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情人,不结婚》《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是曹雪芹一人所著[5]

只做情人,不结婚最新章节目录
   圄,这一点前面已经论述过了。故此说这些内容很可能是作者特意设置的障眼法,才使的小说不被禁封,否则小说有可能失传。稍有文学创作经历的人都懂得这一道理,古今一理,不然的话给你戴上一个“借古讽今、妖言惑众”的什么大帽子,你受得了了吗?结尾中的贾宝玉中乡魁是有现实意义的。一是讽刺意义,世人重功名,而贾宝玉中乡魁后弃之而去,不是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吗?二是说明贾宝玉是一个绝顶聪慧的人,不像贾政所说的那种不思进取、一无是处的东西。全书贯穿贾宝玉一个呆傻、贪玩儿、热衷于儿女私情,这是小说对宝玉的表面描述,实际上贾宝玉是新兴的民主主义新青年的代表。他的呆傻是因为他专情,他的专情于儿女之事是人性的本真表现,他的贪玩儿是青少年的天真本性,所以贾宝玉的所谓不良行为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上至贾政,下至袭人都怕宝玉荒废学业,不能取得功名,因此时常不厌其烦地劝诫他。宝玉也从未想认真读过书,他不以读书人自居,这就是新青年的表现。贾宝玉不愿意读书,并不等于他愚钝,所以到后来他稍稍一用功,便考了个第七名。这就说明贾宝玉不是一个只会调情、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第一百十九回)
    
    2。悲剧性
    
    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里,林黛玉在绝望中死去;薛宝钗和史湘云守寡一生,做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袭人到头来猴子捞月一场空的无奈;香菱受尽折磨,死于难产(“…产难完劫,遗一子于薛家…”第一百二十回);李纨、贾兰母子前途未卜;妙玉被掳受辱;探春骨肉分开,生离死别;迎春惨死夫手,惜春、紫鹃看破红尘遁世(紫鹃服侍迎春亦同出家)。元春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哪一个不让人落泪呢?就连贾政在抄查宁国府后也惶惶不可终日,如履薄冰。例如他在抄查后主动请人代奏捐出家产和大观园,自己也亲自奏本欲要捐出。贾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讨得圣上的欢心,害怕自己也有牢狱发配之灾。贾宝玉的悲剧性可以说是“毫无自由”,大到爱情婚姻的选择,小到看哪一本书,总是处处受到限制和约束。(却说宝玉送了王夫人去后,正拿着《秋水》一书一篇在那里细玩。宝钗从里间走出来,见他看的得意忘言……,宝玉见她这般,便道:“你这又是为什么?”宝钗道:“我想你我既为夫妇,…第一百十八回)
    
    3。人文思想的体现
    
    西方从十五世纪末开始出现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也就是强调人在现实生活得重要性,强调追求现实幸福,重视人的基本权利。我国你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激进的人文民主思潮,如王明阳、李贽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百姓的日常生活即是“道”,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诞生了《金瓶梅》、《红楼梦》这些以反映百姓日常生活为主题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与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一样,在中国文艺史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由此可见我国文艺领域里的现实主义人文思想比西方要早,可惜后来没有传承下去和发展开来。
    
    《金瓶梅》就是因为太写实了,把家庭、婚姻爱情中的重要内容——性生活也写出来,一点也不避讳,所以进被列为淫书禁止了。而《红楼梦》就比《金瓶梅》技高一筹,知道哪些该写,哪些应该以虚幻的形式出现,哪些地方该假写,因此才保住了性命,才登上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冠的宝座。可以说,《石头记》没有后四十回,就没有今天的《红楼梦》,也许它早就失传了。
    
    在《红楼梦》里,人文主义精神集中表现在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身上,特别是贾宝玉。林黛玉主要是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她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喜怒哀乐形于色,不愿隐讳,当然是在一个贵族小姐允许的最大范围内。这也是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她对现实不满时便暗自流泪,当爱情绝望时,她焚了载有美好理想的诗稿,在临死的最一刻发出内心深处最催人泪下的呐喊挣扎:“宝玉,宝玉,你好……”(第九十八回)这是林黛玉对人性渴望的最激烈地诠释。贾宝玉心中是有情的,有爱才会时时表现出呆傻,实际上是人性本真的表现。现在不是有一首《香水有毒》歌曲,里面唱道:“还是这个我深爱的男人,他把我变成世界上最笨的女人…”古今一理,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真正爱情的代表,林黛玉因情而死,贾宝玉因情而遁世(其实也是死的另一种表现)。两个人相爱的根本也是悲剧意义产生的根源,因为现实是不允许他们两个结合的。不但200多年前如此,就是在如今也是这样的,光有爱情肯定是个悲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要想苟活在这个世界上,到现在为止没有低俗的其他是不可能的,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纯粹的理想主义爱情的追求者必然会消失,而且是悲剧性地消失。“所以曹雪芹在这里已经提出了一个现代的婚姻原则。而这一原则到今天在全世界也还没有真正能实现。因为这一原则是具有超前性的,是人类自身文明和发展的一个进步。”(摘自《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三期冯其庸《曹雪芹与》
    
