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正文卷476Y系列受体大突破!(求订阅)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最新章节目录
   许秋继续阅读魏兴思发来的文献。
    第三篇一区文章来自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的李丹,他们课题组又发了一篇,同样是只有一张图片的“短通讯”文章。
    说起来,这个期刊还是许秋告诉魏兴思的,之前并不在魏老师的期刊检索库当中。
    另外,这个期刊的名称,如果缩写成两个字母的话,可以和《自然·通讯》的缩写NC一决高下了……
    李丹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名为S1的三元共轭共聚物给体材料。
    这种材料的分子结构是在PBDB-T基准给体的基础上进行改性而来,PBDB-T是D-A二元共聚物,D单元是BDT,A单元是BDD。
    而S1的话,额外引入了第二种A单元,即用氟原子和乙酸乙酯取代的噻吩单元,这种连接有两个吸电子基团的噻吩单元,可以降低给体材料的HOMO能级。
    通过改变三元共轭共聚物分子中两种A单元的比例,可以实现对给体材料能级结构的精细调控。
    结果表明,引入10%摩尔分数的第二种A单元,得到的给体材料的器件性能最佳。
    此时,S1材料与他们之前开发出来的受体结合,制备得到的电池器件,最高效率可以达到%。
    这是到目前为止报道的二元单结有机光伏器件中,效率最接近许秋《自然·能源》文章的一个体系。
    于是,许秋也把S1材料列入到自己的给体材料库之中。
    其实,许秋对李丹课题组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
    对方发表的文章基本都在上,大多是篇幅很短的“短通讯”文章,而且还都是效率比较高的体系。
    另外,许秋之前在有机光伏领域中并没有听说过李丹这一号人,他推测可能对方是从其他光伏领域转行过来的,然后刚好抓住了非富勒烯的风口,直接起飞。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对方投的期刊都比较“偏”,不在魏兴思的期刊库中,也就无法被许秋看到。
    第四篇工作,是来自马薇薇课题组的一篇AM文章。
    她们做的是基于ITIC的聚合物受体材料,主要的思路就是许秋之前在《焦耳》综述,以及交流大会时告知她们的想法。
    不过,她们报道的器件性能并不高,效率刚刚突破10%。
    或许是她们器件优化的不太行,许秋在模拟实验室这边同样体系的结果,效率可以做到11%以上。
    这个工作能够发表在AM上,一方面可能她们是运气比较好,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工作的新意比较高,毕竟算是开创了一个小小的细分领域。
    另外,或许也与这篇文章挂了许秋、魏兴思的名字有关。
    这篇AM文章一共四位作者,马薇薇是四作加通讯,她的硕士生是一作,许秋是二作,魏兴思是三作。
    其中,许秋没有参与到这个工作具体的实验中,只是在对方投稿前帮忙改了改。
    不过,实验想法算是许秋提出来的,他挂个二作也并不过分。
    而且,这也是科研圈的游戏规则,花花轿子众人抬嘛。
    像学术大佬,动辄上百篇文章,近千篇的文章,很多都是挂名挂上去的,光靠自己一个课题组,是很难发这么多文章的。
    就算是大课题组,一年能稳定发20篇大大小小的文章,已经算非常难得了。
    大多数情况,都是大佬主动或被动与其他人合作,大佬提个想法,挂个名,其他人帮忙实现这个想法,最终实现双赢。
    第五篇工作,来自港大的严虎,他们发了一篇AM的子刊AEM。
    严虎课题组基于给体的衍生物,合成了一种类似于许秋之前做的给体分子,将其命名为-T3。
    之后,他们将-T3给体材料与受体材料结合,制备有机光伏器件,效率可达11.3%。
    这个工作没太大的亮点,就是基于给体材料的改性,因此只发表在了AEM上。
    现在有机光伏领域的门槛已经被许秋拉的非常高了。
    本来之前8%的效率还能够得上二区、弱一区,现在如果新意不足,就要10%的效率才能上的了弱一区,11%的效率也只能发表AM的子刊。
    当然,这是对于纯拼效率工作的标准。
    如果有其他亮点的话,比如马薇薇那篇,虽然效率差一些,但也可以上AM。
    第六篇工作,中科院化学所的卢长军课题组发表了一篇JACS。
    他们报道了一种有机光伏叠层器件,效率可达13.8%。
    用的材料大多都是老材料,底电池是PBDB--M,顶电池是,传输层材料使用了氧化锌、、PCP-Na、PFN-Br。
    之前漂亮国课题组也发表了一篇有机光伏领域叠层器件,不过是在《自然·光电》上,效率可以达到14%以上。
    其实,单论这两篇叠层器件文章的水平,卢长军课题组这篇JACS和之前课题组的《自然·光电》差距并不大。
    但卢长军他们却只发表了一篇JACS,还是有些可惜的。
    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卢长军他们出手速度有些慢,投稿时间晚于漂亮国课题组;效率也没有突破,13.8%的数值略低于课题组的14%+;再加上卢长军在有机光伏领域的影响力也不如。
    综合下来就只发表了一篇JACS。
