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第一百九十七发炮

谋明最新章节目录
   双方在近五百步左右放慢脚步,客兵那边发出了雷鸣般的鼓噪声。
    还有不堪入耳的辱骂声也是传了过来。
    这也是明军交战的惯例,击鼓,呐喊,辱骂。
    动摇敌军军心,鼓励自己一方士气,这都是常用的手段。
    只是客兵的阵列十分混乱,相当嘈杂,在训练有素的云梯关旗军们的眼里,客军的阵列荒唐之至,大小阵列混杂,旗帜之下人数有多有少,阵列有厚有薄,根本谈不上什么阵列。
    简单的说,就是把一万多人勉强拉开,步骑隔开,将领居中,有一些小军官带队居前,鼓励士气和提调兵马。
    还有明显的督战队,就在将旗之前军阵之后,都是拿着腰刀的军汉,明晃晃的刀光闪烁,却不是用来争战厮杀,而是准备在阵前砍下临阵脱逃将士的人头。
    整个客兵一方都处于极度的混乱和无组织之中,但他们自己却没有发觉,军伍乱糟糟的前行,并且还在叫喊辱骂着,显现着强烈的信心。
    这并不奇怪,客兵将领和士兵都知道来攻击的是卫所官兵,他们中有不少人原本就出身登莱山东的卫所,对卫所军的战力是心知肚明。
    如果是来攻打流寇或东虏,眼前这些官兵的士气要下降最少七成,甚至不要说打三千多东虏,哪怕东虏只有不到三百人的一个牛录的兵力,当东虏披甲骑马呼啸而至,当他们看到辫子兵的身影之时,现在的士气就会直降为零,包括将领在内,第一选择便是调转身体直接逃走。
    这就是大明军人的悲哀,也是大明的悲哀,也是华夏文明的悲哀。
    在汉时是一个汉军打五个匈奴,少量的汉军就能撵走大量的草原骑兵。
    那时候是蛮夷看到汉军会主动走避,到了汉极盛时,胆大的汉使凭着少量的汉军将士,可以在西域征调几十个小国的兵力与匈奴对抗,甚至在西域灭国。
    盛唐之时,亦是如此。
    著名的征印度之战,就是大唐使者征调西域和吐蕃等地小国和部族的兵力,数千兵深入印度,征讨不服,至于唐军调用各族骑兵参与征战四方的战事,甚至用胡将胡兵镇守疆域,可谓是将胡人之力用到了极致。
    大唐盛时幅员万里,唐军披明光铠,执陌刀横扫天下,也正是有这番底气才能用得胡人将领和胡骑。
    就算安禄山之叛也不是和胡将异志有关,此前用的胡将却是未叛,高仙芝和哥舒瀚都是胡将,却是为了大唐尽忠到底。
    主要原因是玄宗怠政,中枢用李林甫乱政多年,李林甫为了自家利益,断绝了节度使入中枢为相之路,放节度使在地方专权不加限制,此前节度没有专任多年的,自玄宗时乃有专任多年的节度。在玄宗前节度使很少兼职多处,安禄山却一人掌四节度,这就是蠢到无可复加的蠢行。
    大唐由极盛转衰,不是恢弘气度出的事,而是极度扩张又不加限制,中枢腐败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较而言,大明却是衰微到了极致,眼前的这些客兵也是堂堂经制之师,铠甲极少,兵器混杂而劣制,士兵毫无阵列又缺乏训练,完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这些兵若放在强汉盛唐时……千人左右的唐军就能把这群乌合之众瞬间扫平,其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随着双方的接近,云梯关旗军的布阵也接近完成。
    每个局都是按大三才阵来布阵,前方两侧是护卫阵脚的刀牌手,各有一队人,这是游兵队,用来护卫阵脚,杀退敌方游兵,扰乱敌方阵脚。
    一个个局百总的游兵队形成了极强的攻击力量。
    在游兵队之后,按理来说应该是三十多个战锋队,也就是火铳手组成的三十多人的攻击队伍,游兵在两翼,战锋队居中,摆开为两排或三排。
    临阵时轮流打放火铳,装填,向前,打放,再装填,再打放,如此轮流攻击。
    一个个大三才阵组成的标准步阵,前端攻击主要就是靠的火铳手组成的战锋队。
    但现在云梯关这里的火铳手数量严重不足,战锋队只编组在三个阵列之中,其余的三材阵的战锋队只有极少的火铳手和弓手组成。
    战锋队薄弱了,便是加强了跳荡队。
    顾名思义,这便是冷兵器突击队伍。
    在战事初起时以游兵乱敌阵脚,或是阻挡敌方游兵,掩护主阵进入战场。
    以战锋队攻击敌人,削弱敌方防御,打击敌方士气,最大限度的用火器杀伤敌人。
