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神》正文卷第18章说一年博士毕业就一年毕业

科技之神最新章节目录
   出来混就是要讲信用,说博士一年毕业,就一年毕业,绝不拖泥带水。
    这就是顾玩做人的原则。
    凭良心说,艾弗森教授也不算什么特别喜欢卡博士生毕业年限的导师。
    甚至因为天体物理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就算留着当廉价劳动力,也榨不出多少油水,所以艾弗森教授跟其他天体物理方向的教授们,都属于理工科教授里,普遍比较仁慈的一类。
    这根教授本人的人品关系不大,纯粹是专业方向导致拉高的良心平均值。
    要是换个材料物理或者其他化学合成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就算再没本事,好歹洗烧瓶喂小白鼠方面比请个农民工便宜,那就多奴役几年呗。
    后世不是有个段子么:“五千块你还想请个农民工?五千块你只配请个大学生!”
    这段子固然有调侃的意味,但如果把里面的内容置换一下,把大学毕业生换成在读研究生,那肯定是不会错的。在读研究生的津贴,比农民工工资低,那是必然的。
    艾弗森教授等人平均那么有良心,却依然会卡一卡顾玩,让顾玩不得不殚精竭虑立帖为证、制衡导师,说到底还是顾玩要的远远超出常人。
    如果他要的是三年正常毕业,或者最多两年,那艾弗森教授睁一眼闭一眼也就放过去了。最多再稍微收他点钱,发挥一下钞能力。
    但顾玩要的是一年,艾弗森教授当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把关能力,一切从严,以维护自己的学术声望。
    否则,万一顾玩实力不足以服众却拿到了博士,那不显得艾弗森教授阿附权贵、给名望卓著的富豪学生搞特殊待遇么。
    这一切,只有用顾玩扎实的真实实力,来洗刷。
    ……
    跟艾弗森教授辩论、摊牌后一个多月,顾玩完全进入了紧张的论文质询函回复节奏中。
    艾弗森教授问过的那些问题,《天体物理》期刊选择的那些审稿人,当然也会全部质疑一遍。
    对于数据推演和细节的考究,也会比艾弗森教授更严格。
    顾玩需要在双盲的条件下,由期刊编辑部中转,跟对方笔头辩论、澄清。还不能申请当面口审,因为要防止塞好处串供。
    这个说服和辩论的过程,就比较漫长了,基本上连写带投递带等对方思考、验证、组织回复,一个回合就是个把月的时间。
    至于答辩的结果,顾玩倒是不担心的,毕竟地球上霍金是怎么答辩通过的,他也就怎么答辩通过好了。走过一遍的路还能迷路不成。
    年秋季学期剩下的这两个月,也就只够这样交锋两回合,就特么过去了。
    中间顾玩本来打算趁着寒假,回国过个年什么的。但是家里人也考虑到他是第一年出国,很贴心地选择了全体都来大洋国过年。
    反正从母亲到妹妹到表哥,他家还没哪个亲戚敢说来美国已经玩腻了的,假借探视顾玩的名义顺便在旧金山洛杉矶转转,也没什么不好。
    另外,表哥周轩已经正式从风云基金离职,选择了给顾玩打工,在顾玩新成立的科研公司当cfo,负责帮顾玩解决一切融资问题。所以过完年之后,他也会留在这儿帮顾玩处理生意,暂时不用再回国了。
    时间很快转入读博的第二学期,也就是2001年春季学期。
    经过二月份、三月份的两轮答辩,顾玩终于把《天体物理》方面几位审稿人的意见,一一充分的回复了,也让他们心服口服。
    他那篇关于“解决黑洞定义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关于封闭系统不可以自发熵减之间悖论”的论文,也正式在三月底刊印的那一期《天体物理》上,公开发表了。
    短短两三天,学界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就产生了激烈的争议和分歧。
    一开始,只是天体物理领域的一些科学家,出来指手画脚。
    发展到后面,大约一周之后,连不少研究反物质具体表现的顶级大神、不乏有能力竞争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加入了进来。
    他们的关注点已经不仅仅是黑洞本身和天体物理了,他们关注的是顾玩这个论文,为他们提供了反物质成因本质的更多思考。
    研究黑洞才多大学界关注度?毕竟这玩意儿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吃瓜群众除了猎奇也不会去关注。(后世地球上虽然关注的人多,但那是多年亚文化和科幻造势的结果,并不是靠科学本身的普及)
