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稳太子爷》正文卷第460章中都凤阳

史上最稳太子爷最新章节目录
   朱标回顾了一下后世的一些典型案例。
    心中渐渐有了一些盘算,煤炭、钢铁、石油这些大宗货物其实没有也影响不大。
    毕竟,这些东西,到了工业时代,才会真正彰显出独一无二的价值。
    这其中,也就煤炭和钢铁,对目前的大明来说,相对重要一些。
    不过,目前大明自身已然能够自给自足,毕竟大明还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农业国家,钢铁多了,说句不好听的,都没地方用。
    纵然军工和民用上面消耗一些,但又能消耗多少?
    这点消耗量,目前大明自身是能负担的起的。
    朱标想了想,这听说倭国的木材挺多,毕竟多山,这木头,就是资源啊!
    还有硫磺,倭国境内多火山,这硫磺产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从隋唐之后,就一直持续性的流入中国。
    一想到这儿,朱标猛然惊醒,这一硝二硫三木炭。火药里面,倭国已经集齐了两样,这以后,完全可以成为火药生产基地啊!
    朱标知道,以大明目前的科技水平,要攀登科技树,发明出硝化甘油这类高爆属性的炸药,那要等的时间可就长了!
    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火药,仍旧有着相当大的使用空间。
    不过长久和陶成道他们打交道,朱标也知道,倭国目前的木材实际上并不适合做火药。
    因为这火药需要的木炭必须是柳木炭,唯有如此,这引燃爆炸之后,产生的才是竖向作用力,推动炮弹向前发射。
    不过不要紧,做火药不合适,那就做船。
    日后大明要开展大航海,船只是必不可少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内,朱标清楚,木制船只没这么短的时间就退出历史舞台。
    至少要等蒸汽机,燃油机这些发明出来之后,铁制的船只才有发挥的空间。
    不然的话,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船只航行。
    到时候为了满足大航海的需求,对于木材的需求量势必加大,而砍伐大明境内的树木,朱标可没这么短视。
    而且,有一个现成的对象摆在这儿,朱标觉着,自己是不用白不用。
    倭国的百姓,死不死的,和他朱某人有啥关系?
    他么的,我朱标又没吃你倭国大米,更没欠你倭国什么东西,反倒是现在你倭国欠大明的,自大明立国之日算起,少说有几百条人命了。
    这祸连的百姓,怎么说也有几千人了,这笔账,到现在还没去讨呢!
    更别提后世那一笔笔厚重的几乎令人窒息的血债,厚颜无耻的不承认,上蹿下跳惹人烦,怕倒是让人不怕,就是觉着恶心。
    导致现在朱标觉着自己做什么,心里都没有丝毫的愧疚感。
    心中有了一些计划,朱标转头又有,些失笑,自己这谋划的是不是早了一些,这倭国还没打下来呢,这酒惦记上了?
    不过说起来,眼下这个时候出兵正是好时机,根据探听得来的情报,目前倭国国内正在打内战呢!
    有了两个天皇,这就极大的方便了大明搞代理人制度。
    朱标目前可从未打算过把倭国当成大明境内一样治理,这多不划算。
    本来打下来就亏,这再投入资金治理,预计着没三五十年还不见效果,这可真是要亏到姥姥家喽!
    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倭国扶持一个傀儡,谁听话就册封谁当这个天皇,不听话那个,去死好了!
    与此同时,再移风易俗,逐步的从各个环节对倭国进行全方面的渗透,这过个三五十年,这倭国自然而然的就成为大明自古以来,永不割舍的土地了。
    大体的计划定下,朱标顿觉浑身舒畅。
    总体的框架定下来便好,方向由他把控着,自然是稳稳的,至于怎么施行,那就是胡惟庸该去操心的事了。
    而此时,朱标一行人也终于来到了凤阳。
    现在的凤阳,在朱标眼里,可算是大变样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老朱作为皇帝,终归是没有跳出时代的局限性的。
    凤阳作为中都,老朱在此大造宫殿。
    如今,在朱标眼前,就是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群,当然,相比较起京城,自然是逊色一筹。
    可凤阳原本就不是什么富裕之地啊!
    当然了,在此建造了这么多的宫殿,实际上也没花国库多少钱。老朱这时候就格外精明了,这修建中都用的钱,绝大多数都是从江南那些士绅手里敲诈出来的。
    在老朱的强行迁徙令下,江南不少的富户,以实中都的名义,被迁到了凤阳,自然而然的,这些地方上的富户,豪强手中的钱财,经过这么一连串的操作,成功挪到官府手里。
    这修建中都的钱,就这么出来了。
    坦率来讲,老朱这么做,朱标是不反对的。江南富户豪强众多,迁徙一部分出来,对于江南当地而言,是有好处的。
    起码缓和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大明在当地建立官府的威严和信誉。
    朱标不赞同的是,这笔钱拿来营建中都,修建了这么多的宫殿,可里面连住的人都没有,岂不是浪费?
    这笔钱要是投在其他地方上,收获绝对很多。
    当然了,这般想法,朱标顶多在老朱面前说说,放在朝堂上,那是一个字都不能说的。
    首先,这满朝的武将里面,泰半都是淮西人,这其中有不少人,压根就不想定都南京,而是想在凤阳定都。
    所幸的是,老朱也知道国都择选,非同小可,包括南京,实际上老朱也认为,这并非最好的选择。
    在老朱看来,河南的开封,曾经的宋朝国都汴京,就很不错,又或者元大都其实也还可以,再或者洛阳,西安都是不错的的选择。
    可这完全不能由着老朱,最后两方妥协,争论了许久,又听从了刘伯温、李善长等文臣谋士的建议,临时定都在了南京。
    等日后有了更好的选择,再行迁都之举。
    营建宫室,除了当时用作国都的打算之外,这其中,亦是有着老朱一份私心。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