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翘楚朱元璋》第十三章托克托被流放饮酒而亡保太[2]

元末翘楚朱元璋最新章节目录
   还是未听说此榜,抢劫了百姓的物品,结果被执法队抓住,中午就押到四门大街十字交叉的城中心,斩首示众。
    此事家喻户晓后,全城一片肃然,纷纷称赞朱氏红军纪律严明,爱民、护民。富商陈迪深受感动,携带金锭和丝绸布匹来到帅府,献给朱元璋。接着,朱元璋叫来总管汤和、邓愈和徐达几位攻城镇抚将领以及水师总管廖永安,赏赐给他们。
    随后,朱元璋宣布嘉奖令,提升一批小头领。其中,晋升张德胜为镇抚。
    过了两天,一个名叫宋思颜的儒士拜见朱元璋,交谈后,朱元璋也把他留在幕府。
    不久,朱元璋听说当涂城有一个元末进士,叫汪广洋,性格庄重稳健,为人宽和自持,就叫亲兵九夫长谢成把他请到帅府。
    朱元璋问道:“听闻先生学识渊博,请问先生,我刚在江南立足,今后如何是好?”
    汪广洋答道:“朱公先要站稳脚跟,办法只有六个字。”
    “哪六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
    这番话说到朱元璋的内心深处。立足未稳,没有大量的粮草,如何攻占虎踞龙盘的金陵?随之做出一个重大决策——建立朱氏政权,高筑墙,广积粮。随后,朱元璋请他留下担任机要秘书,并令他书写几份任命书。
    第二天,朱元璋通知镇抚以上将领及李善长、李习、陶安、汪广洋到帅府开会,亲自宣布说:从今天开始,太平路改为太平府,在太平设置兴国翼元帅府。
    “兴国”即振兴中国。“翼”指副城。
    接着宣布:任命李习先生为太平府知府(相当于元朝路政权总管府总管,元廷职俸正三品);任命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相当于元朝路政权万户府经历);任命潘庭坚为元帅府教授;任命汪广洋为元帅府令史(机要秘书);任命陶安、宋思颜为幕府参事。
    随后,颁发了白绢任命书。接着下令:严守四门,修城浚濠。自然,府衙、帅府、幕府均以朱元璋为统领。
    潘庭坚(?—?),字叔闻,太平路当涂县人。元末为富阳县(今属浙江)教谕(教师),后辞职。经陶安推荐,征召为帅府教授。此人做事慎密,为人谦逊,生活节俭,为朱元璋所称赞。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设置行省时,为行省博士。
    汪广洋(?—1379年),字朝宗,扬州路高邮府(今江苏高邮市)人。年少时曾跟随儒生余阙学习,通经能文,尤其善于诗歌,还擅长篆、隶大书。早年客居太平(当涂县城)。
    朱元璋占领金陵设置江南行省时,汪广洋先任提控案牍⑦。设置都谏司后,升任都谏官,后调升行省都事、行省右司郎中(正五品)。
    后来,朱元璋称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
    朱氏红军渡江攻占太平路城,引起元廷的严重关切,命令长江裕溪口的水师讨伐。
    六月初,元军水师大元帅曼济哈雅命行省右丞(正二品)阿鲁灰、行御史中丞(正二品)蛮子海牙统领40艘中型战舰(载一万兵马)前往采石矶,配合陈埜先的黄军伺机夺回太平城。
    事先,河南江北行省奉旨调遣淮南民兵元帅陈埜先三万兵马,由曼济哈雅的水师船队从江浦县(今南京浦口区江浦街道)的浦口载其过江上岸,到集庆路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的方山(宋称天印山)建寨驻扎、训练。此山高200多米。
    六月初五,陈埜先和义子陈兆先分别带领全部兵马在采石镇集结完毕。
    朱元璋探知他们将于初七攻城,便带领总管汤和、邓愈实地考察、研究了城外四周的地形。随后,命镇抚花云所部在襄城河北面埋伏。
    襄城河(今锁溪河)位于太平城(当涂县古城)北面。河上只有一桥,叫襄城桥,正对北门清源门,约2里地,桥北的一条驿道直通北门。
    初七天亮前,花云携千夫长郑遇霖、耿炳文、唐胜宗及4000兵马在就悄悄出城,埋伏在桥北驿道东边约一里地的树林里。
    六月辛酉日(初七),蛮子海牙用大船运了几块巨石到姑溪河的入江处,卸在河口。他认为悍勇的郑埜先定会破城。这是封堵朱氏红军从南门乘船撤退之路。城南姑溪河有不少民船。
    这天上午,陈埜先带领身穿黄衣的民兵趾高气扬地到达襄城桥,排成三行的前锋部队过桥约500米时,看见前面200米远驿道两边有红军两个长方形步兵阵。每个兵阵为20排、100行。
    右边方阵前面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张赫,一位是张德胜。左边方阵前面也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徐达,一位是胡大海。个个身穿缴获的元将柳叶铠甲袍,腰围白色小蓝花袍肚,除了张德胜,头上戴的全是红色雷巾。