    而研究“反物质的自然成因”的话,逼格一下子就高了很多了。
    核反应,哪怕是氢核聚变,质量亏损带来的能量转换,也不过是千分之七。
    反物质湮灭的转换效率,可是100%呢,光是这个能源学领域的噱头,都能让上流社会的顶层资本大佬们,关注这个话题了,哪怕只是画饼吹牛。
    顾玩先保持低调,在国外扛住了第一波质疑,基本上没对圈外人吭声,过了大约半个多月。
    到4月中旬了,专业人士的质疑声终于小了下去,剩下的都是建设性的讨论为主。
    这时候,顾玩才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自己的最新科研动态,发表了一系列深入浅出、便于普通人理解的相关科普文章。
    更重要的是,这是这个世界上第一批关于此话题的中文科普文章。因为之前无论是论文还是后来的争辩,全部是在英语语境下完成的。国内不搞物理不学外语的吃瓜群众,在料爆出来的第一个月,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的发生。
    顾玩发声后,国内的普通公众,终于开始有人注意到这方面的成果。
    如前所述,顾玩如今在国内科学界,也是有点头脸、上过好几次重大新闻的家伙。他那本科普著作《时间的秩序》,如今经过两年的销售,销量已经达到三四百万册之多了。
    作为上过两分半钟新闻连播专访的大神,他的博客粉丝也突破了500万关注。
    这样一个大号发声,自然是第一天就会有好几十万人注意到。而且这个数字会在短短一周内膨胀到百万以上。
    “中国人首先解决了那个啥悖论?完成了对黑洞这种天体的严密科学定义?”
    “黑洞是啥?不过不管怎么样,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无数粉丝在下面跟帖留言。
    部分学渣只能选择起哄:“管它懂不懂,反正这事儿是大洋国人的期刊都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中国人发现的,那就是了不起的科学进步,喊666就行了。”
    因为这事儿,他的博客粉丝又暴涨了一波,轻松突破了500万人大关。他之前的科普专著,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在全球范围内,也又多卖出去了五十万本。光是稿酬收入,就多收了两三百万美元,完全是天上掉下来的钱。
    还有更多的科学类出版社,来向他约稿,希望他再多写一些科普著作。并且有一家出版社表示,不管他写出来的是啥,只要给独家首发权,直接就先预付一百万美元。简直是财大气粗,堪比地球上卡尔萨根当年被人约稿时,50%的待遇资格了。作为一个在读博士生,简直无情。
    回帖人数以万计,点赞人数以十万计。这个媒体炒作表现,已经让无数同行眼红了。
    国内那些搞天体物理的,搞反物质理论的,多多少少都想有这样的公众知名度。
    哪怕理工科的科学家们,要比文科卖脸学者淡泊一点公众名利、总是怀着一种“以你的智商我很难跟你解释”的清高感,但毕竟没有人会讨厌名声的嘛。
    然而,顾玩却觉得这些公众反应并不足够热烈。
    这根他想象中,地球人那种谈论黑洞问题时的热度,根本不能比啊。
    难道说到底,还是蓝洞星人太没有理想,太拜金,懒得仰望星空吗?
    反复排查了对比条件后,顾玩估摸着自己找到了其中一点可能的原因。
    “会不会是蓝洞星上缺乏天体物理领域的亚文化?缺乏那些能让小白都看得懂的内容?看样子,应该让双叶想办法写一点黑洞题材的科幻才行啊。”
    顾玩琢磨出味儿来之后,就给过完年后已经回国的工具人妹妹,打了个越洋电话。
    虽然可以在bb上聊,但他不习惯。
    “妹,我有个主意,我帮你提供科学素材和评估指导,你动笔写一本跟黑洞穿越一类题材有关的科幻吧。我觉得,这方面的亚文化太少了,光靠我那些严肃的科学研究,不足以激起外行人的兴趣。”
    李双叶没有拒绝,而是问了哥哥的具体要求之后,就表示尽快开始筹备。
    她本来就是教科院的,在中央科大念的是“科学教育”专业,所以编写科普书籍本来就是她的专业内容。
    稍微调整一下侧重,写写科幻,专业也还算对口。毕竟科幻最大的魅力还是脑洞要好,逻辑架构要自洽又有爽点,而文笔其实不重要。
    当下顾玩就安排了几个脑洞设想,让工具人妹妹随便用。
    而他自己,则打算趁着读博的最后几个月,把基于“定义黑洞”所带来的后续一些刷科学声望的机会,全部吃干抹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