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大帝》正文卷第五百三十七章皇帝退位

宣德大帝最新章节目录
   移民的婚配分配的很顺利,大家都是凭着手气抽取自己的女人,抽到相貌不好的也只能怪自己的手气不好,自认倒霉。
    不过老婆美丑都是自己的,回到家里一样给自己生儿育女,有了女人的到来,彻底的稳住了移民之心,他们完全地在碎叶城扎下了根,好多移民甚至请官府给他们的家人稍信,希望将他们的家人也接到这里,与他们一起生活。
    这样的事情在整个西域大明的驻地都在发生,王骥与方政二人,王骥负责修建城池,规划土地,方政负责训练移民,保证羽林军撤回内地之后,移民能有自保之力。
    两年的时间里,大明在西域之地,兴建了迪化、塔城、伊犁、碎叶四座城池。每个城池安置一个卫的移民,并将伊犁城作为西域新扩疆域的中心之城。
    王骥给朝廷的奏疏中建议西域之地成立布政使司,更好的对这片新扩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管辖。
    朝廷在收到王骥的奏疏后进行了一番辩论,有的大臣认为,西域之地用少量军队驻守做为监视西域各个国家的动向无可厚非。
    若是构建布政使司,却有些得不偿失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整个西域朝廷都视投入大于产出,构建布政使司,就必须配置官吏衙门,增加行政成本,这些成本对朝廷来说就是一个负担。
    不过皇帝却对王骥的奏疏赞不绝口。不同于瓦剌鞑靼的羁縻政策。西北却是大明对抗西方的前沿,必须牢牢的掌握在大明的手里,哪怕投入再多也必须要做。
    皇帝的支持,就是最后的决定,这么多年众臣已经习惯了皇帝的算无遗策,都认为皇帝要将西域控制在手中肯定会有巨大的利益。
    然而这一次群臣完全错了,新设立的新疆布政使司在工业化社会到来之前,就一直是一个单方面投入的地方,恶劣的气候环境让新疆布政使司根本无法承载太多的农业人口,新疆布政使司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对大明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直到从京城经过哈密卫通往碎叶城的铁路全部贯通之后,大明与西方的贸易成本降低,新疆布政使司才真正实现了不需要朝廷财政补贴。
    在西域问题解决下来之后,朱瞻基对着大明全域图茫然四顾,发现大明周边已无一合之敌,他忽然感觉自己有些高处不胜寒。
    如今他已是知天命之年,人生还有多少春秋,自己名义上是天下之主,可是这天下他又看到几何?难道非要等到老糊涂了,将天下祸害的不成样子之后,撒手人寰吗?
    该放手了,为了就近指挥西域之事,自己在东胜卫将近两年时间,太子在京城对政事的处置已经逐渐成熟,虽然有些地方还是有些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大明交到太子的手中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大明如今不需要什么千古一帝,只要能够按部就班做一个守成之君,在惯性的推动下,大明也会慢慢地向前推进。
    朱瞻基宣德二十二年底返回了京城,回到京城之后,便将太子召进乾清宫,将所有的宫人全部清理出去,皇帝与太子在乾清宫足足的待了一天时间。
    没有人知道这对天家父子在乾清宫中说了什么,只知道太子从乾清宫出来的时候,双目通红,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众人只能暗中猜测。
    与太子密谈之后,朱瞻基将在京的四位阁臣,以及军队的几位重要主官全部召集到乾清宫中,众人不明所以,在人到齐之后,朱瞻基开门见山地说道:“诸位臣工!朕有件事要与诸位商议一番?”
    唐三任与皇帝相知多年,马上就感觉出有些不一样的意味,赶紧躬身行礼道:“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朕打算退位,由太子登基继任皇帝之位。”
    几位重臣当场石化,于谦第一个反应过来,当场跪地叩首道:“臣反对!陛下春秋正盛,天下也离不开陛下的掌舵。”
    弋谦更是跪地嚎啕:“陛下啊!您怎么能这么想,这不是要陷太子于不孝的境地吗?天下人知道是您主动退位让位于太子,不知道的还会以为是太子趁着您这两年不在京城,将您架空。”
    朱瞻基抬手打断弋谦继续说下去的话,沉声说道:“朕若不放权,你们觉得太子能够掌握一丝的权力吗?朕说句大话,大明能有今日之盛,是朕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只要朕活着,朕不放手任何人都不可能从朕手里将这个天下夺走。
    可是朕最近常读史书,每每读到唐玄宗时就扼腕长叹,常常感慨,唐玄宗若是早死二十年,或者早早将权力交接给太子,何至于后半生声名狼藉,毁誉参半。
    朕已经是知天命之年,自古帝王夭寿,朕还能活几年不可预知,趁着朕还不糊涂,不至于做出玄宗旧事,朕决定提前将权力交接,在新君登基之后,朕还是可以做个幕后的参谋嘛。”
    周忱听着皇帝的话不像是试探臣子的虚话,小心地问道:“陛下所言是真心吗?”
    朱瞻基抬头对向周忱的目光,在皇帝凌厉的目光下,周忱低下了头。朱瞻基知道有这种想法的不止周忱一人,只是别人没敢说出来。
    “恂如是觉得朕想用这种方式试探诸卿的忠心吗?”
