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大起义:盛世唐朝的终结杀手》34攻打蔡州

黄巢大起义:盛世唐朝的终结杀手最新章节目录
   年初,魏州兵变之后,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与朱温讲和,魏州就成为朱温的势力范围。
    而在河南的西边一带,朱温也捡了一个大便宜,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洛阳)河南尹张全义两人一开始相处的还很融洽,像兄弟一样。(河阳节度使,又称怀卫节度使,下辖怀州、卫辉、汝州、陕州等)
    但李罕之虽然勇猛却没有谋略,性格贪婪粗暴,其实看不起张全义的谨慎。他得知张全义注重农耕生产,嘲笑这是田间农夫干的事情。
    李罕之多次向张全义索要粮食等物资,张全义尽量满足他。但李罕之不知足,洛阳也难以满足,李罕之竟然捉拿河南府的官吏,押到河阳拷打,河南府的将领都很愤怒。
    但张全义却没有发作,继续供给,李罕就更加骄横。李罕之主要靠掠夺供养军队,他派军攻打绛州(山西新绛县),绛州刺史王友遇投降了他。
    李罕之又发兵进攻晋州,这绛州、晋州都归河中府管辖,李罕之的霸道行为引起河中护国军节度使王重盈的不满(王重荣的哥哥、接替了王重荣的职位)。
    王重盈暗中联合张全义,准备共同对付李罕之,张全义见李罕之贪得无厌,也表示同意。
    张全义暗中调派河南各县的兵力,在夜里趁李罕之防备空虚攻打河阳。天亮的时候,张全义的军队进入河阳的城区,李罕之翻过城墙逃跑了。张全义俘获了李罕之的家人,自己兼任河阳节度使。
    而李罕之逃到泽州(山西晋城市),向李克用请求救援。
    李克用答应救援,派部将康君立为南面招讨使,带领李存孝、薛阿檀、史俨、安金俊、安休休五位将领和七千名骑兵,前去攻打河阳。
    张全义坚守河阳城,但城内粮食不够吃,张全义就向朱温请求救援,并让妻子儿女做人质。
    朱温视李克用为敌人,岂能让出重镇河阳。888年四月,朱温派遣部将丁会、葛从周、牛存节带领几万名军士前往河阳,救援张全义。
    李存孝要求李罕之以步兵攻城,他自己率骑兵在温县迎战。朱温、李克用派出的都是猛将,但最终,李克用的河东军战败了。河东军的将领安休休惧怕被冶罪,逃往蔡州去了。
    朱温又分派汴州军队去截断河阳以北的道路,康君立担心退路被切断,就带领河东军返回了。
    朱温取得了胜利,奏请任命丁会为河阳留后,又任命张全义为河南尹。
    张全义感激朱温出兵救自己,因此真心归附朱温,为朱温的军队供应钱财粮食。
    而李罕之逃往泽州后,被李克用任命为泽州刺史,此后数年间,他在周边地区不断抢劫掠夺,百姓深受其害
    这样以来,朱温就占据了洛阳、河阳,解除了西顾之忧。
    此时期,在荆、襄一带,由秦宗权任命的山南东道留后赵德諲(yīn)控制。赵德諲的山南东道冶所在襄阳,他派部将王建肇驻守荆南。
    不久,归州(秭归县)刺史郭禹率军攻打荆南,驱逐了王建肇,王建肇逃往黔州去了。
    唐昭宗诏令郭禹担任荆南留后,后又担任荆南节度使。此时的荆南经历兵荒马乱,几乎无人烟,郭禹安抚流民,通商通渠,很快恢复生机。
    年五月,山南东道留后赵德諲见荆南已被朝廷的军队夺走,估计秦宗权也必定会失败,于是就把山南东道献给朱温。这样,重镇襄阳就归属了朱温。
    朱温奏请以赵德諲继续担任山南东道忠义军节度使,兼任蔡州四面行营副都统,辅佐朱温攻打蔡州的秦宗权。(后来,当赵德諲死后,其子赵匡凝继任荆襄节度使,另一子赵匡明为荆南留后)。
    此时的形势对朱温很有利,他在北边得到了魏州,西边得到了洛阳、河阳,南边得到了襄州,实力又增强了。
    于是,朱温大规模发动军队攻打秦宗权。五月,在蔡州的南部把秦宗权打得大败,攻克了北关门,秦宗权退守蔡州中城。
    朱温设立二十八个营寨把秦宗权围困在中城。八月初三,朱温攻克蔡州的南城。
    但到了九月,朱温大军的粮食供应不上,而蔡州城还没被攻下来。但此时的秦宗权残余军队已没多大实力了,朱温就带领人马返回汴州。
    秦宗权的势力江河日下,到了十二月,秦宗权的部将申丛叛变,打断秦宗权的双腿并将其囚禁,随后向朱温投降。
    朱温奏请任命申丛为蔡州留后。但一个月后,蔡州将官郭璠又杀死申丛,把秦宗权押送到汴州,并告诉朱温说申丛还想再拥立秦宗权。
    朱温也不愿深究,没有冶罪郭璠,又奏请以郭璠为淮西留后。
    年三月,朱温派人把秦宗权解押到长安,唐昭宗到延喜楼接收俘虏,让京兆尹孙揆将其斩首。
    在临刑之前,秦宗权还在囚车里向孙揆辨解:“孙尚书,您看我像造反之人吗?我只是对朝廷的忠心无处施展而已。”他的话惹得围观的百姓大笑。
    朝廷因平定蔡州有功,加封朱温兼中书令,进爵东平郡王。朱温占领了蔡州后,势力更强。。
    古代的豫州、汝南郡、蔡州、淮西节度使、淮康军、镇南军、汝宁府均冶今河南汝南县。
    民国三年(1914)废府为汝南县。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