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正文卷481顿时感觉《自然》这个期刊的档次变低了不少(求订阅)[2]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最新章节目录
   手抓着一张类似于信用卡的卡片,意义不明……
    小封面3,是一个医生妹子在给一个患者打针,背后是类似于火车站防止人流反向运动,只能出不能进的那种旋转门,看起来也很诡异……
    小封面4,是一个黑人男性研究者,在操作一个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透明小方盒……
    小封面5,是一个黑人女性的大头怼脸照片,非常像那种一寸照片,采用的是灰色背景,许秋推测这个人或许是个知名科学家,不过他并不认识……
    小封面6,有两个黑人小孩,面前是一片水源,远处有几栋刷着绿漆的平房,意义不明……
    如果要说共同点的话,那就是所有的封面里都有人,但表达的含义,实在是太过于模糊了一些。
    许秋感觉《自然》在网页设计这方面做的就不如《科学》好。
    《科学》的话,至少在看主页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更加有条理一些。
    许秋甚至都因此产生了这篇文章再去投一次《科学》的想法。
    不过,这个想法也只是一闪而过,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就没去投《自然》,也有些太过于草率了。
    接下来是“(最新评论与分析)”栏目,主要涵盖的是近期热点文章。
    本来,许秋看到“”,以为主要是综述文章。
    结果点进去发现,这里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实打实的实验工作,每个工作也都有一张封面图片。
    这里的封面图片就“正常”多了,绘制的都是一些机理图,顿时高级感就上来了,有科研的味道了。
    第一张封面中,描述的是“晶状体发育中细胞器退化的机制”。
    第二张,“鸟类植绒过程中的非互惠相互作用”。
    第三张,“细胞周期蛋白d的毁灭过程”。
    第四张,“铁电薄膜中的极化涡流”。
    第五张,“马达电路的形成”。
    虽然高级感、逼格是上来了,但代价就是晦涩难懂。
    就算是许秋,如果不看正文的话,只凭借一张图,也完全看不懂他们具体在讲什么,只能知道个大概。
    比如第一张封面是关于眼睛的,第二张封面是生物学相关的……
    这也很正常,科研圈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壁垒非常高。
    就算是院士大佬,通常也只是在少数几个领域内深耕,极少见能够轻易跨界的科研工作者。
    在几百年前,会有这样的全才型科研工作者,数学、物理、化学来回跨界。
    不过,放在现在,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人物了,可能也就里会这么写。
    许秋继续往下看,是“(最新的研究文章)”,只列出了最新的5篇文章,不过每篇文章都配上了封面图片。
    这里的封面图片,不论是核磁图谱,还是二维色彩图谱,或者是绘制出来的图谱,都让许秋找到了一丝丝的熟悉感。
    之前的封面配图,真的是一言难尽。
    再接下来,是“”。
    这个单词,许秋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大概是提出了一个主题,或者指出了一类事务吧。
    当下的主题是“体育科学”。
    许秋看了下里面的详情,发现这个栏目似乎可以通过赞助打广告的方式登上。
    比如,有一期的“”栏目,标题居然是“种花家鹭岛大学,攀登新高峰!”
    下面是一段描述:“鹭岛大学由华侨慈善家于1921年创办,经过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创新开放的文化。这所领先的种花家大学在化学、生物和生命科学、公共卫生、海洋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并以其多学科研究的卓越成就获得了国际认可。它立志推动其研究成果的转变,以服务于社会需求,这是其创始人的雄心壮志。”
    许秋都惊呆了,也不知道鹭岛大学在《自然》上打了个广告,投入了多少资金,不过想必不会少。
    不得不说,《自然》出版社确实比较会做生意,不论是一直出子刊,还是其他方面的商业运作,都远强于《科学》。
    许秋估摸着,《科学》要不是因为本身资历足够老,可能早就被新生代的其他商业化期刊公司给干掉了。
    再往下,是一个文章指标排名,一共有四个位置。
    是个新概念,许秋之前没有听说过,于是便查询了一下。
    然后,他发现指标是一种最近几年新兴的评价论文影响力的指标,相比于传统的论文指标来说,是基于时下网络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主要是了解论文的认可程度和分享讨论程度。
    评分根据不同社交媒体引用文献的次数,一般包括新闻、专利、博客、微博,,论坛等。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分别是被引用量、引用源和引用作者。
    新闻和博客引用能得到最多的分数,但越多人提及、引用并通过多种来源与文章互动,文章就越有可能得到较高分数。
    各个社交媒体的权重并不一样,按照官网给出的一般计算方式:
    新闻8分,博客5分,维基百科3分,政策文件、专利文件3分,分,+1分,、分,问答社区0.25分……
    较于传统的影响因子来说,有许多优点,比如:更新快,可以了解即时反馈;对非专业读者的研究影响力;研究人员能找到合作机会;社交媒体传播能见度……
    但缺点也同样很明显,包括:目前对英文文献有利,而对非英文发表的文章和研究不利;更关注热门学科或是具争议性的课题,只是基于关注度,对于文献真实的质量并不能反映;不同专业之间通常无法直接比较;较容易被操纵;评分会变动……
    许秋觉得这种指标对他本人或者领域内的研究者而言,意义并不大,至少很难取代传统影响因子这种评判指标。
    不过,能够开发出来新指标,总是好事。
    因为文明总是在不断尝试、变革中跌跌撞撞的前进。
    最后,是“(《自然》职业)”栏目,分为“(活动)”和“jobs(工作)”两个细分栏目。
    “活动”栏目,主要包括接下来召开的各大会议。
    “工作”栏目,许秋看到后的第一反应是《自然》编辑部的招人信息。
    结果,他点开最上方的“(助理教授)”标题,发现详情是:
    癌症研究所的癌症生物学系、哈佛医学院的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bcmp),邀请申请人担任助理教授级别的终身教职。
    我们寻找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早期职业科学家,使得他们能够将他们化学生物学和/或药物化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基础和转化科学的重要问题当中。
    我们提供一个令人兴奋的和具有合作氛围的工作环境,包括不同的教授与研究领域,跨越化学生物学,癌症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医学。
    ……
    我们是一个讲求平等主义的雇主,所有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均将获得就业机会,而不考虑种族、肤色、宗教、性取向、性别认同、国籍、残疾状况、受保护的退伍军人状况、怀孕和怀孕相关条件,或任何其他受法律保护的特征。
    我们将确保为残疾人士提供合理的住宿条件,使他们能够参加工作申请或面试,履行基本的工作职责,并获得其他就业福利和特权。
    请通过哈佛网站申请:
    申请将于20xx年3月15日开始审核。
    居然又是广告!
    不得不说,《自然》编辑组确实商业化的气息非常浓重。
    虽然之前许秋在看传统纸质杂志,比如《读者》、《意林》、《故事会》的时候,也会经常看到广告。
    但从《自然》上看到了广告,许秋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顿时感觉《自然》这个期刊的档次变低了不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