    时年23岁的徐达生一张略长的“甲”字脸,稍瘦,颌骨微收,下巴略圆。长一对剑眉——长而直,宽而秀,居高于额,紧而不乱,尾微上扬。眉下嵌一双鹳形眼。其印堂平满开阔,下方是通天悬胆鼻——山根高耸通天,年寿丰满,准头圆润,势如悬胆;兰台、廷尉分明,法令隐隐而藏。
    古代面相学认为:剑眉主使子孙众多,极为高寿。鹳形眼者文武双全,非常富贵。通天悬胆鼻比较罕见,有此鼻者少年时必被奇特贵人吸引,得到提携。应是人上之人,福禄寿统全。
    左副元帅朱元璋携亲军指挥冯国用、冯国胜、总管汤和、邓愈立于北门城楼前,注视着敌军的一举一动。
    陈埜先没有想到朱元璋竟敢派兵出城迎战,事先的计划完全被打乱,急忙下令已过河的3000余人纵队改成横排长方阵。
    不等敌军的方阵完全形成,朱元璋下令击鼓。城楼中门左右矗立的两面大鼓同步发声,震天动地。镇抚将军张赫、张德胜、徐达、胡大海立刻策马带头冲锋,4000红军迅速蜂拥而上,迎头痛击敌军。
    被堵在桥北的6000多元军部队在官道上绵延1000多米,如同一条懒懒的蟒蛇,尾部压根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
    听见战鼓擂响,花云、郑遇霖、耿炳文、唐胜宗带领四千战士迅速冲出树林,逼近蟒蛇邀截。半个时辰,毫无戒备的蟒蛇被斩得七零八落。
    襄城河是从城东北2500多米处流来,在城北形成一条东西横贯的天然屏障,最宽处200米,最窄处50米,一直流到自芜湖澛港至太平慈湖港的南北流向的长江,封住了过河敌兵所有的北逃之路。
    襄城桥正东约1625米处,襄城河有一条南下的支流,通到城南的姑溪河,拦住了溃兵的东窜之路。最后,只有桥北蟒蛇尾部的3000余人逃回采石镇。
    陈埜先已过桥的前锋部队无路可退,殊死抵抗,硬撑了一下。双方均有伤亡。不一会,红军消灭了数百人,敌军节节败退,退到河岸,无路可走。最后死伤近千人,两千多人缴械投降。
    陈埜先慌不择路,策马沿河逃往西北方,张德胜手持一把棹刀⑧,策马紧追不放。他头戴披肩式红色结巾,一片红巾在脑后随风飘扬。陈埜先跑了一阵,看见前面是滚滚长江。右边入江的襄城河尽管很窄,也有50米宽,水深无桥。
    陈埜先无路可逃,仰头闭眼哀叹:天灭我也!最后乖乖束手就擒。
    活捉元帅陈埜先,朱元璋大喜过望,擢升张德胜为太平府兴国翼元帅府管军总管。
    张德胜时年24岁,中等身材,相貌俊秀,生一张较短的椭圆形娃娃脸。长一对游龙眉——眉坚清秀,色黑润泽,尾部有角,居额势上。眉下嵌一双夜明眼。印堂略宽,下卧一只花鹿鼻——山根、年寿略立,准头丰满圆明。兰台、廷尉适中,微微露孔。
    古代面相学认为:游龙眉主使聪明能干,勇敢果断。夜明眼主使心高志大,最为独断,性情刚强。鹿鼻者心性仁慈、好义。
    张德胜把陈埜先押到帅府,逼他跪下。朱元璋从帅椅起来,上前扶陈埜先站起,亲自为他松绑。
    陈埜先不解地问:“生我(使我生)为何?”
    朱元璋反问:“当今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假号令据城邑者不知其几(多少)。然(但是)胜则人附,败则附人。尔既以豪杰自负,必能识鉴事机,岂不知生尔(使你生)之故?”
    陈埜先则说:“然(如此),则欲我军降乎?”
    “然(是的)。”
    陈埜先便说:“此易,我军之将校皆我亲故,告之即来。”
    于是,他写了一封全军降附红军通告信交给朱元璋。
    第二天,朱元璋找来被俘的一个总管送信,派遣体貌奇伟、威震采石矶的常遇春带着两个随从护送他到采石镇。滞留采石镇的陈兆先和将领见信后全部表态降附。常遇春接着叫他们在这份投降书上一一按下指印,然后宣布朱元璋的命令:陈埜先归降部队继续驻守采石镇,不得与元军来往,发现元军动向立刻报告。
    第三天,朱元璋任命陈埜先为总兵,统领他采石镇的多兵马。俘虏的2000多人没有给他,编入了红军。
    朱元璋对陈埜先说道:目前没有作战任务,尔就随我暂住帅府。
    考虑到不久攻打集庆(今南京),为了防止陈埜先的降军乘机叛变,朱元璋修书一封奏报镇守滁州的郭元帅,提议派遣右副元帅张天佑带兵一万进驻采石镇,监视、节制“陈家军”,并由朱元璋统一指挥。郭天叙批准了这个提议。于是,张天佑携总兵朱继祖率领一万兵马过江,进驻采石镇。
    这时,蛮子海牙统领的40条中型战舰还集结在采石矶。这种船长12丈(约38米),不仅有风帆,还设置20支大浆,40个水手操作。第一层兵舱固定有33排座位,可载兵198人。第二层是战舱,中间固定有30排座位,可坐60人。
    随船而来的一万兵马已经在采石矶北部安营扎寨,随时可以攻打官渡、进攻太平城。
    处理完陈埜先的民军,朱元璋决定把这批元军撵走。他命令邓愈到官渡兵营找俞通海借调水兵、小艇,于当夜火攻偷袭。
    邓愈命令水兵在官渡的20条小艇放上火药,盖满蘸了燃油的杂木,并在小艇船头的绳索端绑上一颗大铁钉。每船派两个水兵、两名弓箭手。
    半夜丑时(一点),20条小艇顺流出了官渡,悄悄划近采石矶元军水师南面的战舰。两条小艇靠近一艘战舰。一人把小艇绳索端的船钉锤进战舰后,一人点火。接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