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一千三百九十二章主持廷议[2]

大明文魁最新章节目录
  
    林延潮而今虽至次辅,但石星仍时而不卖他面子。林延潮也不好与他翻脸,毕竟当初自己出任内阁大学士,石星也有举荐。毕竟石星资历高,自己拜礼部尚书时,他早已是兵部尚书。
    但林延潮也不是打不还手的人。他笑了笑道:“昔周武王于孟津会盟八百诸侯,诸侯皆道:“纣可伐矣。”然而武王却道:“尔未知天命。””
    “于是周武王领兵复归。之后纣王杀比干,囚箕子,武王依文王遗命‘时至勿疑’领兵灭商。何为时?何为天命?”
    “这时与天命就是人心,人心至,则时至势至,推行变法新政不是逆人意而为之,而是百姓所愿,生民所望,故水到渠成,顺势而下。”
    “就如武王成就霸业,会盟八百诸侯时,仍不敢言天命在我,到了纣王杀比干,囚箕子时方可。这事功变法不也正是如此,大多数人支持,并不一定就要推行,但连当初反对之人也亦言非用此法时,方才是水到渠成。”
    “故武王伐纣不称为篡,王业是水到渠成而为之,此为时至勿疑,也是沈阁老所言的无为而为之。”
    沈一贯心底虽觉得此言听过也就罢了,推动变法怎么可能没有阻力,即便不杀个人头滚滚,也是要见血的。不过林延潮这话还是打消了自己的一些顾虑,至少他的变法不是牛不喝水强按头那等。
    “次辅之言,沈某受教了。”沈一贯面上退一步,但他知道如石星这样反对的官员不少,将来随时还有其他机会。
    片刻后,赵志皋坐着轿子到了,众大臣都起身。
    用司马懿之事逼退张位去后,众大臣对赵志皋有所改观,至少再也不敢将对方视作‘纸糊首辅’了。
    赵志皋入座后,笑呵呵地道:“劳诸位久候了。”
    “首辅此言,不敢当。”
    “不要拘谨,大家继续闲聊就是,”赵志皋抚须微微笑着,与一旁的林延潮,沈一贯说了几句话。
    不久吏部尚书李戴到了。经过内阁的打压,吏部已是不如当初。
    如九卿及科道掌印者经九卿廷推,最后天子裁断。而吏部诸曹郎也是由九卿推举,吏部尚书不得自择其部属。
    而在外府佐及州县正、佐官则尽用孙丕扬当年创造的掣签法选官。
    李戴这吏部尚书实在很憋屈,但他是朝中公认的温然长者,却不见有什么抱怨之词。
    李戴向众人道了歉意,然后坐定。
    但见赵志皋道:“建立储嗣,崇严国本,此乃社稷大计,本辅深以为然……”
    赵志皋一开口,众大臣们就觉得又在老调重弹了。
    廷议先议的是,皇长子册封典礼之事,此事为百官一直催促,不论是哪个内阁大学士,哪个尚书身在其位,都必须所谋之事,同样他们也是为了将来荫庇家族。
    此时已经入夏,日头渐渐高升,阙左门下有宫墙遮荫但燥热之意不减,众大臣们陆续饮茶,然后就有吏员上前添茶。
    有些官员则摆了摆手,示意不必再添。
    赵志皋好容易才将皇长子择婚,册封讲了一段话,然后露出疲倦之色道:“本辅久恙,不堪操劳,下面由次辅来代本辅主持廷议。”
    林延潮称是。
    众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林延潮身上。
    这是林延潮第一次主持廷议,此刻他目光扫过众人。
    众大臣们都望向自己,神情不一。
    这看似最平常的一日,赵志皋似不经意一句话,但敏感的人已是意识到了,宰辅权位已在进行交接。
    内阁宰相之间有如仇敌的,也有如师生般讲薪尽火传,大政交由自己身后人,再扶上马再送上一程。
    此刻林延潮有些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一手正从赵志皋手里接过权柄。
    权柄之上,是天下万民之重!