    再以跳荡队为主力突击兵种,以长兵器狼筅居中,长枪居其侧,间杂刀牌,如果是宽阔地形,就尽量把战兵展开,如果是狭窄地形,就以一伍为一列,短兵相接,火器轰鸣之后战兵突击,往往可以以少敌多,自己一方损伤极小就能获得极大战果。
    游兵队,战锋队,跳荡队之后就是驻队,其实兵力配置和跳荡队相差不多,第一次攻击如果未能破开敌阵扩大战果,要么是收缩回退,以驻队稳住阵脚,要么就是将驻队也投上,扩大战果,必求一胜。
    鸳鸯阵,小三材,大三材阵大抵如此,对地理条件考虑之后采用何阵,包括以游骑为两翼的阵法,主要原因就是在水网密布的南方区域,军阵过密则转动应敌困难,军阵过疏容易为敌所乘机而入。
    不密不疏,方便调动反应,彼此支援,待出现骑兵为两翼游骑时,这个大阵就基本上定型。
    自嘉靖之后,不密不疏的阵法为明军战阵主流,主守用四方门阵,也就是方阵。主攻是三叠阵,也就是类似大三材阵的摆开,一队接一队,一浪接一浪的攻击,就是所谓三叠阵的核心秘决。
    至于四川白杆兵的锐阵,就是分为一个接一个的小三角形的阵列,军官披重甲居前,一队接一队的奋勇向前,不破敌阵誓不收兵,这种犀利的攻击阵列,闵元启也是极有兴趣,并且在与海盗土匪的接战中用过。
    只是对眼前的万余客兵,闵元启并未有用锐阵的打算。
    还是等铠甲配给完成之后再用此阵,使将士损失减到最低。
    在双方彼此只有三百步不到距离时,旗军们的纵队已经完全演化为横阵,摆成了三十五个完整的大三才阵。
    各阵又彼此相连,摆开为三叠,这种用大三材阵为核心的阵列,也可以称为三叠阵法。
    如果在中间配合战车为战锋队核心,辅助以小型火炮来进行攻击,如果武器精良,士兵训练有素,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军阵之一,和西班牙方阵相比,更加灵活,火力输出配给也更加合理。
    或许在客兵将领心里,眼前旗军虽然三千多人,但摆开的阵列大小完备,层次分明,配置合理,一个个局百总形成的合队给人一种无比坚韧牢固之感,如果是战锋队的火铳配置到位,其锋锐犀利之处,便是肉眼可见。
    唯一缺憾,便是如此。
    军队列阵,其实也是根据时代的进步而不停改变。
    汉军的各种阵法,包括李靖的步骑配给都是根据当时的兵力,装备,以及地形,还有敌人的情形来部署,比如李靖阵法,一万四千人,骑兵四千,每队八十骑,布小阵五十。步队则是每队五十,布小阵二百。
    步骑夹杂,阵列极疏,是在草原和塞外地形适用。
    眼前的云梯关,摆阵三千多人的横阵就足以够用,已经没有给对手留下多少腾挪空间。
    在双方越来越近之时,闵元启也是看了看千户所城的城头,还有右侧的几处箭楼。
    距离越推越近之时,城头和几个箭楼之上,终于也是有了动静。
    闵乾德和李可诚等人,毕恭毕敬的看着几个满头大汗的炮手。
    这几个炮手都是这几天临阵磨枪训练出来,沈亮出尽全力,也就是要他们在会战之时,将那几门佛郎机炮打响。
    其实打放火炮和火铳原理类似相通,经过几天训练之后原本就是应该能顺利打放。
    眼前这几个炮手满头大汗的模样,其实也就是过于紧张的原故。
    待火药放置放成,子铳放入,关闭尾部炮门,一切准备工作就算完成。
    客兵相隔已经不到三百步,以眼前这中大样佛郎机的射程也是已经足够打放于敌阵之中了。
    原本闵元启就想着能放几响空炮就足够震慑敌人,倒是沈亮坚持要放实炮。
    他选的炮手原本也是铳手旗队中的队官甚至旗队长,人聪明机警,动手能力极强,领悟很快。
    既然要放炮用子药,何必用空炮浪费子药,当然是打实弹,自然是能打几颗是几颗。
    哪怕一炮只轰毙一个客兵,那也是值得了。
    闵元启自是无可不可,当即便允准了。
    六人炮组摆弄一个六百多斤的火炮,其实练熟了一分钟三发都可以打放成功,不过眼前几人摆弄了三分钟之久,终于是将火炮底部的引线点燃了。
    李可诚下意识的捂住了耳朵。
    “轰!”
    火炮迸发出剧烈的能量,尾部升起大团的火焰出来,这是气闭不足的表现,却是将李可诚等人吓了个半死。
    炮身震动,连同炮架也在晃抖着,一颗一斤多重的炮弹从子铳中喷射而出,在轰鸣声中飞向客兵阵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