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鼎1617》第五百零四章钱串子李守汉(中)[2]

夺鼎1617最新章节目录
   们所做的,只有反复索要内库。而宁远伯,虽身在万里,却将钱粮源源不断送往辽东,又有银元米粮充实内库,助君父衣食。你们扪心自问,不愧乎?”
    此人话音刚落,如果有心人用数码相机拍一张照片,会惊异的发现,我大明的朝堂一瞬间变成了黑叔叔的朝堂。群臣各个面色紫黑,同时身上冒出数丈黑气,就差没拽出柴刀,立刻把这个不知死活的家伙分尸了。
    不过这样一来,群臣倒是立刻找到一个宣泄口,一时间,名教叛逆,阉党余孽的帽子如同雨点一样飞来,这人倒是也不以为意,甚至都不曾辩解,甚至嘴角还露出了一丝笑意。
    “宁远伯,下官刘宗周。忝为左都御史,执掌柏台。”
    柏台,乃是御史台的另一个古雅的称呼,刘宗周的意思就是,我是左都御史,御史台归我管。
    “原来是蕺山先生。”李守汉也是很文雅的向刘宗周回了一礼,丝毫没有刚才那种掀桌子的派头。
    “方才听得宁远伯一番见识,倒叫下官颇为增长了些见识。不过,治国之道一曰明圣学以端治本,二曰躬圣学以建治要,三曰重圣学以需治化。下官以为,宁远伯所说之法,不过是治标之术,若要国家长治久安,四海升平,朝廷制度当以仁义为本,我等官员应以操守第一。这样辅佐圣明天子,方可有望直追二祖列宗之世。”
    又是一个迂腐之人!守汉在心中一阵冷笑。不过,看在这位老先生在明亡之后绝食而死不食清粟的份上,便在语气和态度上不像当初对付水太冷等人那般恶毒。
    “老先生此言差矣!仁义二字,当分对待何人!我太祖高皇帝以淮西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荡平天下洗荡腥膻,直杀得蒙古鞑虏血流成河,却为何不对胡虏行仁义之事?若要讲仁义,老先生不妨此刻出京师,或向南,或向东,去找正在与我大明官兵作战,洗劫我大明百姓的辽东反贼讲究仁义操守之道!”
    刘宗周宦海沉浮几起几落经过了多年的赋闲生涯,自认为对大明朝的痼疾顽症了解得很清楚。所谓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他认为任何方法都是属于急功近利,是无法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的。他希望能从皇帝本人做起,先修德治心,亲近儒臣,这才是为治的根本。在他向崇祯上的《痛切时艰直陈转乱为治之机以仰纾宵旰疏》中,历数从前弊政,请崇祯帝更调化瑟。他说:
    抑臣闻之,有天德者然后可以语王道,其要在于惧独。故圣人之道,非事事而求之也。臣愿皇上视朝之暇,时近儒臣,听政之余,益被经史,日讲求二帝三王之学,求其独体而慎之,则中和位育,庶几不远于此而得之。
    刘宗周向崇祯推销自己的“慎独”之学,崇祯帝当然不会感兴趣。这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嘛!当务之急是如何平定辽东乱贼,如何平息内乱,如何筹集军饷,解决财政危机。你却在这里给我讲什么慎独?难道朕还不够慎独?尔等为何不先行修德治心?所言不过是些迂阔无用的陈词滥调。
    当下便是龙颜大怒,传谕内阁,想加以重处。但是后来又因为刘宗周素有清名,不妨放他一马,朕也乐得一个能容直言的名声。也就是因为有着名气这个护身符,刘宗周才得以平安过关。
    但是,如今李守汉的这番话,却是噎的刘宗周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明明气得浑身发抖,却是又不知该如何反驳。你能够说朱元璋杀蒙古人不对?那样的话,崇祯能够立刻把你拉出去杖毙。
    不过,在场的其他人却没有刘宗周的那份涵养,当下指摘声,谩骂声,呼喝声在皇极殿内响成一片。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