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鼎1617》第七卷大野龙方蛰天下鹿正肥第六百七十五章潼关之战(八):僵局中的变局![2]

夺鼎1617最新章节目录
   供应大顺军体系的军队和官员不成问题。
    “子宜,你放心。前线所需的军粮,本宫这便下旨,调关中的粮食往潼关方向运输。另外,你既然回来了长安,就在长安帮本宫做这件事。将关中各处官仓储备的粮食尽数调出,经长安南调。”
    “娘娘,这是要做什么?”吴汝义对高皇后的这个决定有些诧异。
    高皇后自然也有她自己的想法和苦衷。作为一个跟着丈夫在战场上征战了多年的女人,她对战场态势信息的捕捉能力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在她看来,东面,多铎率领着几十万辫子兵不断的对潼关发起冲击,虽然北面的威胁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是也不排除清军会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到那时,与其说把粮食留下了喂饱清军,还不如早早的搬运出来,抓在自己手里来得合适。一旦陕西守不住,大顺军可以南下湖广,这些粮食就是大军南下时的军粮。
    粮食问题好解决,可是,吴汝义这次回来,不光是要解决粮食问题的!
    “娘娘,皇上的意思,武库里存储的火药,马尾震天雷,炮子等物,都是前线所需的利器,要尽数取出,发往潼关前线供应军需。”
    防御战,双方反复争夺,往来拉锯,除了彼此都要大量的兵员伤亡消耗之外,最大的物资消耗就是火药、马尾手榴弹等物,特别是火药,火炮、火铳都需要,防御时制造的药包更是消耗数量惊人。至于说马尾手榴弹,更是堑壕战利器;多少次清军冲进堑壕,都是被马尾手榴弹给炸得头晕转向,为大顺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可是,要命的事,这样的利器,这么要命的物资,大顺军的自行生产保障能力极差!
    自从李自成率领闯营从商洛山中走出来,闯营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打下一座寨子,就有大量的金银财帛粮食,甚至古玩字画善本书籍贵重家具的缴获可以用来支付采购粮食武器盔甲弹药的开支。采购了为数众多的粮食武器盔甲后,武装起数量庞大的步兵,升级马队、骁骑、老营等精锐,再行扑向下一座城池山寨,如此这般的良性循环,在大顺军上下将领们看来,只要有金银珠宝,甚至是那些烧火都不够硬的字画书籍在手,火药炮子粮食军械都不成问题。只要把银子准备好,自然有南中商人巴巴的给咱们送来。
    在河南,在湖广,就算是当时的闯营、曹营几十万人马的日常生活消耗,军事消耗,都有南中商人保障得半点疏漏也无。
    可是,现在却不同了。大顺朝廷里不是没有金银细软等硬通货,字画和善本书等物更是堆积如山。但是,眼中望着堆积在库房里那一锭一锭的官宝、“没奈何”,却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子宜,你也不是不知道。咱们这些年来,所需的火药器械都是向南中商人采办而来。如今,河南被东奴的这些辫子兵占据,往山东的道路断了。湖广倒是可以从南京的李国公爷那里买到,可是,从湖广到陕西,道路遥远,远水难解近火啊!”
    要说大顺军没有动过自己想办法制造这些武器的念头,这绝对是瞪着眼睛说瞎话。在河南,在湖广,在陕西都曾经组织生产过,从火药配制到火炮火铳的制造,从盔甲的打制到刀枪的锻造。可是,生产出来的这些武器装备物资,生产成本姑且不去提,各项性能指标同采购来的南中武器相比也是相去甚远。
    以至于张鼐的炮队营、罗虎的震山营这两支全数使用火器的部队,拒绝使用自家制造的火药!
    性能差不说,造价还贵。大顺军自家制造的火药,都是采用柳木炭,而南中出产的火药,则是将玉米秫秸炭化后使用。仅仅炭这一项,两家的造价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于是,同约翰牛争夺马岛时,哭泣国面对的难题,也摆在了高皇后面前。从别人手里买来的东西确实是好用,可是,你手里拿着钱,买不到怎么办?或者,别人愿意卖给你,你却拿不到手里,无法运到战场上又该怎么办?!
    相比起大顺军来,清军在火药物资供应方面就强得多。自从入关以来,多尔衮便一手将前明的兵部和二十四衙门当中的火药、甲仗等厂局抓在手里,命心腹奴才陈板大掌管。
    而且,同前明时期的制度相比,多尔衮颁布了计件领酬制度,最大程度的激发了这些工匠的劳动积极性。从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前线的火药、炮子等大量消耗物资的需求。
    如果我们按照上帝视角来观察一下潼关东西两侧的顺军、清军两支军队的情况,就会很惊讶的发现,清军一边,重炮数量多,弹药供应得十分充足,而且,手中有大把的投降杂牌军供他们当做炮灰来挥霍。而顺军一侧,工事严密,堡垒坚固,但是火炮数量,特别是重炮数量不够,而且,弹药渐渐缺少。
    不过,同清军相比,属于内线作战的顺军,粮食供应较清军就充足的多。所以,虽然清军火炮猛烈,但是,依托工事阵地作战的顺军,士气却仍旧十分高昂。
    (嗯,是不是又有哪里有问题了?清军的核心不是八旗满洲吗?不是通古斯野人吗?怎么会有如此多的重炮?而且,从崇祯年间起,明军的火炮优势就被清军所取代。号称以弓马强劲的后金兵则是动辄便放列以百位计算的大炮,猛轰明军据守的城池,重炮齐射轰塌二十多丈城墙,而明军重炮鲜有两位数的情况。明清火器形势逆转,时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惊呼:“彼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目前火器所贵西洋大铣,则敌不但有,而今且广有之矣……”从以孔有德为首三顺王带来了铸造火炮技术工匠开始,以黄太吉为首的八旗贵族们就坚持自己铸造火炮,而明军则是一以贯之的坚持“造不如买”的政策,不惜重金的向澳门的葡萄牙人采购火炮。一直到了吴三桂投降清军,打开山海关时,经过明军数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明军的大炮,特别是重炮,已经不足两位数了。)
    “母后,此次儿臣在北路作战,从清军手中倒也缴获了不少火药炮子等物。其中有不少是当年前明时梁国公进贡、出售给朝廷的南中火药,总数计算起来大约有数千石上下。不如让子宜叔一起带到潼关前线去,供前线将士使用。想来至少也能支撑一两个月的消耗。”
    罗虎侃侃而谈,顿时让高皇后和吴汝义眼睛为之一亮。
    “另外,儿臣有个主意。如果实施得当,潼关之敌当可一战而破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