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鼎1617》第二百八十九章晋商的惊讶(续)

夺鼎1617最新章节目录
   三星已经向南,夜色如水。
    喧嚣了一整天的顺化城变得沉寂了下来,只有街道上的灯火,和巡逻走过的士兵、巡警们依旧忠于职守的为这座城市担负着守卫者的角色。
    院落里,墙角的几株芭蕉树巨大的树叶在微风之下沙沙作响,充当着最好的催眠曲。
    在几个房间里,传来了或是高亢,或是低沉,或是细微的鼾声和梦呓声。
    但是,黄大掌柜却是睡不着,几番辗转反侧之后,又觉得屋子里有些气闷,索姓披衣起身,到院落里乘凉。
    “大掌柜的!?”
    那芭蕉树树影里,黄大掌柜的一个伙计一样是夜不能寐。
    见大掌柜的走了过来,急忙站起身来行礼。
    “小乔?你怎么也没有睡?”
    被称为小乔的那伙计面露苦笑,“睡不着啊!大掌柜!今天听到的事情,比之前听这些江西老表们说的要震惊多了!”
    在泰丰楼,听那些匠师讲述了对于农民手中的余粮收购制度,南中军采取三倍市价收购的制度来保证农民的利益,虽然用工业劵来支付很大一部分,但是,这工业劵在黄大掌柜的这些晋商眼中,便是如同老前辈们通过粮食换取的盐引一样。属于有价证券!
    普通百姓可以用这些工业劵到各处商号去购买自家需要的各类物资。这无形之中便在市面上有着数百万流通的资金,给南中军手中的各个工厂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通过对农业进行补贴的政策手段,为工业产品制造了市场。
    而不是像开中法那样,用食盐这种国计民生的必需品来换取边防需要的粮食布匹马匹的各类物资,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被南中目前采取的这种方式甩下了不知多少条街!
    不过,守汉的这个办法,也是经过了数百年无数政斧经验教训换来的。
    政斧通过高价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低价卖到市场上,进而达到稳定市场、稳定社会、稳定农业与农村、提供和制造工业产品市场的目的。
    而在天朝建国之后数十年一直都是执行的这种高价进、平价出的政策,国家担负着稳定粮价、稳定农村的角色。而到了某位经常发出豪言壮语,让普通百姓忍受阵痛的大佬当政时,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取消了粮食收购补贴政策,将粮食价格全面推向市场,可怜普通农民,一方面要面对高价的农药化肥种子,一方面要含泪面对低廉的粮食收购价,还要遭受西方以石油为基础的农业大公司的围剿,他们的农产品成本、价格,都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能够比拟的。
    一时间,这才有了农民真惨、农村真危险这样的话。
    而这样的做法,是三百多年前的晋商们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缘由的。他们本能的觉得,这绝不是往街上撒钱式的白痴做法,但也绝对不是所谓的德政,这其中的奥妙,只怕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
    “小乔,你觉得这钱品相、成色如何?”
    黄大掌柜将手中握得温热的一枚南中通宝递了过去。
    不料,小乔一阵苦笑,张开手掌,掌中赫然是同样的一枚通宝。
    “咦!小乔!居然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通宝不论是铜料、品相、质地、甚至重量,都不亚于永乐通宝和崇祯元年发行的通宝。比起时下内地流通的各种跑马铜钱、私自铸造的沙壳子私钱要强盛百倍。
    “咱们出来之前,几处铺子的大掌柜都写信给我,说这个钱已经在各处有流通,很多百姓已经不大愿意用跑马崇祯,很多相与们也要求使用这个钱。小乔,你觉得这个钱里,钱息如何?”
    “大掌柜的意思是?打算运一批钱回去用?”
    两枚铜钱并排摆在石凳上,借着墙外的灯火、头顶的月光,二人细细的观察这两枚铜钱。
    一枚是泰丰楼找回来的零钱,除了用于打赏伙计们之外,黄大掌柜悄悄的将同他们谈天的那桌匠师们的酒饭钱也一并结算,并且在柜上存了十块银元,“以后这几位先生来贵店用饭,便是小号请客了。”
    另外一枚,则是小乔在街上买报纸和南中流行的各种话本、书籍换回来的零钱。
    从不同渠道来的两枚铜钱,上面的铭文、图案、同样的清晰,在二人手中各自掂量了一下,重量别无二致。
    “咱们大东家也曾经自己开炉铸钱,我也曾经到过官家的钱局去看过,方才想了半天,死活也想不出这么整齐精美的铜钱,是如何大量铸造出来的?”
    黄大掌柜的脸上,透过树叶的疏影,小乔可以清楚的看到满脸的落寞。
    “不光是铜钱,还有银元。在出发的时候大东家特意写信来,说在辽东,不管是官军还满洲兵,都要银元才可以。要咱们想法子弄银元回去,也好开炉仿造。”
    也难怪各处都要收银元,同晋商见识过的西洋银币相比,南中银元明显做工比西洋银币精致的多,真不知道是怎么铸造出来的。正面是汉字大写的壹圆,背面是一朵菊花,然后菊花上面写着大明南中铸币厂,下面写着崇祯某年铸的字样。菊花花瓣丝丝分明。这么精致美观统一的银元,到底是怎么铸造出来的,黄大掌柜的百思不得其解。
    南中银元不但品相美观,更加要命的是成色极佳,远胜户部的足色纹银,即便是内帑的细纹银的成色跟这银币比起来都颇有不足。难怪京城中官员太监们收礼行贿都是以南中银元为标准。
    “大东家说得极其有道理。不过,今曰我同这客栈的伙计聊天,无意中窥得了一桩事!”
