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正道》正文卷0013赐封晋王(求收藏求投票)

大宋正道最新章节目录
   “对了,祁王弟肯去金营议和,于大宋江山,乃是大功一件。朕无物可赏,今日便任你领开封牧,赐封……,晋王!”
    赵桓见众人都无异议,略微思忖了一刻,又宣布一道旨意。
    此言一出,群臣又是一脸的惊容。
    领开封府牧,封晋王,对于大宋说,有着特殊的含义。
    当初太祖驾崩后,他已有成年的子嗣赵德昭与赵德芳,且都无明显过失。为何太祖没有依照历朝历代的传统,将大位传于下一代,而是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这还要从大宋开国的由来说起。
    据《宋史》记载,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将太祖及宰相赵普招致病床前。太后先是问太祖,“大宋的天下如何得之?”太祖答道,“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说道,“不然,正由世宗使小儿御天下也。假使柴氏有长君,天下岂能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又对赵普说道,“尔同记吾语,不可违背也。”赵普乃依太后遗命,在床前写成誓书,藏于金匮之中,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这便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说的没错,太祖作为历史上改朝换代最轻松的开国之君,除了他的雄才大略外,根本的外因还是他遇到了最好的历史时期。
    周世宗意外病死,留下孤儿寡母,由六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便是所谓的主少国疑。加之五代时期,皇权易手如家常便饭,作为臣子,特别是手掌兵权的军阀,根本没有多少从一而终的觉悟。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才让太祖轻易的取得大位。若当时后周在位的是一位成年国君,太祖很大几率终其一生也不敢暴露自己的野心,只能作为臣子终老。
    杜太后病死之时,太祖的次子赵德昭年方十一,四子赵德芳年仅三岁,都还未成年。
    是以杜太后的做法,在当时是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也是很符合现实情况的。
    太祖似乎也是个重诺之人,依照杜太后遗命,一直将太宗当做接班人培养。太宗的职位由殿前都虞侯、泰宁军节度使、大内都部署,一直升到同平章事(宰相)、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乃至最后任东都留守,封晋王。
    然而大家都似乎都忘记了一件事。
    杜太后死的时候,太祖的子嗣确实年幼,但孩子总归是要长大的。
    到开宝九年(976年)的时候,赵德昭已经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加上此时大宋政权的根基已经稳定,太祖心理必然会有所变化。据后人推测,当时太祖已然后悔,不愿意再兑现金匮之盟的承诺,还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当然,就算太祖当时有这种想法,但最后的事实是,他的想法并没有实现,太宗依然取得了大位。
    这又牵扯到宋初另一桩有名的疑案,斧声烛影。
    后人便是根据这桩疑案推断,太宗的皇位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甚至就连金匮之盟,也属子虚乌有,不过是太宗为了证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授意赵普等文人,杜撰出来的。
    历史的真相如何,早就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除了当事人,谁也不知道。
    但太宗以晋王身份登上官家的位置,这是事实。
    是以晋王这个封号,在有宋一代成了禁忌,从来不会轻易赐封。
    这些历史典故,赵桓不是不清楚。
    赐封赵模为晋王,恰恰就是为了引导大家往这个方面想。
    为什么这样做,他有他的考虑。
    一方面,给予赵模这样一个特殊的封号,让他到金营议和时更有底气,也会更加的积极,增强他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金军里有许多的汉人,他们必然也很清楚这个典故。一旦他们将赵模视为皇位的接班人,对自己不亲去金营的恼怒可能会降至最低,增加他们与赵模坐下来谈判的几率。
    只要能坐下来谈,不管谈不谈的成,对赵桓都是有利的。
    因为谈判,不过是他拖延时间的手段。
    …………
    对于晋王封号的含义,群臣当然也清楚不过,他们也清楚官家对此清楚不过。
    今日赵模能够得到这个封号,便意味着他很可能就是大宋的下一位官家。
    继承人的问题,关于国本,乃是历朝历代最重要的大事,在某些人看来,甚至重过外来的威胁。譬如明朝被李闯打破北京城,之后又被后金接管,南方的那些王爷不想办法联合起来,怎么恢复祖宗的江山,反而自己打得不亦乐乎,所争不过就是谁才是正统的继承人。
    赵桓虽然年轻,却也有子嗣。今日这般做法,不得不让群臣猜度他的真正用意。
    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此举仍是赵桓失心疯的延续。
    有些人联想到徽宗皇帝禅让一事,猜想这位官家是不是也想依葫芦画瓢,要将这烂摊子甩给赵模。
    还有有些聪明人,思考之后,如李邦彦,隐约猜到一些赵桓的真正用意。
    但此事既是国事,又是老赵家的家事,话题极其敏感,一个处置不当,便会埋下无穷的祸根。
    是以群臣心中各有想法,却没有人敢贸然当众开口,表示支持或者反对。
    大臣们不敢表态,作为当事人的赵模,却不敢不表态。
    本来他不过是凭着一腔热血,想为祖宗的江山出些力气,没想到天上会掉下来这么大一个馅饼,或者说是一把利刃。
    “皇兄,这可如何使得。晋王之封,臣弟实在不敢领受……”
    赵模大惊之下,顿时一脸的骇然。
    赵桓当然知道他在害怕什么,轻轻的摆了摆手。
    “朕这么做,自有朕的考量,祁王弟无须多虑……”
    “金人蛮横,王弟此番前去,想必会百般刁难。朕今日赐封你为晋王,乃是便于你与金人议和,有了这层身份,想必他们也不会过份苛刻于你……”
    “我大宋的江山如何得来,王弟应该十分清楚。正是我太祖太宗兄弟戮力同心,才能开大宋一百余年之基业。如今江山危在旦夕,希王弟和朕能与太祖太宗那般,兄弟同心,共同匡扶我大宋。太祖太宗在天之灵,想必也会护佑我大宋……”
    “原本这等大事,还需禀明上皇,由众卿家合议。但事急从权,国难当头,今日朕便直接做主了……”
    如说之前大家还只是根据金匮之盟典故猜测,赵桓此时的话,算是说得很通透了。
    “臣弟……,万死不敢领受!”
    赵模却吓得顿时跪倒,伏在地上一动不动。
    “十一弟起来吧,这件事就这样定了。册书礼制,待王弟回城,朕再颁下……”
    赵桓根本不容赵模推辞,很果断的下了结论。
    “去金营之前,朕还有几句话,要当着众卿的面交代。朕既然让你去,便许你便宜行事。只要不是祖宗的江山,金人要再多的金银,你都可做主……”
    “只是望你念在祖宗创业之艰难,百姓生活之不易,能为我大宋省下一两银子,便省下一两。不要在金人恐吓之下,失了主张,轻易便答应他们的条件……”
    “金人贪婪,若是你轻易答应,只怕他们得陇复望蜀,更是狮子大开口……”
    赵桓这番话的字面意思,是让赵模在议和时能够据理力争,尽量将大宋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群臣看来,这很合情合理,没有人想到他要拖延时间的真正用意。
    “臣弟,定不辱使命!”
    赵模带着哭腔。
    “朕乏了,去金营的一切事宜,便由晋王与几位宰执商议着办吧……”
    赵桓将摆摆手,将衣袖一甩,也不等众臣恭送,直接转身进了后殿。
    ……
    其实赵模与群臣都没有想到,赵桓册封赵模为晋王,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今日埋下这颗棋子,是在为长远做打算。至于用不用得上,还要等过了眼前这一关再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