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大帝》正文卷第四百章国子监的集训

明末中兴大帝最新章节目录
   崇祯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朱慈烺回到了南京。
    朱慈烺回来的时候没有惊动内阁,直接进入南京城,不过进入南京城之后,他吃惊的发现,南京城内异常的热闹,这种热闹不仅仅体现在春节的氛围,也不仅仅是准备参加会试的举人齐聚南京,而是老百姓和商贾脸上洋溢的笑容,大大小小的茶楼和酒肆生意火爆,很多的说书人传神的叙述马栏山之战,叙述吴桥之战和景州之战,到处都在宣扬大明朝廷即将要彻底打败后金鞑子,即将要收复北直隶和京城。
    这种发自于内心对皇上和朝廷拥护的态势,崇祯年间几乎就没有出现过。
    特别是那些从北方来的举人,他们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北方遭遇了太多的战乱,后金鞑子入关劫掠,流寇危害地方,官兵不仅不能保护百姓,有些行径比流寇还要可恶,地方官府亦不会关心百姓的疾苦,任由百姓流离失所,成为四处飘荡的游民。
    皇上在南京登基不到一年的时间,各地官府的变化非常明显,特别是南直隶和江浙等地,地方官府关心百姓疾苦,鱼肉百姓的官吏遭遇惩处,地方的养济院、惠民药局真正的发挥作用了,地方官府不再一味的排斥流民,而是费尽心力予以妥善的安置。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最好的诠释了皇上和朝廷以民为本的思想。
    当然,各地存在的问题依旧很多,可只要出现了好的变化,百姓都能够看得见,都会感恩戴德,大加颂扬。
    最为显眼和突出的自然是军队的变化,不过一年多之前,朝廷军队军纪败坏,劫掠和骚扰百姓的行为比比皆是,以至于百姓深恶痛绝,皇上登基之后,军队出现明显的变化,南直隶、江浙、湖广等朝廷大军驻扎的地方,军队纪律严明,绝无骚扰百姓之行为,偶尔有军士违背军纪军规,必定遭到严厉的惩戒。
    至于说吴桥之战、景州之战和马栏山之战的大胜,在众人看来理所当然。
    所有的这一切,在情报司的文书之中,都有详细的叙述。
    对于文书里面那些歌功颂德的行为,朱慈烺不感冒,他很清楚,这只是表面上的繁荣,所有最为重要的改革事宜都没有完全铺开,三个关乎大明王朝根基的改革事宜务必推行,第一是如何利用现有的科举制度挑选出来能够办事的人才,如何约束各级官吏,让他们老老实实为百姓做事情,第二是土地赋税制度改革,如何将历史上的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制度有效衔接起来,以土地多少来征收农业赋税,最大限度的扼制土地兼并的行为,第三是大力推进商贸的发展,不仅是鼓励内部商贸的繁荣,还要竭尽全力往海外拓展,促进商贸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好了这三件事情,大明王朝的根基才会真正的稳固下来。
    这其中以土地赋税制度改革最为艰难,因为这项改革触及了天下的士绅富户。
    没有能够彻底打败八旗军、灭掉后金朝廷,彻底剿灭张献忠,推行土地赋税制度改革以及大力推进商贸发展难以真正的实施,不过挑选人才和整顿吏治是可以全面铺开的。
    如果没有绝对的权势和威望,没有真正的掌控军队,朱慈烺是不敢做这些事情的,因为这可能导致他与天下的士绅富户为敌。
    肩负的重任让朱慈烺对于颂扬繁华的文书压根没有兴趣。
    朱慈烺刚刚进入文华殿,内阁首辅朱聿键,便领着所有内阁大臣、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六部尚书以及左右侍郎前来拜见了。
    南直隶和江浙等地得到表面上的大治,内阁功不可没,这一点朱慈烺很清楚。
    户部尚书邱祖德脸上的笑容最为灿烂,一千多万两黄金白银进入府库,他变得财大气粗,礼部尚书李邦华的神情略微严肃,还有十来天时间就要会试了,诸多的准备事宜必须马上给皇上禀报,吏部尚书高宏图脸上略微带着苦涩的神情,陕西巡抚与河南巡抚要求吏部派遣地方主官,可吏部没有那么多的官吏派出去。
    相比较来说,兵部尚书史可法最为惬意。
    “朕御驾亲征数月的时间,内阁辛苦了,诸位大人辛苦了,朕在南京城内看到很多喜人的情形,这都是内阁、六部、朝廷各部门之功劳,朕希望这样的情形要延续下去。”
    “兵部的事宜不多说了,诸多情况你们都知晓,大家既然来了,朕就说一说会试,说一说这地方主官的事宜。”