    另外,可能也是因为JACS这样的一区顶刊,与《自然·光电》这种《自然》大子刊之间没有什么过渡的期刊。
    如果冲不上《自然》大子刊,那就只能掉回JACS、AM、NC、EES……。
    也因此,一些课题组如果觉得自己冲不上去,就不会去投《自然》大子刊,因为《自然》大子刊审稿比较慢,太过于浪费时间。
    第七篇工作,泡菜国Choi课题组发表了一篇。
    他们合成了一种名为3MT-Th的给体材料,这种二元D-A共聚物给体材料的分子结构非常的简单,D单元是BDT,A单元是单乙酸乙酯取代的噻吩,合成起来较为容易,成本可能也比较低。
    他们将3MT-Th给体和IDIC受体材料结合,并用非卤溶剂甲苯进行器件加工,效率最高可达10%。
    总的来说,这种3MT-Th材料的设计思路和许秋之前交给学妹的PTQ系列材料有些相似。
    主要也是突出“合成简单、节省成本”的亮点,另外这个工作还捎带了“非卤溶剂”的概念。
    受这篇文章的启发,许秋打算之后也让学妹试一试非卤溶剂,虽然器件效率不一定能够提升,但也算是一个白捡来的亮点,不用白不用。
    看到这里,许秋发现最新报道出来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基于给体材料的合成与开发。
    他推测可能是因为自己做的受体材料太多了,把其他人能走的路都给走的差不多了,导致其他人纷纷选择了给体材料的道路。
    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很多课题组的优势方向就是给体方向。
    毕竟,之前富勒烯体系统治下的时代,基于受体材料的开发吃力不讨好,使得大多数研究者从事的都是给体材料的开发。
    另外,从功利性的角度上来讲,现在许秋已经把受体材料开发的非常完备了。
    而给体材料却相对匮乏,机会非常的多。
    只要顺便合成出来一种差不多的给体材料,和买来的ITIC等基准受体材料混一混,拿到一个10%的效率并不算难。
    一旦效率可以达到10%,基本上就可以发一篇弱一区,甚至一区的文章。
    这种档次的文章,哪怕是对于正教授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同时,许秋还发现国内同行们的科研嗅觉,以及反应速度也是比较快的。
    放眼望去,有机光伏领域的半壁以上江山都被国内的研究者给占据了。
    当然,这可能也和漂亮国缩减了有机光伏领域的研究经费有关。
    包括魏兴思从漂亮国回国,其实也是受到了漂亮国政策这方面的影响,他原先在NREL课题组的运转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区文章一共就只有这七篇,剩下的都是一些弱一区或二区的小文章了。
    现在许秋看这些弱一区或二区的小文章,只要不是纯机理相关的文献,大多数文章都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阅读完毕。
    只要看看标题、摘要、再扫一眼图表,基本上就能知道对方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来来回回就那么一些东西:基于给体的改性、受体的改性、传输层的改性,或者是玩其他一些概念。
    看起来是有一些水,但许秋作为一个从业者,也知道这其实是没办法的事情。
    在现阶段,有机光伏领域确实没有太多新的东西可以挖掘。
    说白了,有机光伏领域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只能单纯的比拼效率,效率高的去顶刊,效率低又没有太大的亮点就去差一些的期刊。
    只有把效率冲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去考虑更加深远的问题。
    就好比,人吃饱了才会去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一样。
    现在有机光伏领域还是处于饿肚子的状态,如果效率一直无法突破,最终的结果就是走向消亡,也就是饿死了。
    只有吃饱了,比如效率突破18%、20%,可以和钙钛矿、硅基太阳能电池掰掰手腕了,这时候才能去考虑建立理论模型,解决工业化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想要一蹴而就,一下子突然就取得突破,这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不止有机光伏领域是这样的,现今其他的科研领域也都是一样的,即使是热门的科研领域。
    因为科技发展到现在,容易取得突破的领域基本上早就已经突破了,剩下的大多都是难啃的骨头。
    有人说:“钙钛矿和石墨烯,两大领域养活了很多科研人”,“鸟屎掺杂石墨烯都能让它的性能变好”。
    言下之意就是说:“这两个领域很容易水文章,也水了很多文章”。
    他们说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可以看到的事实是,每年这两个领域都有很多CNS文章发表,AM、JACS之类的一区顶刊更是不计其数。
    比如,曹某到现在研究石墨烯,已经发表了7篇《自然》。
    但目前不论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