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尘世间》第23章烧麦

大隐尘世间最新章节目录
   老一辈人常说,人体循环自成系统,手术开刀必然会造成元气损伤。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便会造成元气大伤。
    何为元气?
    《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唐代柳宗元提出“庞昧革化,惟元气存”;明代王廷相称“天地未判,元气混沌,清虚无间,造化六元机也”。《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
    中医典籍记载,元气是由元精(父母之精)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淑)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度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亦精气神也。
    中医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本内,是生命之源,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也就是说,元气充足免疫力就强,从而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容,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因此造成死亡。
    元气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称之为新陈代谢。可用一首简短的打油诗形容:
    反应快,睡眠好,
    能吃能喝消化了。
    眼睛明,脑灵光,
    跑跳运动心不慌。
    不咳不喘气顺畅,
    气色抖擞声音亮。
    何为元气损伤?本源之气(身体内部)受到伤害。
    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元气不足乃至大伤要从补气虚(气虚者)、补血虚(血虚者)、补阴虚(阴虚者)、补阳虚(阳虚者)四个方面依照个人的体质和病症进补,核心就是要补虚扶正。
    以此可见,手术后的元气进补十分重要。
    母亲却是个例外。
    住院部每间病房约20平米,标配4人。如遇到床位紧张可额外勉强再塞入2张床,最大容量6人。当然我们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母亲术后第5日清晨,隔壁床铺家属给病人带来的早餐是烧麦。
    烧麦是内蒙古的一种风味美食。
    是用当地优质的羊肉和大葱为主料,剁碎成馅,加入特殊的调味料,将之包在用特制的擀面杖擀成的花边面皮之内,不封口,笼屉蒸7-8分钟便可享用,皮薄馅儿大,味道非常鲜美。
    目前,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之下,烧麦除了在继承原有的传统制作方法之外,还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了许多的做法。最初的烧麦只有羊肉大葱馅,现在增加了三鲜馅、牛肉馅等等,但是,最为正宗的还是要数羊肉大葱馅的。
    有关烧麦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最早烧麦仅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浓的砖茶,一边吃热腾腾的烧麦,故烧麦又称“捎卖“,表示为在卖茶之余“捎带着卖“的意思;也有人说因为烧麦皮子的边缘稍皱折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意即“边烧边美“;还有一种说法是,烧麦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边象快熟的麦穗,随改名为烧麦。现今烧麦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约定俗成“烧麦”。
    史书记载,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烧麦馆,并制作油炸三角和各种名菜。乾隆十七年除夕夜,乾隆皇帝从通州私访深夜回京,恰逢除夕夜,仅此一家开业,不仅服务热情,而且烹制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乾隆食后赞不绝口,龙颜大悦,便问老板:
    “老板,你这像饺子一样的吃食叫什么名字?怎得如此之美味爽口?”
    小店老板一打眼,一听声,便知道这个人不一般,肯定是京城某位“达官贵人”,于是恭恭敬敬的回答道:“回大人,这道美食名为烧麦,是由羊肉大葱经过特殊的手艺加工而成。您要是吃的过程中再配上小店的一口砖茶,味道更是美不胜收。”
    “哈哈……还有这等事?”乾隆一听开心极了,依着老板的说法,吃了一口烧麦,又喝了一口砖茶,更是频频点头,大呼好吃,“老板,你这烧麦砖茶果然名不虚传,比刚刚单吃烧麦另有一番味道!”
    “多谢大人夸奖!”老板抱拳鞠躬谢过。
    “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乾隆又接着问道。
    老板赶忙回答:“小店没有名字,小人姓王,大家都唤做王记酒铺。”
    此时恰逢家家户户此时鞭炮齐鸣,乾隆想到百姓已在欢度新年,便触景生情,感慨且感激道:“你在除夕夜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而且这烧麦、砖茶属你这独有,味道更是绝佳,这京都城唯有你这一处了,干脆取名‘都一处’吧!”。
    店老板本着玩笑之心随意回应点头称是,不曾想到,这一来一往聊天之余,经给他这个小店带来莫大的好处!
    乾隆皇帝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虎头牌匾送往烧麦馆。
    店老板得知除夕夜是乾隆来店吃饭时,惊喜交加,当街跪拜叩首不止。
    乾隆赐匾后,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闻风而来,除一睹御赐牌匾真容之外,当然还要尝尝乾隆帝为之高度赞赏的美食——烧麦。从此烧麦馆名声远扬,身价倍增,流传至今。自此,“都一处”字号在老北京闻名遐迩,可以说,没有“都一处”,北京人都不知道何为烧麦。
    有藏头诗曰:
    都城老蒲烧麦王,
    一块黄匾赐辉煌。
    处地邻街多贵客,
    鲜香味美共来尝。
    短短二十八个字,把“都一处”的历史、特色、烧麦的鲜香味美一一道出,最后两句还告诉大家“都一处”临街开店,交通便利,号召大家都来尝尝这里的招牌美食——烧麦。
    另有一种说法是针对羊肉大葱烧麦的。据说烧麦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绥远,也就是现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末清初,在呼和浩特旧城大召,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由哥嫂当家,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几经传播就改叫烧麦了。现在呼和浩特市旧城人称它为稍美。
    相信这几段关于烧麦的历史大家随便在“度娘”上都可以查到。因为众说纷纭,所以我只给大家普及流传最为广泛的几种说法,大家作为消遣即可。
    内蒙古一些地方如呼和浩特及其周边旗县吃烧卖要喝砖茶,因为传统烧麦是羊肉大葱馅,吃多了难免有些油腻,喝砖茶的主要就是起到助消化,解油腻的作用。
    每天早上,大家三五结伴在烧卖馆相聚,每人来上二两烧麦,倒上一壶砖茶,或聊国事新闻,或聊家长里短,退了休,闲来无事的休大爷大娘们就此“一个早点”便可持续一上午。
    烧麦是按照“两”为单位来计算的,当然不是烧麦实际的重量,而是包烧麦皮的重量。一般情况下,“一两”烧麦是6-8个,主要说的是烧麦皮大小。
    熟悉内蒙古的朋友知道,烧麦被当地人称之为“硬早点”之一。如果到了牧区,早点当然是奶茶、手把肉。
    从小到大,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母亲从来没有去饭馆吃过一次饭,更别说是烧麦了,那香气四溢的味道自然而然的飘进了母亲的鼻子里,母亲径自吞了吞口水问道:“你们这是吃什么东西?味道这么香。”
    “这是烧卖,你也饿了吧,现在你们家的那口子还没送过来吃的,你和我们一起吃一点吧!”说着,邻床家属准备给母亲用筷子夹过来几个尝尝鲜。
    母亲哪里会好意思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使劲的咽了咽口水,赶忙说:“不用,不用,你们吃吧,一会等我家那口子来了,让他出去买就行。”
    委婉的拒绝了病友的好意,母亲满心期待的等待着父亲赶紧来医院,好让她赶紧尝尝那从来没有吃过的“人间美味”。
    不一会儿,父亲带着几个馒头和咸菜给母亲送饭。
    “你去给我买点烧麦吃吧!”母亲指着邻床的病友说,“你看人家刚刚买的烧麦,我闻着特别特别的香,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吃过,我也想吃。每天在医院不是馒头就是咸菜吃的有点腻了,都有点吃不下去了。”
    母亲满眼期盼的看着父亲,渴望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