    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伟大在它既不是虚幻的、脱离现实的才子佳人式小说,也不是只描写低俗、腐朽的没有人文精神的纯超级自然主义的写实小说。《红楼梦》的主旨是对自由爱情婚姻追求的歌颂,虽然以悲剧结束,但令人警醒,给人以心灵的洗涤,给人以悲剧的美感。它的悲剧性是希腊式的抗争,而不是听天由命传统中国式的悲哀。林黛玉和贾宝玉是追求现实幸福自由爱情婚姻青年的典型代表,既有情爱也有性爱,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完美的爱情婚姻。二人渴望结合,就是渴望理想中的婚姻(也就包含着性),当贾宝玉与薛宝钗新婚大礼之时,林黛玉才彻底绝望了,心中的一点余晖也散尽了。她什么都没了,多病的身体和绝望的心彻底支持不住了,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此他们俩的爱情是现实性的,而不是虚无的但丁式的精神之恋。所以《红楼梦》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而不是浪漫主义的。贾宝玉更是痴心不改,林黛玉死后,他形同槁木,精神恍惚,甚至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他屡屡思念林妹妹,对林的痴情最终也没能割断。所以贾宝玉在满足了周围人的最后一个欲望之后,便悄然离去。贾宝玉最后不是出家,而是消失,是人文精神新青年的消失,作者只是采取了让人可信的结尾,毕竟是小说嘛,得让老百姓接受得了啊。
    
    在小说中,作者还虚拟了一个甄宝玉。甄与真谐音,也可以说是现实中实用主义的宝玉,一个庸俗的宝玉化身。甄宝玉与贾宝玉用现代属于可以说是“克隆”出来的,二者外表没有什么区别,甄宝玉是实用主义者,是符合世俗标准的好男儿,而贾宝玉在常人眼里却处处违反常规礼俗、顽固不化、不务正业,只知道儿女情长,是个痴呆种子。作者对两个宝玉的刻画,可谓良苦用心,用甄宝玉世俗化来衬托贾宝玉激进的新兴的人文主义精神。(甄宝玉听说,心里晓得…便说道:“师兄高论,固是真切。…所以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淘汰了些,如今尚访视觅友,教导愚蒙…”贾宝玉愈听愈不耐烦,又不好冷淡,只得将言语支吾。第一百十五回)这个甄宝玉好像鲁迅笔下的闰土,也许鲁迅写《少年闰土》时受了这里的影响。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对比,说明了明清之际的人文精神在与没落现实冲突中必然是失败的,是难以立足的。
    
    四.《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不同
    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有不同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后四十回续补的,更不能说是高鹗续补的。
    
    从内容上讲,后四十回里出现了林黛玉抚琴及论音律技巧。(第八十六回、第八十七回、第八十九回)从这一点上可以推断后四十回不可能是才学平庸、古板苟学于八股文者所续补的。
    
    再有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最明显的不同是,前八十回里有大量的诗、词、曲、赋、歌行体、对联等古典文学作品,而后四十回里极少有这些文学形式。只是较通俗的对联出现过几处。这也许是历来被认为后四十回的艺术水平不及前八十回的证据吧。但是从这一点上可以推断出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的续补。因为从高鹗的资料来看,就他的进士出身写几首诗,填几阙词是很容易的。要是高鹗作伪续补后四十回,他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所以胡适的高鹗续补说令人难以置信。
    
    后四十回虽然极少有古典文学样式,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或贬低它的价值。我认为出现这一差别的原因有两种:
    
    1。是小说创作的需要
    
    A。《红楼梦》故事发展是以抄检大观园为分水岭的,是小说中贾家为代表的的封建大家族兴衰的突变点,是小说人物群体之间悲与喜、爱与恨、乐与哀的一个转折点。抄检之前,众亲属之间、各女儿与贾宝玉等都快乐地生活在大观园里,偶有摩擦,小有悲泣,但是总的来说是其乐融融的:结诗社、赏花、欢宴、互通有无等等。诗、词,对联,曲、赋等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娱乐消遣、竞赛的主要方式。故此前八十回里的古典文学作品出现的比较多、比较频繁。抄检之后呢,大观园里的女儿们被驱逐的驱逐,被配人的配人,走的走,死的死,忙于持家的持家等等,谁还有闲情逸致写诗作赋呢?即使贾宝玉祭晴雯时写的《芙蓉女儿诔》,也是在被骗认为晴雯作了花神之后,在半喜半哀的情况下做的。(第七十八回)古典文学形式的创作讲究意境,是情与景地完美结合,只有在极欲表达内心情感和怀有有美好梦想的时候才可能写诗、填词等来表现自己的感受的。特别是诗,所谓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心里有情才会写出诗来,当林黛玉在得知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大礼的时候,她彻底绝望了,心中的美好梦想化成了泡影,可谓身心憔悴到了极点,因此她才焚稿断痴情。贾宝玉也是如此,得知林黛玉死后呆呆傻傻,也是绝望了,林黛玉把诗稿都烧了,他还能写出诗来吗?其他的人更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