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鼎1617》第七卷大野龙方蛰天下鹿正肥第七百八十八章科举制度改革[2]

夺鼎1617最新章节目录
   的卷面要求很高,你要是参照着高考的标准就等着落榜吧!字体要求是“台阁体”。不光是对书写要求很高,字体要求一样大小,便是墨也是有要求。要求写出来的字乌黑、光洁。到了后来,更有了所谓“黑、大、光、圆”的标准要求。
    说起来,这台阁体还是不能回避朱重八爷俩。台阁,本指尚书(系古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之官)。因尚书台在宫廷建筑之内,故有此称,后引伸为官府之代称。顾名思义,台阁体便是官府行文书写的专用字体。由于个人喜好,重八哥父子都曾大力提倡书法,一时帖学大盛。朱老四更是下诏求海内擅书之士,邀集于翰林院,倍加恩宠。明代开科选士时,皆用楷书答试卷,务求工整。字写得欠佳者,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不光是要落榜,卷子还要挂出来示众,让大家好好的看看反面教材。这对当时书法艺术风貌产生过较大影响。因此,读书人写字,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书体,称“台阁体”。所以嘛!那些穿越里靠着一笔烂字想在科举考场上谋取个出身或者为某个大人物惊为天人的,我劝你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吧!就您那笔书法兴趣班开除的烂字,在街头代写书信估计都混不成饭来,还想参加科举考试?醒醒吧!
    各位看官,细细想想看,三天两夜,先要构思七篇文章,然后用一样的字体写出至少一万多字的文章来,这样的人才,我建议你别考科举了,到起点码字,绝对是大神级别。
    这是形式和题目,题量,那么再说说别的。嗯,比如说考试范围。(敲黑板!这段很重要!)明朝的科举考试虽然分三场,但真正受重视的只有第一场;第一场的题目是本经义4题+四书义3题。所谓本经,就是每位考生在报名时要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中确定一经作为自己的专精方向,考试时写4篇以这部经典中析出的句子为题的经义文章;四书义则是从《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所谓“新儒学“的经典中出的3道题。也就是说每次考试考官一共要准备4*5+3=23道题,而每位考生实际回答的是7道题。
    怎么样,是不是已经头疼不已了?这些都是明朝科举考试的特点。有着重八哥特色的科举考试制度体系。
    科举考试,起于隋唐,正规于宋。唐宋两朝虽然也考经义,也将经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比如说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就是这位文状元的内心独白。但是考经义考核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贴经(填空)和墨义(默写),怎么样,是不是立刻就觉得自己有希望了?
    北宋王安石改革后废除了诗赋,然后重点就在策文上。等到重八哥的时候,就着重考核经义。
    如果你能够经受住考验,面对着本经和四书里挑出来的七道题,都能沉着冷静应对过了,后面两场就简单多了。特别是第三场策论,只要你不说朱元璋是反贼出身,朱棣得位不正这类反动的话,那就都都算过了。你就等着成为进士或者同进士吧!
    可是,令人觉得离经叛道大逆不道的这份章程,或是高考制度改革提案,打着战事频仍,托古改制的旗号,公然要把考试的形式内容都要做一番大手术。除了时间缩短之外,难度也要降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说,将经义恢复成宋代的贴经(填空)和墨义(默写)。而且,策文的地位要大大的提升。
    “兹事体大,关乎到天下千千万万读书人的前途,本官要前往行辕,面见爵帅,与他分说一二!”黄道周一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命人备轿。
    “若是经义改成贴经和墨义,那我家里那几个不成器的弟弟和子侄,是不是也可以获取功名了?”
    望着黄道周远去的轿子和仪仗,有官员在心底不由自主的欢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