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代号521》第80章立竿见影

工程代号521最新章节目录
   听了周玉明的分析,再看手头的检测数据,陈耀华认为言之有理,“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后,你们做了几次试验?”
    “检测结果是第一次试验所得样品的数据,今天将进行第二次试验。”周玉明道。
    “同样条件下重复三次,看看样品的检测结果,就能下结论了。加料方式改变后,海涛知道吗?他是怎么做的?”
    “因为我们才只进行了一次试验,我还没跟他交流,他也没问我,估计他还不知道设备技改的目的,根据他们留下的记录,可能他们班组还在重复以前的方式。”
    三天以后,陈耀华再次来到试验车间,看见周玉明跟职工们正在准备当天的试验,老远就问道:“玉明,这几次试验还顺利吗?结果怎么样?”
    周玉明继续忙碌手头的工作,扭头应声道:“第二和第三次的结果就在抽屉里,昨天的检测结果还没出来,主任,你自己看看吧。”
    陈耀华拉开试验现场一张简易办公桌的抽屉,见两张检测报告摞在一起,他拿起来仔细看了一遍,“性能指标不错嘛,操作过程平稳吗?”
    “除了操作麻烦点,过程容易控制,温度始终在合理区间波动。从已经进行的四次试验情况看,结果都差不多。”
    “好,你们继续吧。不过下午下班后,你先别走,等田海涛上班后,你跟他一起到办公室找我。检测报告单我先拿去看看。”
    下午四点半,周玉明和田海涛按时来到陈耀华办公室,见两人进屋,陈耀华招呼道:“你们先坐下。海涛,你们这几天的试验有没有进展?”
    进门就被点名,田海涛有点措手不及,“这几天的试验?主任,我才亲自盯了四五天,还没见到什么进展呢。”
    “你看看这个。”陈耀华把三张检测报告递给田海涛。
    “这数据不错呀!”看完后,田海涛把报告放到陈耀华面前,“这是什么样品的检测结果?”
    “玉明他们班组做了四次试验,这是前三次的结果。”
    田海涛有点僵直,“玉明他们班组的试验取得进展了?”
    “你还没听说吧?这些检测结果,就是他们试验样品的测试数据。”
    田海涛跟周玉明在不同的班组,只有交接班的时候能相互见面,但田海涛每天下班都着急回家,匆忙之中的短暂接触,根本没有时间和周玉明交流,而且他也不愿意当着职工的面讨论技术问题,所以,对周玉明所在班组取得的进展,田海涛确实不知情,他对设备上增加的装置还感到奇怪。
    对突如其来的消息感到惊讶,田海涛侧身问道:“玉明,这是真的吗?你们是怎么做的?”
    周玉明点点头,“因为咱俩都很忙,每天来去匆匆,没有时间坐下来交流技术问题,所以,我还来不及向你通报我们的工作,但主任非常关注试验进展,白天到班组巡查,正好看到了我们的试验结果。”
    “其实,在此之前的试验中,也得到过不错的试验结果。”看得出来,田海涛试图淡化周玉明班组取得的进展。
    听到这里,陈耀华有点不高兴了,“海涛,你们以前的试验中,确实有几次不错的结果,但那些结果不稳定,不具有可重复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玉明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跟你各盯一个班组,目的是找出原因,解决问题。通过对试验现象的分析,玉明认为温度不易控制的原因是引发剂局部浓度过高所致,他对设备进行了一次小型技术改造,试验结果验证了他的推测。看样子你还有点不相信?”
    田海涛辩解道:“不是不相信,我的意思,仅仅加了一根管子和一只小型容器,效果就那么神奇吗?”
    “跟加了什么设备关系不大,关键是玉明很好地理解了反应原理,并使之得到正确应用,你说得对,仅仅多了那么一根管子和一个小型容器,就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自从引发剂改成分批加入后,温度波动范围小了,操作过程也很平稳,而且样品性能稳定,各项指标你也看到了。搞研究要多动脑筋,善于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跟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否则,遇到问题将寸步难行。”
    这番看似表扬周玉明的话,实际上是批评田海涛在工作中不动脑筋,但田海涛并不服气,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如果温度不好控制真是因为引发剂局部浓度过高造成的,我们有些试验结果也不错,操作过程中引发剂同样是一次性加入的,那又如何解释呢?”
