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正文卷第二百五十四章七万对十万[2]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最新章节目录
   二人异口同声的说着,弯腰鞠躬。
    方世玉拍了拍手,将手上的雪花甩掉,随口说道:“免礼。”
    “有什么事情,进屋子说吧。”方世玉看着两个还穿着单衣,虽然里边裹得很厚,但这北方的天气,着实让人受不了。
    更何况,景清和解缙本就是江南人,更是受不得这北方的严寒之气。
    迈步进了屋子,方世玉站在大厅,对一旁的卫宏才说道:“去,把火炉点着,这屋子里也忒冷了些。”
    “诺!”卫宏才赶忙走出正宫,去到偏殿,取来黑煤球,干柴,就在乾清宫的大厅中,生起火炉。
    随着炉子被点燃,屋子中的空气渐渐暖和起来。
    方世玉这才坐了下来,看着不远处的景清和解缙,出声询问道:“你们两个一起来?是有什么事情吗??现在可以说了!
    “回禀殿下,奉殿下口谕,太祖实录已经编著结束,历时四年三个月,特来复命。”说话间,景清从衣袖中取出一份文书。
    双手上呈,递给了卫宏才。
    当卫宏才将文书转送到方世玉的面前时,方世玉只是笑了笑,看着文书里的说辞,开口道:“都写好了吗?”
    “写好了,只是有一件事情,微臣一直不知应该如何记录下去。”
    景清耸了耸肩,他已经坐到内阁次辅的位置上,有着绝对的权力,位极人臣,他想要的,也不是更高的权势,也不是无数的财富,或许只是想让自己心安一些。
    站在大厅同内殿的交汇处,躬身说道。
    “给两位阁老赐座,有什么事情,坐下来说!”方世玉开口道。
    很快,卫宏才带着两个小板凳,放在了景清和解缙的身边,景清从东宫就跟着方世玉,是方世玉的秘书处长。
    新朝内阁,虽然不是首辅,但圣宠不衰,反倒是解缙,跟着方世玉的时间便短了些。
    方世玉道:“仔细说吧,我听听,是什么事情!”
    嘴上虽然如此说着,但方世玉的心里,对于景清不知如何写的那段,心中已经多多少少有了一点答案。
    “自吴元年开始编撰,洪武元年,至洪武二十八年,应太祖皇帝之所言行举止,圣谕,册封,诏书,初年政策晚年改革,日临群臣,后宫妃嫔,事无巨细,悉数抄录。”
    “奉殿下口谕,一切务真求实,凡能查到相关问安,皆以实情为准,将洪武朝时期,太祖皇帝之威严神武,尽力还对于老爷子的太祖实录。”
    方世玉还是要求务实求真的,相对而言,明实录还是要比明史的可信度更高一些。
    除了朱棣和朱元璋这段实录经过大量删减改版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过多出处,毕竟是亲身经历者参与编写的。
    至于明实录中说的,朱元璋说朱棣又天子之姿,这不是朱棣用来美化自己的,又是啥?
    而方世玉力求尊重事情的真实,哪怕是包括郭恒案,空印案,胡惟庸案,以及余波而死的李善长。
    这个世界上,朱元璋已经死了,没有人能比方世玉更知道,这三大案和最后余波的杀戮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隐晦之而关于李善长被赐死的事情,方世玉也是按照老爷子亲口说的,太祖崛起微末,李善长被郭天叙用两个女人就收买的事情写了进去。
    李善长明知胡惟庸有反心,不顾君父安危,闭口不言,面对洪武新政,竭力反抗抵挡,他不死?谁死?
    至于胡惟庸案?只要大明朝还存在,就没人能给他翻案,也没人敢给他翻案!
    “那你说的,不知道如何编撰的,是什么地方?洪武二十八年发生的事情?”方世玉打量一眼景清,开口询问道。
    景清尴尬的点了点头,原本这种事情是不应该问的,也不能问,整个太始朝的臣子们,乃至天下的文人士子,所有人都将这件事情当做了心中的一个秘密。
    没有人敢说出来。没有人敢说出来。
    更没有人敢将这件事情,拿出来议论议论。
    方世玉笑了笑道:“除了宦官,还没有因言获罪的,说吧,你是如何想的!”
