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鼎1617》第三百七十八章南京风波(下)[2]

夺鼎1617最新章节目录
   br>大报恩寺在明清两朝一直是中国佛经流通的中心,特别是以编撰、雕刻、印刷汉文佛典的总集大藏经而著称。
    能够出资雕刻印刷一部大藏经,一直被佛教徒视作是至高无上、功德无量的盛事。
    明清两代,大报恩寺在这一领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在明清出现的5部大藏经中,有3部官刻与大报恩寺及其前身天禧寺有关。其中直接相关的为《初刻南藏》(以前称《洪武南藏》)、《永乐南藏》。而在燕京雕刻的《永乐北藏》,不仅以《永乐南藏》为范本,而且其主持者有不少是来自大报恩寺。
    经版雕刻于大报恩寺并在该寺长期保存、印刷流传的《永乐南藏》,影响最大。可以说,自永乐十八年(1420)《永乐南藏》雕成以后,大报恩寺一直承担着全国绝大部分寺庙的印经任务,是中国佛经流通的绝对中心。《永乐南藏》到底印了多少部,已难以统计,不过,仅郑和就曾先后印造过10部《大藏经》,遍舍天下名刹。(嗯?似乎又发现了一些不对的地方?)
    “宁远伯有此宏愿善心,乃是我佛乐见之事。”有人上门求经,方丈如何不答应?
    “烦请请过缘簿来!”
    大报恩寺的知客早已将缘簿备好,笔墨齐备。
    “烦请写上,每月供奉灯油五百斤。另有合寺僧众每人四季衣服衣料一套。妆点佛像所需宝石珍珠各一斗,另有黄金一千两,以供重新妆点佛像之需。至于说大藏经之事,本官愿意出五千白银,求取一部大藏经及雕版。”
    如此巨大的一笔布施,刹那间令方丈、僧官、知客等人不由得如同听得天花乱坠的讲经说法,听得西天佛祖驾前三十万只迦陵鸟齐声欢唱。
    知客忙不迭的在缘簿上笔走龙蛇将这份布施工工整整的誊录在上面,“烦请伯爷过目。”
    “不必了,二哥,您来看看就是了。”
    对这样的事,守汉自然懒得管。只管左右手拉着李贞丽和傲蕾一兰的手在四处观赏这被称为永乐大瓷窑的琉璃塔。
    知客急忙将缘簿捧到随行而来的李沛霆面前,打算请他过目。
    “大掌柜,城内传来消息,开始了。”
    “告诉二位当家,一切照原先议定而行便是!”
    只听得有人在李沛霆耳边嘀咕了几句,知客心中暗自叫道不妙,想来是无意间撞破了人家的秘事!
    “大人,香积厨中已经备下了斋饭,请各位到斋堂内用饭!”急忙临时改口,装作自己什么也不曾听到。
    城内,早已是一片混乱。
    之前那些乱哄哄的家丁、佃户、奴仆为主组成的**、抢劫队伍,和最先对店铺进行打砸抢的青皮光棍地痞无赖们,被一群群衣着杂乱,但却整齐划一的在左臂上绑扎着几根稻草的精壮汉子用木棍、竹篙四处追赶,驱赶着他们冲进那些在南京城中经营有年的绸缎庄、瓷器店,专门做外洋生意的茶庄、丝行、桐油铺子。
    整座仓库、堆栈、货房被这些人砸开之后,便被左臂上带着稻草的汉子们赶走,然后,这些汉子们以极为专业的搬运动作,将整个货仓内的货物扫荡一空。
    大包小包的丝绸、茶叶、生丝、漆器、瓷器被装运上车,转眼间便消失在南京城中的大街小巷之内。
    在渐渐落下的暮色掩护下,这些值钱的货物被悄悄送上了在城内河道上的垃圾船,经过水门出城到了长江之上,再换成大船直向东去。
    在城内鸡鸣寺中享受着在南京城极为有名的素斋,同时指挥着近万名帮众对江南各家富豪在南京城内所有店铺进行有组织打劫活动的两位帮主,觉得这样的生活不要太过于惬意哦!
    十几万匹各色绸缎,几万包生丝,四百多船瓷器,二百余船茶叶,这样庞大的数目便是令见惯了大宗货物的两位帮主也是不住的咂舌。
    守汉以琼州府新开设的莺歌海盐场所出产细盐三年内归盐漕两帮销售运输的权利,令他们在南京城中乱起之后,组织帮众对城内各处江南富豪之家的生意店铺进行有组织的抢劫活动。
    “我只要货物,那些金银钱财便归你们所有。不过,南京城中各处机房的工匠,你们要趁乱给我弄出来,送到松江府上海县!”
    这是李沛霆同二位帮主议定的条件。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