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五等分的你第一百三十七章给梁竞的建议[2]

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最新章节目录
   ?还是一样。
    我不是说安一定要转变成安于现状的乖乖女、曲一定要转变成超脱物欲的僧人。但既然五女都是主角,几个有转变、有成长,另几个完全没有,显然是该剧的“不一致”。
    诚然,安和曲因为个人或家庭强大,有资本在经历事情以后不改变自己,坚持自我。而底层的樊和邱,她们的价值观可能更容易在社会上遭到冲击,遇到麻烦也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解决。
    但还是那句话,艺术作品的主角一定是要经历某种转变,否则要么这人不是主角,要么就是作者没把这个转变写好。
    陈安隅在这里提一个和《欢乐颂》比较接近的作品当正面对比——探讨阶级差异的《傲慢与偏见》。
    小说虽然结局是玛丽苏,比如中层家庭、无法继承家产的女主嫁给贵族高富帅,但不妨碍它得到好评。
    所以说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结局怎样、是否写实没有关系。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流传至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各个阶层都一致有尖锐的讽刺,且两个主角都发生了转变。
    还是从角色刻画一致方面讲起。底层阶级爱慕虚荣(科林斯先生),上层阶级也爱慕虚荣(凯瑟琳夫人)。底层有傻傻为爱私奔的(莉迪亚),上层也有傻傻为爱私奔的(达西妹妹)。
    最有意思的是,底层人想变富贵,上层人也想变富贵——穷人柯林斯拼命要攀上凯瑟琳夫人,而有钱的宾利小姐也嫌自家是生意人、不够贵族,也一直在掩饰家庭背景,装作是上上流。
    奥斯汀在小说中并没有表达“阶级应该平等”、“底层民众我们来起义”这类“正能量”的观点,但她对每个阶层都有同样细致的观察和描绘,写出了每个阶层的“精神诉求”,这样也就够了。
    至于角色成长一致方面。男女主的阶级不同,但都同样有成长。
    小说开头,女主伊丽莎白为自己没有教养的母亲感到羞耻,但她对有钱贵族同样看不惯。她的价值观总结一下就是“我穷但我有骨气,我不要靠嫁个钱人来改变我的命运”。于是当贵族高富帅达西向她求婚的时候,她甚至感觉有点受侮辱。但最终,几次误会之后,伊丽莎白终于发现达西也不是看起来那么傲慢,上层底层都有好人。
    而男主达西,刚开始对穷人也是通通鄙视,但后来慢慢了解伊丽莎白之后竟觉得她可爱,也学会忽略甚至接受她那些素质不高的亲戚了。
    男女主都有转变,满足了艺术作品的一个基本要求。
    可能还有人会提到《纸牌屋》——这个剧那么黑暗、那么脱离现实,为什么大家都说好呢?
    原因就是它每个角色都有强烈的精神诉求(权力!)。地位再高的人也都怀疑过自己,都有他们悄悄隐藏的脆弱面。
    政客不择手段夺权,记者也不择手段上位。资深老政客到处拉帮结派,刚入行的年轻人虽然看起来正义感十足,但一转身也开始腐败。男性角色不择手段,女性角色也不择手段。在职场,夫妻/情侣联合作战、对外争权;在家里,夫妻/情侣之间内战,互相猜忌以占上风。这是多么一致的角色塑造!
    再看“夸张现实”,《纸牌屋》不是有的角色写实、有的角色夸张,或者有的段落写实、有的段落夸张。它从头至尾就是非常夸张,对美国政治稍有了解的观众都不会把它当现实片看。但这个夸张基调只要保持一致就没有问题。
    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其是否写实、是否宣扬正能量无关。
    一个好作品,要展现主角的“脆弱面”、主角的精神诉求,还要展现主角从故事开头到结尾的转变。
    《欢乐颂》只在两个底层角色的刻画上做到了这两点,这点相对而言算是比较遗憾的。
    当然了,该剧在国产剧中是优秀的——虽然不应该只看主题就给作品加分,但陈安隅觉得考虑到国产剧类型实在单一,有一个像《欢乐颂》这样不是讲婆媳关系或几女抢一男的女人戏,已经很让观众欣慰了。
    所以总结起来看,陈安隅觉得这部剧能拍是能拍,但是呢在一些硬伤情节一定要改。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