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鼎1617》第四百九十四章崇祯的决断[2]

夺鼎1617最新章节目录
   考等处,若不是背靠黄河,开封城中文武备下了船只往来交通,只怕此时开封已经是一座孤城,被流贼围的铁桶价像!”
    “尔等可以退敌之法?”
    崇祯皇帝冷冷的语调落在了在场各位大臣的头上。
    内阁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阁臣魏藻德、陈演等互相看了看,一旁的老驸马冉兴让却是秉承祖制,驸马不得干预朝政,只管眼观鼻鼻观口,盯着自己一部花白的胡须数着上面的白胡子。
    他可以这样置身事外,但是周延儒等人却是不可以,特别是陈新甲,他身为兵部尚书,调动全**队之事正是他的职责所在。
    而且陈新甲作为皇帝的心腹,一手不断的调度粮饷军器,支援洪承畴在锦州的作战,一手却又秘密安排心腹得力之人悄悄的与建奴使者会商,商谈两下里罢兵言和之事。建奴使者言辞很是卑切,只要求参照蒙古俺答汗和朝鲜、琉球事,给个王号,赏赐些岁币绸缎,然后允许通商,开上几处边市榷场。这样的要求确实也不算高。但是,这些都是要建立在洪督师打了胜仗的基础上的,否则,朝中的那群科道言官、翰林院、国子监,还有江南的复社,这些只会玩嘴皮子耍笔杆子的家伙,群情汹汹,会把天下人的怒火都引到他陈新甲的身上!
    陈新甲朝着周延儒的背影狠狠的剜了一眼,“皓首匹夫苍髯鼠辈,有何德能?不过是仰仗东林声势而已,却夺了吾的首辅宝座!”
    他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左右的同僚,李日宣等面无表情,魏藻德与陈演,则阴沉的神色一闪而过。魏藻德曾为薛国观门生,因周延儒的心腹吴昌时,在薛国观赐死一事颇起作用,以是魏藻德非常痛恨吴昌,时时寻找替座师报仇的机会,他连周延儒也一起恨上。
    而周延儒平素蔑视陈演,陈演大恨之,不过周延儒风头正劲,二人明智选择了暂避锋芒。这两个人在陈新甲心中立刻被打上了可以作为盟友一道对付周延儒的标签。
    “陛下不必忧心,以臣看来,东奴别遣一部入关劫掠,正是到了油尽灯枯的关头,打算以此来引诱我大明分兵去救,也好缓解他们在辽东前线的压力。如今我大明十余万精兵,云集辽东士饱马腾,正在铲除数十年为祸辽东的东虏。此时万万不可分兵,一旦从前线抽调人马入关救援,势必给东奴以可乘之机。孰重孰轻,各位大人自然清楚。且宁远伯忠心为国,所部兵强马壮,他也可带数万兵马随时北上支援。现在东奴阿巴泰入关劫掠,我大明不过丢失一些州县损失一些财物人口,根本未失。待击破东虏,宁远伯与洪督师兵合一处,旌旗南指流贼不过跳梁小丑,如何能够与我朝廷大军相抗衡?无非是螳臂当车而已,自然是海内太平可期。今日之关键,在于辽东之战局,洪督师早一日破贼,则大明早一日安宁。”
    陈新甲言罢,群臣纷纷附和。见皇帝面色缓和了下来,有一人说:“洪督师出兵辽东,本为解锦州之围,今锦州之围以解,不若让洪督师回关内讨伐李贼,李贼若定,届时与宁远伯合兵,辽贼定然在劫难逃。”
    “决计不可!”崇祯皇帝和陈新甲几乎同时发声呵斥那名御史,而周延儒也是恨恨的看了一眼那名出身于东林书院的官员。辽东战事打到了这个份上,一旦从前线撤回洪承畴所部军马,势必是前功尽弃,建奴会又一次的将大股铁骑冲到锦州城下,到那时,洪承畴与流贼在中原腹地追奔逐北,李守汉远在南中,上哪里去寻找这十几万人马?如何供应调度粮饷军器?
    上谕:“著将河南巡抚李仙风立即逮京问罪,巡按御史高名衡守城有功,擢升巡抚,副将陈永福升为总兵,其子守备陈德升为游击,祥符知县王燮升为御史,其余立功人员分别查明,叙功升赏。开封文武群臣及军民士庶,忠勇可嘉。着有司上报各有嘉勉封赏。”
    随着司礼监将上谕明发出去,一道密旨被司礼监的两位大太监捧了,急匆匆的到宁远伯在京城之中的公馆,与留守在这里的提塘官接洽,之后便是一行人急如星火的出了朝阳门往天津而来。
    数日后,京营的五千精锐也出了永定门,穿过宛平城,渡过卢沟桥一路南下往大名府、彰德府而来。
    另一道崇祯皇帝亲兵所书写的特旨,则是被新近皇帝身边的红人吴良辅携带,快马到了天津,乘坐龙虎水师的快船到了锦州。
    “吴公公,您这是何事?”
    在松山堡中整训部队的吴标与吴良辅也是熟人,见吴良辅风尘仆仆前来,登时觉得有些惶惑。
    “皇上有特旨前来,命咱家到军前宣读。”见左右全都是吴标的广东同乡,吴良辅这才放心的上前低声的在吴标耳边言道:“皇爷的旨意里嘉勉洪督师和军前诸将,命辽东我军务必再接再厉,以灭此朝食之志扫平建奴!”未完待续。。
    :感谢板大学员和五星出东方,建了一个讨论群,大家有兴趣可以加入以下,群号是 ,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出谋划策,贡献人物和情节!多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