    “臣不敢!”
    “你确实是不敢,朕与恂如这么多年的交情,连这点儿信任都没有吗?”
    周忱羞愧地低下了头,他知道皇帝说的没错,自己现在确实并不信任皇帝,这种不信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就是唐三任上任首辅之后吧,他觉得皇帝还是更加信任唐三任,要说当初最早从龙的几人他周忱的职位可是最高的。
    那个时候的唐三任不过是个从七品小县的知县,是那种连佐贰官都配不齐的偏僻之地,正经出身的官员根本就不愿意去任职的地方。
    而这个时候的周忱已经是五品的员外郎,深受胡潆的赏识。就算这些都不重要,毕竟自己还没有为皇帝效力。可是自从新政开始推行以后,自己什么时候不是冲在最前面,为此得罪了多少人。
    没想到自己这么拼命的努力,却还是被唐季重踩在了脚下,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屈居于下,自己不是说唐季重没有能力,这么多年大明的成绩如何,世人都看在眼里。
    周忱不服气的是他觉得这首辅之位换了自己做也一样能做到现在的成绩,甚至有可能做的更好,他始终不明白,论学问自己比唐季重只高不低,论政绩也与唐季重不相上下,可是这么多年自己却只能屈居于次辅之位。
    为什么会这样,周忱只能理解为皇帝对他没有唐三任信任。
    朱瞻基看着乾清宫内的四位阁臣,冷着脸问道:“你们也觉得朕是在试探你们的忠心吗?”
    “臣绝无此种想法!陛下若是退位,臣也会辞官,臣是陛下之臣,陛下去哪里,臣就去哪里?”唐三任当即做出了表态。
    “季重何苦于此呢?就算是太子登基也是需要季重辅佐的!”
    “陛下!臣选择跟随陛下隐退,除了私心之外,也是出于公义,臣在首辅这个位置上已经待了十年,也该挪挪位置了。
    当年陛下就与臣讨论过首辅这个重要职位该如何运作,您当年就说过,任何的职位做的久了都会产生积弊,这也是我华夏老祖宗发明流官的初衷,郡县制的最大好处就是使官员不能在自己的家乡任职,家乡回避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官员与地方勾结。
    朝廷职位也是如此,一个职位待的久了,就会出现各种势力圈子,在客观上已经危及到了大明朝政的安危,这也是历代皇帝与权臣斗争的根本原因。
    臣建议在陛下退位之前将官员在一个职位上的任职年限固定下来,只要到了时限,必须离任,调任其他的职位上。”
    “季重之言何尝不是朕之所想呢,其实季重有句话没敢说,那就是皇帝在位时间太久,也会出现问题,除非这个皇帝手里的权力有限,在很多时候不能肆意妄为。
    朕已经与太子协商好,大明皇帝以后的权力必须要有边界,虽然皇帝名义上可以至高无上,但是权力却必须要收拢。
    朕读史书有个心得,那就是所有的前半生有作为的皇帝,后半生多半都会糊涂,最大的原因就是权力的边界造成的,还是拿李隆基来说,若是李隆基权力有边界,他还会做出后来那些昏庸之事吗?
    朕不想自己也变成后世之人嘴里昏庸之君,也不希望朕的子孙因为昏庸,被人当做猪羊宰割。”
    几位阁臣算是彻底听明白了,皇帝不但要退位,还要为后世的子孙规划好皇帝的权力,若是这一套权力分割清楚之后,君与臣之间的权力分野就会出现。
    该是君的责任就是君的责任,该是臣的责任就是臣的责任,不会如之前的朝廷那般,权责不明,互相推诿,明确了责任,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有了功劳是你的,有了问题也是你的,谁还敢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混日子。
    权责分明本来就是新政主要的改革目的,皇帝退位也是新政改革的一部分,未来的皇帝是否也要有一个退位机制,都将是接下来要重点讨论的议题。
    “陛下!臣支持您的决定,陛下即使是退位了,也不影响天下臣民对陛下的爱戴,而且陛下的退位能够给后世之君做出表率。”一直没有说话的于谦,拱手行礼,做出赞成的表态,还是一如既往的耿直。
    与几位内阁重臣提前做好工作,这件事就压了下来,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内,朝廷不断有旨意刊登在邸报上,上到皇帝,下到各级官员,每一个身份的人拥有哪些权利,同时又承担哪些义务。
    这样的重磅消息在民间扩散开来之后,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一些混乱,历来都是皇权天授,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言出法随,朕即国家早已深入人心。
    现在朝廷竟然规定了皇帝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若是当皇帝还要处处受约束,哪里还有九五至尊的样子,这皇帝不当也罢。
    不管民间怎么议论,时间的车轮依然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走,宣德二十三年已经过去,新年大朝会上,皇帝当着前来朝贺的文武百官宣布,正旦日开始皇帝正式禅让给大明太子朱祁钰。
    在文武百官目瞪口呆之中,皇帝亲自将太子扶上龙椅,首辅唐三任带头向新皇帝叩拜效忠,有了内阁的带头,群臣谁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出什么幺蛾子。
    万一让新皇帝嫉恨,可能自己的仕途就到此结束了,在群臣的叩拜中,大明朝新的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