    没等陈耀华说话,周玉明接了过去,“海涛,对于你提到的这种现象,我进行过分析,如果一次性加入引发剂,但起始温度低,引发过程缓慢,反应时间拖得比较长,将冷媒介质流量开到最大,过程照样可以控制住,只要温度不超过工艺条件太多,样品的性能指标也说得过去。”
    “就是嘛,这不正说明我们的技术也是可以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吗?”借着周玉明的话,田海涛为自己辩护。
    田海涛这种不虚心的态度,让陈耀华看不下去,“海涛,没有人否定你们的技术,但你必须正视现实,按照你现在这套工艺技术操作,第一是操作过程不易控制,产品质量时好时坏,通俗地说,就是合格率太低;第二,按照玉明刚才为你们总结的方式进行操作,即使温度控制住了,产品性能指标也才勉强合格,但付出的代价是大幅延长反应时间,降低生产效率;第三,玉明已经为你们的操作方式总结出了经验,而你至今还没有任何经验总结,试验结果的好坏完全靠碰运气,我认为你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做些反思。”
    的确,按照田海涛现在给出的操作方法,因为操作过程不易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他们这项技术不能算成功。但周玉明对设备做了一项微小的技术改造,马上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工业化试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通过工业化放大试验,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虽然陈耀华指出的三方面问题都是事实,但田海涛太顾面子,他仍然不愿接受周玉明对设备进行的技术改造,“主任,我是本课题的项目负责人,在技术问题上也有发言权,我觉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应该允许有不同的技术方案。”
    陈耀华没想到田海涛会说出这样的话,他摇了摇头,“海涛是不是想起了读中学时,在证明平面几何或代数问题时,同一个命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证明方法?我也读过中学,那样的证明题也没少做,但我也知道不管有多少种证明方法,必然有一种证明方法是最好的。”能考上交通大学材料力学专业,中学阶段陈耀华的数理成绩在班级数一数二。
    顿了顿,陈耀华继续说道:“海涛,你是我亲自任命的项目负责人,在技术问题上当然有发言权,我也不否认你们前期研发的技术,但我想问问,在你提供的操作方法和玉明的操作方法之间,你认为哪个方法最优呢?”
    “难道二者不能并存吗?”田海涛当然无法否认周玉明那种方法的合理性,但也不想主动承认自己的方法不好,退而求其次,想让两种方法同时被采用。不得不说,这种想法既狭隘又天真。
    陈耀华有点哭笑不得,“海涛,你真以为这是证明数学命题吗?没错,中学阶段做数学证明题,无论你用多笨的方法,只要步骤合理地证明出来,老师都会给你分数,但咱们现在做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来不得半点虚伪,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最终必须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法,没有任何面子可讲!你那个二者并存的想法,我劝你趁早打消。”
    现实中,自视甚高的人为数不少,明明自己能力不足,却不愿学习别人的长处,对谁也不服气,这种人很难干成大事。在TSM研究室,试验一组组长马学远算一个,那是大家都知道的,实际上田海涛也是这种人,只不过从前他躲在后面,就连陈耀华也没看清他的本质。
    遭到陈耀华的否定后,田海涛并不死心,他开始对周玉明的方法挑起了毛病,“就算分批多次加入引发剂的方法可行,但也不一定是最优最好的,我觉得这种方法很麻烦,每次补加引发剂,都需要暂停反应过程。”
    “这是你的主观想象,实际上补加引发剂并不需要暂时停止反应过程,而且整个过程耗用时间不长。你没注意到吗?每天你所在的班组接班时,玉明所在的班组早就结束本班的工作了。”陈耀华驳斥道。
    周玉明非常谦虚地说:“海涛说得对,我们现在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还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本来嘛,设备上的技改只是初步想法,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认为,在补加引发剂的方式上,如果采用液相加料,效果也许会更好。或者,加入第一批引发剂,在反应启动以后,剩余引发剂不是分批多次加入,而是采用连续滴加的方式进行补加。不过这只是设想,效果有待考察。”
    陈耀华马上肯定道:“科研工作就是要敢于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这是一名合格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海涛,咱们关起门来说话,这里没有外人,恕我直言,你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现在你是课题组长,项目负责人,如果想在科研工作中有所建树,你真需要多向玉明学习。”
    田海涛本来想挑毛病,没想到周玉明不仅虚心接受,而且马上提出了一揽子改进措施,又一次赢得陈耀华的欣赏与肯定。两相对比,陈耀华再次对田海涛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陈耀华把周玉明和田海涛召集起来,主要目的是探讨解决技术难题的方法和途径。面对周玉明所在班组已经取得的进展,田海涛出于面子和自尊心的考虑,对周玉明的技改措施不以为然,这让陈耀华觉得不可接受,忍不住对田海涛提出了批评。
    老陈认为,田海涛作为组长和项目负责人,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也倒罢了,面对来自周玉明的支持和帮助,不仅毫不领情,还拒绝承认对方取得的科研进展,这样的态度让人寒心。
    通过小试期间发生的那件事,陈耀华知道田海涛心胸狭窄,但没想到他如此固执,面对试验结果和实实在在的检测数据,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实事求是地承认对方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真就那么难吗?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