    “按照以往的规矩,会试录取贡士四百五十人,本次恩科,参加会试的举人有四千余人,十名举人才有一人高中,朕以为数量太少了,增加一百五十名,录取六百名贡士吧。”
    “朕这样做也不是随意的改变规矩,吏部尚书高宏图大人想必深有感触,河南与陕西两地需要大量的官员,接下来还有山西、北直隶和四川等地,同样需要大量的官员,吏部本想着在南方各地抽调,朕没有同意,还是从本次的会试和殿试录取之进士中想办法吧。”
    “朕决定,殿试之后,高中进士之人,全部要在国子监集训一个月时间,这期间,内阁的诸位大人,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六部的尚书侍郎,都要去授课,告诉诸多的进士该要如何的做官做事情,朕还要让政绩斐然的地方官吏前往国子监授课,告诉这些新科进士如何才能够做好百姓的父母官。”
    “都察院、刑部与大理寺一定要好好的给这些新科进士授课,告诉他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给新科的进士立下好的规矩。”
    “朕也要给新科进士授课,朕对他们寄予厚望。”
    “国子监集训一事,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不仅仅是新科进士,包括京官和地方官,都要进入国子监参加集训,此事有吏部会同礼部共同商议,每年举办两次到三次集训,争取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让本朝所有的官员都参加一次集训。”
    “吏部考核官吏之办法,朕早就说过了,本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人之考成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吏部依旧使用原来之考核办法,颇为不妥,从即日起,吏部运用考成法,考核天下之官吏,内阁务必要监督,每一次官吏考核之情况,吏部都要详细给朕禀报。”
    “朝中有人议论考成法,认为其中也有一些不妥之处,譬如说这月考之制度,就太过于繁琐,朕倒是觉得,月考务必要坚持下去,若是吏部遵循原来之规定,六年一次京察,三年一次大计,那才是懒政之表现,三年的时间太长了,可以发生太多的事情,等到吏部或者是都察院发现官员之问题,已经太晚了。”
    “朕倒不是说考成法十全十美,亦需要在实际之中予以进一步的完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朝廷对于官吏之考核将越来越严格,能者上庸者下,形成制度,鱼肉百姓之官吏,贪墨钱财之官吏,一经发现,必定严惩,这大明之江山,经不起折腾了。”
    说到这里,朱慈烺站起身来,凌冽的眼神扫向了众人。
    “此番御驾亲征,朕说了很多话,史大人、曹大人的马大人听得最多,这些话朕都记下来了,专门送回南京,让内阁、都察院、六部都看了,有人吃惊,觉得朕说的那些话言过其实,也有人不在乎,认为朕不过说说而已,朕今日告诉诸位,这些话绝不是说说而已,朕要一点一滴的落到实处,全部都要推行下去。”
    “河南与陕西各地的惨状,触目惊心,朕都看不下去了,当初在京城的时候,朕听过太多粉饰太平的话语,两相比较,朕终于明白了,我大明朝廷为什么会失去京城,为什么差点失去天下,朕若是不下狠手予以彻底的整治,怕也是当不了几年的皇帝。”
    “朕所说的一切,准备要做的所有事情,归结为十六个字,休养生息,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壮大军队,内阁议事就按照这十六个字逐渐的推进,凡不符合之规矩办法,都要想办法予以改进,凡阻碍十六字之规矩,那就彻底予以废除。”
    “你们都是朝中重臣,更是朕的依靠,朕希望你们好好的做事情,将来你们老了,朕希望能够与你们把酒言欢,笑谈当年趣事,回忆当年之奋斗历程,你们一同与朕吃苦,朕永远会记住,可若是有人违背了规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犯下大错,那就不要怪朕无情。”
    大殿里面异常的安静,所有人的表情都是严肃的,跟随在皇上身边快一年时间,他们知晓皇上的脾气和秉性,只要按照规矩好好的做事情,就能够很好的与皇上相处,并无那些伴君如伴虎的感觉,可若是犯下不应该犯的错误,不管地位多高,都会遭遇到严厉的惩戒。
    朱慈烺转身坐下,再次看向众人的时候,眼神变得平和。。。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