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梅花》第二卷转载:以饱满情感激荡创造活力

月照梅花最新章节目录
   以饱满情感激荡创造活力
    人民日报2021-01-29
    作者:张炜
    有了成熟经验,还要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品的积累,作家的创作状态会发生变化。早期创作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更多,表达上多少会有新手的生涩,但那种青春的力量、精神的纯粹和开拓的勇气,是任何技法都不能替代的。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经验自然更丰富,表达更顺畅,但同时也需要设法保持创造的勃勃生气,留心过多成熟经验的束缚,远离惯性写作。
    一个有几十年写作经历的人,哪怕不经过严密的构思和精心的设计,笔端也能表现出基本的文学水准,能以相似的故事、相似的笔调不停地写下去。量的积累没有难度,真正的难度在于,怎么进一步写出生命中激荡人心的、鲜活的、崭新的东西,怎么继续葆有对于文学创作的饱满情感。
    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是每个写作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对此,既要有技术上的应对:每一部作品都会在技法层面遇到难题,不能完全沿用业已形成的经验和技术,要寻找新的笔调和语言;还得有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上的应对:必须用鲜活的生活和充沛的感情冲碎板结的文字。这个过程包括艰辛的文学训练,也包括不断积累的生活阅历。
    有的作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停地行走,收集到的素材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不能写进作品里,但是做不做这样的功课,结果是不一样的。阅历能改变写作者对素材的感觉,消除笔下的疲惫,带来新的经验和情感。一个写作经验和人生体验厚实深长的作家,不会仅仅依赖纯熟的文笔写下去,而是会相当慎重地研究自己所面临的创作问题。
    文学写作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强调生命的独特体验,也需要将这种独特体验扩充、延续、伸展,使之进入人性、历史和时代的深处。写作经验与人生体验相互激荡,能够不断激发创造力。阅读德国作家歌德的传记会发现,歌德身居宫廷要职,事务缠身,交游甚广,生活充满波折,他留给写作的时间并不多。但歌德一生写了多少作品?《歌德全集》中译本规模近3000万字。这是一个创造力意义上的巨人。后天的学习、阅读与生活历练,和先天的禀赋能力形成对接,积累到一定体量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这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以时代中的人为重心,不断开拓文学的精神地平线
    一代代作家对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文学的创新与发展之路也从未停止过。作家们会不断实践新的技法,尝试新的表达,其中较难的,可能就是表现人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思想和道德面貌。
    文学书写的重心是时代中的人。许多成为经典的巨作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人物的故事往往反映一个时代,但我们看到和记住的首先是人,是他或她的故事。从人物身上,我们会惊异于生命的奇迹,惊讶于人性的韧劲。不同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的可能性,就成了文学表达的关键,也是把文学书写不断向前推进的关键。
    推动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健全,这对文学来说是最难的部分,也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咬住不放的。一些小说用力书写爱与恨、事业的成功与失败、财富的获得与失去,情节曲折,故事跌宕,但读来感觉不到情感的张力,感觉不到生活其中的人的价值,感觉不到生命的精神部分处于怎样的状态。这就涉及文学对精神世界的开掘和表现,我称其为精神的地平线。
    诸如物质生活、生存境遇、资产财富等,是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都不能回避的内容,关键是予以文学表现的时候,心中有没有一个更大的精神坐标?有没有能力思考貌似切近的生活背后,富含怎样深邃的命题?在看待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上,能不能多一些层次?如果仅仅纠缠于物质现实,文学就会显得粗疏,无法拓展自己的精神地平线,生命的质朴、本真、鲜活就被遮蔽了。
    星空天籁应该是作家心中常存的风景,精神诗意是文学永恒的追求,无论写什么题材都不该丢失。价值观的问题因此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一部作品的境界。古今中外写“奋斗”的作品很多,通过描述人们在生活里努力拼搏的过程,展现意志的力量和生命的温暖。奋斗主题作品打动人心、传之久远的强大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作家心灵的向善向美和高远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思索一下读过的中外经典名著,会发现它们除了艺术、技术层面的高超之外,在价值观方面也绝不庸俗。伟大作品创造出来的文字,从根本上来自一颗崇高的心灵。
    强化对民族经典的现代发掘,推动语言艺术不断精进
    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是不可能重复的: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但每个时期的阅读习惯一定受风气和潮流的影响,这会导致写作者的跟从:在题材、形式、主题思想等方面自觉不自觉地趋同,文本的气息、视角以至于口吻都变得似曾相识,这时的写作者容易失去创作的独特个性。在网络时代,保持文学表达独特性的同时又能被广泛地认知和接受,成为作家的重要课题。
    网络环境下的碎片化阅读,使得写出引人入胜的段落,让读者在文字面前驻足,变得困难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不能一味跟从网络表达习惯,而是要以更为顽强的实践,去确立更高更严格的艺术标准;要越发严格地对待自己的文字,一句咬住一句地写下去,一步一步地抵达,丝毫不能松懈,避免浮躁、廉价、浅薄的习气。认真劳动是一种珍贵的品质,一笔一画的书写包含了安静与庄重。
    创作不能一味追求惊人之语和博人眼球的夸张,而失却朴素、笃定的品质。质朴是创造艺术的强大基础。欣赏深刻的艺术需要起码的耐心。人类的思想和艺术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点一点淘洗、累积和建立起来的。科技飞速发展,人们比较容易受技术主义观念的影响,以看待科技的视角来欣赏语言艺术,或者把一些娱乐、商业的思维移植到语言艺术上,这样难免会产生误解。每一时代都会诞生新事物,产生新灵感、新感悟。面对新事物,我们需要多一分辨别力,多一分文化的定力。
    文学是否会被其他更热闹的东西所取代?法国作家雨果早在19世纪就回应过这个问题。他说:文学存在于生命之中。人类对文学的创造与需求属于生命中固有的部分,它跟我们的历史一样漫长。娱乐化的喧哗与热闹,不能取代语言艺术的魅力。
    语言艺术魅力的不断精进,有赖一代又一代写作者的锤炼和发展。发展是在继承中的发展,只有继承传统,文学才是有根的文学。以小说创作为例,中国传统小说除了《红楼梦》等少数作品之外,大多是通俗演义小说,但是我们雅文学中的叙事文字是极为发达的,如散文和诗,它们同样也可以构成现代小说的诗性源流。《诗经》《楚辞》及李白、杜甫的优秀篇什,已经具备接通现代的重要因子,需要我们带着后来者的眼光将其挖掘出来,并且转化到今天的创作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常常发生于一次次的回望和寻觅之时,只有从传统中发掘现代元素,传统的参天大树在今天才能继续生枝发叶。我们的当代文学需要努力强化对民族经典中现代元素的发掘,从民族经典中找力量、找灵感,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大步前进。
    (作者:张炜,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