    宦官因言获罪的事情很多,一句话说错了,杀身之祸都是轻的,这也是方世玉为了控制宦官乱政的方法。
    严苛的防范着。
    景清道:“微臣自是相信,只是自洪武二十八年后,太祖高皇帝便谁也见不到,居于南宫,殿下要务真求实,微臣很难办。”
    景清一脸无奈道。
    他自然是相信朱标登基前发生的一切,都是朱元璋手安排好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的通顺。
    可既然要务真求实,终究还是要有物证人证,光靠方世玉嘴巴说,虽然也可以这样写,但却是将明太祖实录的可信度,无限降低了。
    “太妃娘娘就在仁寿宫了。问问太妃娘娘,不就知道太祖皇帝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吗?还有,李传习在南京给太祖皇帝守陵,他们都是经历者。”
    “有什么问他们去吧,这段事情。我不发表任何言论。”方世玉耸了耸肩,好家伙,他来说这件事情,那只能是越描越黑。
    而这个世界上,也并非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做这个证人
    “朱楠和大长公主的母妃,朱元璋的贴身太监李传习。都可以作为人证来说一说,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了,徐辉祖,常升,蓝玉,在他们的列传中,都可以找到这件事情的经过,到时候你们自己问问他们就好了。”
    方世玉无奈道
    景清拱手道:“微臣谨记。”
    “嗯,解大学士,有什么要说的吗?”方世玉看了一眼解缙,出声询问道。
    解缙道:“殿下,景清的明太祖实录修好了,微臣从洪武二十七年,被殿下召见,进入翰林院修编天下书籍汇入册。”
    “历时七年,已经抄录完了,其中包含二十三史,天文地理,排兵布阵,文化传承,诗词歌赋,经史子集,道经,释庄,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星象天文文学等等。”
    “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所有抄录,均按照原著整部,整篇,一字不差,一字不落,全书共两万三千七百六十六卷目录七十五卷,共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册,全书近五万万字。”
    “按照太祖高皇帝的旨意,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均随字收入刊载,全书分门别类。”
    “上至先秦,诸子百家,下迄大明初立,九千余种古书资这么多的东西,汇编在一本书上,殿下,微臣愚钝,不能明太祖高皇帝之深远顾虑。”
    “这本书,一个人这一辈子,都不能看完,更别说理解每种了。这对国家而言,又有何益?”
    解缙一脸无奈的看着方世玉道。
    他在洪武朝只是个小编,到了太始朝,进了文华殿,成了大学士,继而坐上了内阁次辅的位置。
    成为了书籍编录的主官。
    方世玉道:“这件事情,关键点并不止步于此,天下间自先秦以来,无数的书籍,典藏,毁坏于战火纷飞中去。民间的保存更是艰难、
    太祖高皇帝为了防止再出现诸如此类的事情,将天下书籍汇编如一,既是编出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册。”
    “按照类别,十册为一书,印刷之后,存放于北京惠民书局,南京惠民书局,供给天下学子,借读,购买。”
    方世玉直接开口说道
    想要真正让这些书籍保存下来,留到千秋万载之后,哪怕明亡了也流传在天下,让后世的子孙知道,几百年,千年前的大明朝,有多么繁荣强盛。
    远迈汉唐。可不是吹出来的,说大明的发展比不上汉唐的,怕是根本不懂什么叫后来者,站在汉唐的科技成果上,大明会不如前者?
    “那这名字???”解缙狐疑道
    “既是太祖皇帝修的,就叫洪武大典吧,全书分成一千四百八十份,进行印刷,投送,让天下士子,以此为基。”
    “另外,先将工技,农艺,地理,刊印成册,投送到北京惠民书局,并且布告天下,殿试,以洪武大典取题。”
    方世玉看了眼解缙,洪武大典确实是个好东西,将它投放在全境各地,让天下的学子都通读洪武大典。
    虽然不可能做到让一个人精通这本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旷世巨作,但在洪武大典上,门类诸多,更可以定向培养一些大明需要的人才。
    也可以借助洪武大典的名头,将儒家文化再一次洗劫。对付孔家,战乱时期都没有人敢动孔家,更何况是和平时期,一旦朝廷下旨灭孔,那就是要让天下学子从头到尾讨伐的。
    到时候天下大乱,绝非空谈。
    从教育上,缩减孔家的影响力,削减儒学的存在,朝廷不给孔家衍圣公的名号,几百年之后,这孔家自然也就没什么高不可攀,不可撼动的地位了。
    解缙道:“可是。。”
    “对了,各地学府,从镇卫私塾开始,天下学子要学习洪武大典中的农艺,工技,地理。”
    “县学开始,削减经史子集,增加工技,农艺的精髓,增添排兵布阵之法。武术课程。”
    “府学,国子监,再添风土地貌,治国安邦的课业。明年三月的殿试,考题从洪武大典的工技,农艺,地理项选题,工技和地理各占两题,农艺占一题气。”
    “先把事情告诉两京国子监,让那些准备等待殿试的学生先把事情告诉两京国子监,让那些准备等待殿试的学生们,提前预习一下。”
    方世玉要改科举,那自然就要改的彻底,直接在殿试上放弃经史子集的占比,那些真正有能力,想要将文武艺卖给帝王家的,自然而然的就要去学习洪武大典
    他们不学?秉承孔圣人的绝学?那他们就不要当官咯~
    “现在的印刷技术,已经不是汉唐可以比拟的,洪武大典包罗万象,如果只留在皇宫储存,非但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还容易造成缺失。”
    “既然洪武大典已经编成,就快些送去印刷局,刊印发行吧。”
    对付孔家,在方世玉看来,兵不血刃,从后代的教育问题上直接将孔家踢出局去,消磨孔家的传统教育地位
    让朱元璋成为教育界的鼻祖。
    这没什么不好的。
    景清和解缙对视一眼,微微俯首道:“微臣遵旨!”
    景清和解缙,一个负责编撰太祖实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