖是守藏司职的奴隶,是童仆一类的人。鲁国的竖牛是叔孙穆子的私生子,曾参与叔孙氏
    家的大事;晋公身边的竖头须,曾在晋公流亡时将所保管的东西偷走;小说卫国的浑
    良夫本来也是“竖”,却成为迎立卫庄公的主要人物;小说的伍傲本来也是“竖”,不过后来成
    了伍封家的重要家臣,能与孔子的弟子冉雍并列。
    阍是司门的奴隶。吴人伐越,曾捉到一个叫焉的人,故称俘焉,吴王余祭命他为“阍”,守
    余皇大舟,公元前531年,俘焉趁余祭观舟时杀了余祭。
    寺人类似于后世的宦官,又叫“奄人”,是被阉割过的男性,他们多在国君身边服侍国君及
    其夫人媵妾的起居。齐桓公身边有个宠臣竖貂,为了亲近
    内庭,自己阉割了入宫,因此更得齐桓公宠信,所以有的史书上又称他为“寺人貂”、“寺貂”。
    春秋时寺人常常在国事上有所表现,齐国的寺人貂与易牙在齐桓公死后搅乱政局;晋国的寺人
    勃鞮曾受晋献公之命追杀公子重耳,后来又在晋公为君后求见,在晋军攻
    曹时战死;史籍还有“寺人费”、“寺人披”和“寺人柳”等记载。小说的渠公、圉公阳、庖丁刀
    都是这样的寺人。
    本书故事所发生的年间,奴隶对政事的影响并不太大,只是身份地位随政事的变化略有些
    升迁,如鲍兴渐渐由“圉”变成“竖”,后来又成了“士”,成为伍封身边日渐重要的家臣;鲍宁由“圉”
    一跃而升为家臣,主守一关。
    ②庶民
    其庶民可称“民”和“黎民”,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农村的务农平民,叫作“庶人”,另一
    类是工商,与贵族一起住在城。
    春秋时期,庶民在政事上基本上无多大的作用。不过在本书故事发生的年间,庶民的身份
    正在不断上升,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一是工商之出现了大商人,开始对政事有所影响,譬如小说庆夫人和孔子的弟子的端
    木赐。
    二是庶民逐渐进入了战争,甚至可以因军功而担任官职。
    春秋时期的战争一开始是贵族专有的特权,将领和士卒是由贵族担任,庶民是无法参加的。
    至于庶民何时开始有从军的权力,无确切的史类记载。我想,公元前645年晋国“作州兵”时,
    庶民既然承担军赋,便可能开始参于战事。至少在公元前632年晋公增置“三行”
    时,这些步卒应该已有庶民在内。公元前493年,赵鞅攻范氏和齐郑之兵时,誓“克
    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可见庶民已经从
    军为卒了。“遂”即“仕进”,即是担任官职的意思。从赵鞅之誓,可见庶民可以因军功而担任
    官职了。
    到了本书故事的年间,庶民担任公职、或者跟随贵族任家臣已经并不罕见,这些人实则已
    进入了“士”的行业。
    ③士
    士阶层是国历代社会最有特色的一个阶层,也是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变数和动因,
    整个战国时期的主要政事变化,绝大多数是士造成的。
    士应该是随着乡遂和国野的分化而产生的,早期的士大抵是有官职的人,且多是武职。战
    国时人在政治上的作用渐著,所以到了后来,士成了人的代称。
    春秋时期的士应该有三类,一是卿大夫家非嫡系的庶孳子孙,二是卿大夫身边的家臣和
    武士,三是城郊的国人的少部分。他们没有采邑,没有卿大夫那样的“家”、“室”,属于自由
    人,因而对官职的依赖很大
    从政事上论,春秋时代是“卿大夫社会”,“士”为低级贵族;战国时代是“士的社会”,“士”
    为四民之首,因此有了“布衣卿相”的说法。
    在春秋战国之交,即本书故事发生的年间,士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依附贵族的家
    臣和武士在政治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部分士由“国人”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地主或
    庶人,成为小农经济的代表。另一个变化是,士由武职逐渐向职转变,孔子及其弟子是最
    显著的例子,而且从春秋后期开始,已经有了无职的游士。
    士不仅可以担任公职,也可担任卿大夫家的家臣和武士,庶民若无战功则不能任职。春
    秋后期容易上升是贵族家的家臣和武士,在春秋战国之交,士的地位开始激剧上升。小说
    的赵悦、蒙猎是有职的士,平启、招来是无职的士。
    春秋时期的大多时候,士阶层间表现最合跃的是武士,譬如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的专诸
    一类,春秋后期时,家臣的作用便越来越突出,譬如鲁国的南蒯、阳虎等人,而且士间的
    士逐渐重要。
    此时,士变成贵族还是很难的,各阶层的等级之分仍然十分森严,真正由士能变成贵族,是魏侯开创“布衣卿相”之后的事,那已是战国时期了。
    本书故事对士的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