    林延潮身子微微前倾,目视众人然后道:“商君书有云,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此为治国经略!……”
    宰相无闲语。
    仅是这一句‘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已足够很多官员琢磨一个晚上。
    在场官员都是一点就透。
    胜术就是变法新政,那么林延潮所言是胜术什么?众所周知,就是通商惠工。
    政久就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必强至王,国家富强而至王道。
    林延潮将这一句话放在主持廷议第一句,那么下面的国家大政都要围绕这些来展开。
    “下面议银币钱法,朝鲜之战大致已定,如何将倭人百万两之岁贡铸作银钱?这几日不少官员上本,本来此事要让户部,工部各自部议,再经廷议。但是奏章一来一去,再具本回奏,拖延时日。今日正好户工两部尚书在此,咱们廷议上先议一议,再下部复奏。”
    众官员都知道,正常流程,这样的大事要经阁议,部议,廷议等等。林延潮于部议前提上廷议可缩短流程。
    工部尚书徐作先出言,他是张位的心腹。张位去位后未免人微言轻,故而已是投向林延潮。而另一个时空里,他早因张位牵连而被弹劾罢官。
    “朝鲜国主请将宝源局设在朝鲜,本部以为可。首先朝鲜言及可提供工匠以为铸钱,其次也可以惠及盟邦……”
    徐作说了一通后,户部尚书杨俊民反对道:“铸钱之利,岂可分于他国,昔年太祖铸洪武通宝,于各地设宝泉局,其中山东,辽东各有宝泉局……”
    工部铸币的机构称为宝源局,户部铸币的机构称为宝泉局,为争抢国家的铸币大权,于是两部在廷议上打起了官司。
    因为贡道设在朝鲜,朝鲜也有占便宜的想法。朝鲜禁用白银,为何禁用?一是怕明朝来抢,二来是白银面值太大了,老百姓平常实在找不开。朝鲜通行楮货和铜钱两等货币。
    明军入朝之初,为了保障能够采买军需,明军不得不在渡江前将银钱换成了布匹和靴子以便日后向朝鲜百姓买东西。
    当宋应昌,林延潮入朝抗倭时,为了解决军需,也在朝鲜到处找矿。朝鲜一面掖着藏着,一面也想借助大明采矿技术。
    作为朝鲜经略杨镐也一直对朝鲜言道,尔国不用钱,只用米布交易,故货泉不通,无以富国。但经过多年明朝在朝鲜驻军,朝鲜当地百姓已是渐渐接受了银钱这样的流通方式。
    现在朝鲜已废除银禁,加入了白银贸易体系。
    众人争议了一阵,最后林延潮道:“铸币乃朝廷轻重之术,岂可假手于他国,更不可贪名而让利于他国。至于铸币之争,可以让宝泉局,宝源局各自以七银三铜铸钱,那边铸出式样好,就用那边。”
    一锤定音,杨俊民,徐作都没有异议,廷议就如此通过了。
    “播州杨应龙屡屡犯边,年初又劫掠贵州,数月后复侵湖广四十八屯,云贵四川湖广官军连战连败。贵州巡抚江东之曾派指挥杨国柱进剿,结果先胜后败,全军覆没,以至于云贵震动。现在四省巡抚,布政司联名上疏,请求朝廷增派援军剿灭此贼!”
    林延潮闻言问道:“此事兵部如何议的?”
    石星见林延潮问自己心底一凛,此人心胸狭隘,必是借杨应龙之事让我吃一个挂落。
    石星道:“兵将不齐,粮饷不备,各省又是各自为战,如何能胜?”
    石星满满负气之色,显然是把锅往内阁推。
    面对石星的牢骚,林延潮淡淡地道:“大司马何必动气?之前东事未平,朝廷往朝鲜调兵调饷,以大凌小,三战击破倭军。眼下倭酋已经乞和,正是调兵西顾,一举平定播州之乱的时候。”
    “难,难,难!”石星连道了三个难,“云贵都是山川,大兵难以进山征讨,何况杨应龙又熟知地利……”
    礼部尚书于慎行道:“要平定播州之乱,最要紧是人心。当地土蛮混杂,若真要一举荡平,岂非遍地皆敌。不如以利厚结,区分敌我,再孤而攻之。”
    众官员们闻此纷纷称是。
    户部尚书杨俊民道:“敢问大宗伯,以利厚结,那么钱从何处来?”
    于慎行道:“不必用钱,可以向天子奏请罢云贵四川湖广矿税,如此既是厚结人心。”
    “难!”
    众官员都是摇头,要天子停止矿税难如登天。
    林延潮道:“可以请天子召回矿监税使,但由户部工部派官员征收矿税,所得钱粮一半运入内库,一半拨各省巡抚专用,以剿灭杨应龙。”
    众官员皆是称是,这不失为一个变通的法子。
    “是否可恳请天子,于天下都如此推行矿税?”这时候杨俊民突然问道。
    “如此百姓可解倒悬之苦,国库也可充盈了,但是……”
    在场众官员也明白,官员征收矿税肯定不如太监那么不要脸征收得多,而且官员一层一层的贪墨,税收成本恐怕比太监还高。
    一直不说话的赵志皋睁开眼睛向林延潮问道:“次辅以为此策如何?”
    林延潮向赵志皋道:“回禀首辅,此不过是权宜之计,至于将矿税收为朝廷,此法尚未完备。”
    “不错,为政需安步当车。”赵志皋赞同地点点头不再说话了。
    石星道:“有了钱粮就好办了,可以调东征的云贵川军立即返回驻地平乱,至于各省统划不一,可命一名大臣临时总督四省军务,事后而撤。”
    对于总督人选,众官员们争议了半日。
    这时沈一贯向林延潮问道:“不知次辅以为何人可以胜任?”
    众官员息声。
    林延潮掸了膝上的灰尘然后道:“前辽东巡抚李化龙,可!”
    于是平播总督的人选就定下来。
    廷议之后三个月。
    林延潮稳定住了张位走后政局,他虽整日言必称变法,但却一点也不揽权,总是为自己份内之事。
    就算与他政见不合的沈一贯,石星,但林延潮还是尽量容忍。
    比如林延潮主张的君臣共治。
    不少官员以为林延潮与皇帝二人共治,但事实上林延潮在廷议大事上都要咨询六部的意见,阁务上也要与赵志皋,沈一贯充分商量。
    尽管沈一贯等与林延潮意见屡屡发生分歧,他仍事事与他们商量。
    当然多商量也不是意味着林延潮没主张。只是林延潮在商量中十分擅长于‘说服’他人。
    而且容让,不等于放权。
    张位去位后,由林延潮独进密揭之权,不许沈一贯染指。
    阁臣如何给天子写密揭,也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