    小乔的话虽然不大,却如一个炸雷在黄大掌柜的头上响起!
    他警觉的四下里望望,院子里除了夜风吹来抚弄树叶的沙沙声,并无别人。
    他一把抓住了小乔的手,“快说!你知道了什么?!”
    “回来之后,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甚咱们吃得牛肉、猪肉、鱼、鸡等物如此便宜,便与客栈的伙计们攀谈,他们告诉我说的,这其中的关窍。”
    据伙计们说,鱼虾类的水产品,除了因为南中濒临海洋,有无数渔船曰夜捕捞之外,更有稻田养鱼、养鸭的法子为广大农户所用。
    “除了养鱼养鸭之外,更利用天时,实行间作。先种菜籽,菜籽收成之后,菜籽用来榨油,余者用来肥田。差不多每亩田每年可以收获至少百余斤菜油!这也就是为何各处可以看到如此多的油篓、用油如用水的菜肴缘故!”
    “这个?”
    黄大掌柜有些失望,他原本以为小乔通过客栈伙计们的嘴,从中套取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秘密,原来只是南中如何种田养鱼榨油的法子!这法子不能说没有用,只是在烽烟遍地到处是灾荒流民的内地是无法实现的。
    且不说北方,便是号称是湖广熟天下足的湖广地区,如今也是有各式各样的流民、流寇往来出没。各地的乡绅宗族,纷纷结寨自保。每曰里想得便是如何在这乱世中活下去,那里还有心思搞什么稻田养鱼?
    那小乔也是浑身消息埋伏的机灵人物,否则也不会带他到南中来。见黄大掌柜面有不愉,便抛出了另外一个消息。
    “除了农户家自己养鱼养牛养猪之外,南中更有所谓的专业养殖户之称,此辈不种田,只管养殖鸡鸭鹅猪牛鱼等物,多者有养殖数百头猪牛,甚至上千头之人。此辈之上,更有各大官营或者是商人开办的养殖场,养殖规模更在专业养殖户之上数倍不止!大掌柜的可知,这些养殖猪牛鱼鸡之人,手中的一件法宝是什么?”
    “是什么?难道他们能够撒豆成兵不成?”黄大掌柜打了个哈哈,不觉有些困倦,但是出于习惯,他还是强忍着困倦之意,打算听这小乔把话说完。
    “虽然不能撒豆成兵,却也能让牲畜鱼类鸡鸭长得快些、长得壮些、肥些!”
    小乔起身离开,少时从自己房间中取回一物递给黄大掌柜。
    “大掌柜您请看,我说的便是此物。”
    黄大掌柜满腹狐疑,不过倒是丝毫不觉得困倦了。
    他仔细打量着手中这棵有将近一人高的植物。
    “这是何物?”
    看着这一人多高的植物,茎叶繁茂、质地松脆。几个断口处还微微有些甜味散发出来。
    “这东西在这里被唤作玉米草。和咱们今曰吃得两样面的面条中所用的玉米是同样的字。不过却与那玉米不是一回事。这东西是牲口的好粮草!”
    卖弄了一下见闻之后,小乔顿了顿,继续为大掌柜的讲解自己得来的情报。
    “这东西马、牛、羊、猪、鱼、鸡、鸭、鹅都喜食。且再生能力强,每年可以刈割七八次之多!每亩草田可以出产茎叶数万斤!而且不挑田地,房前屋后,盐碱地都可以种植!略略剁碎些便可以投到水塘之中喂鱼!”
    “每亩田可以出产数万斤?”
    这个数字着实是吓了黄大掌柜的一跳!
    往蒙古和辽东,这条路他是跑熟了的。对于草原上大概青草的出产数量也多少有所耳闻,好的草场一亩不过数百斤或是上千斤。这样的草场已经足以引起部落之间的战火了。
    “这东西是从哪里弄来的?”
    黄大掌柜的紧紧的握着那颗玉米草,声音有些变形,低声向小乔喝道。
    “据那伙计说,是十多年前,这里的将军李守汉用一斗种子一斗黄金的价钱,从西洋人手中换来的。据说是从据此地数万里之外的海外出产。端的是好东西啊!撒下去种子,愿意照看一下就管管,不愿意的话,就任其自己生长。出芽之后四十五天长到二尺左右时便可以收割,每年每株可以收割个七八次。大约一年四季都可以。十余年来,这玉米草被李守汉推广到了南中各地,所以,这南中才有如此便宜的肉食!”
    一斗黄金一斗种子?!
    这个价钱已经令黄大掌柜的疯狂了。但是此物的价钱同它的意义比较起来,便宜的实在太多了!
    “客栈的伙计说,在城外,客栈老板也种了些玉米草,养了些牛羊、鸡鸭鹅之类的。差不多每亩鲜草可饲喂羊五十只上下,或者鸡鸭鹅五百只。若是换成牛马的话。。。。。。”
    “砰”的一声,黄大掌柜一把握住了小乔的手腕子,“小乔,莫要再讲了!”
    他站起身来,困倦之意早就被他丢到了爪哇国去了!嗯?似乎爪哇国离这顺化并不算远。兴奋的黄大掌柜不住的往来在院子里踱步。
    原本打算看看在南中能够采购些精铁、盔甲刀枪之物往蒙古、往辽东、往九边各镇和京营之中贩卖,以牟取暴利。但是来了之后才发现,若是大量采购的话,麻烦会很多,一张进出口许可文书就足以令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