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崇祯》正文卷第一百一十八章军魂

崛起崇祯最新章节目录
   可以说,大明初期实行的“开中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北方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尤为有效。
    为此,朱元璋曾经特意制定律法规定:“凡监临官吏诡名及权势之人中纳钱粮、请买盐引勘合,有侵夺民利者,杖一百,徒三年,盐货入官……”
    这一律法的出台,在当时极大的震慑了官僚权势阶级妄图染指盐引谋利的企图,对开中法的实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自朱元璋死后,开中法在大明权贵及各方利益集团的眼中,已然成为了他们权力寻租的目标。
    成化、弘治年间,由于私盐盛行,权贵等又随意向皇帝奏讨占窝、垄断开中。
    造成盐引的派发量大大超出了盐业的产能允许范围,这迫使大量边地商人空有盐引,却无盐可领,只能在盐场等待新盐的产出。
    有的人需要等待守支数十年的情况出现,这极大的打击了边商输粮支边的热情。
    从而导致开中法的执行变得举步维艰,很难再像洪武、永乐年间那般良好运行。
    明嘉靖十三年,户部给事中管怀里总结了开中法被破坏的危害。
    大明弘治五年,时任孝宗皇帝户部尚书的叶淇提出了纳银领取盐引的办法,即“折色法”。
    从此规定商人们以后不需再将军需运往边镇,只要向国库缴纳银两,就可获取盐引。
    虽然,大明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年之内就为国库增加了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但是,叶淇对盐政的改革,彻底的改变了大明初年开中法“盐政边政相结合”的国家军事战略方针,取而代之的是以食盐专卖为获取财政收入的直接手段。
    这种短视的做法只看到了眼前的财政利益,却没有看到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影响。
    原先得益于开中法的边商,为获得更高的利润,直接建设边镇商屯,促进了边区军需供应充足。
    但折色法的出台,直接将边镇经济发展的基础抽离。
    边商逐步撤出,商屯荒废,边镇军需再度紧张,军费支出大幅提升,大明陷入了更加可怕的财政危机。
    而现在,崇祯皇帝无疑是想借着晋商被清除的机会,从新恢复开中法。
    “诸卿,朕择日将取消折色法,恢复开中法,尔等意下如何?”
    “皇恩浩荡,我们没意见,一切听陛下的圣意。”
    天下掉馅饼的好事,陛下还问意下如何?
    真是太给大家面子了。
    勇卫营众将谁敢有意见?
    那不是给脸不要脸了,自绝于勇卫营。
    也因此,在沉默片刻之后,最终周遇吉笑呵呵代替众将说出心里话。
    “陛下,此乃利国利民的好事,勇卫营将士责无旁贷,臣为陛下贺!”
    心思通透的陈奇瑜,已经完全领悟圣意,并深感叹服。
    在他看来,陛下此举,可谓是一举三得。
    首先,恢复开中法,取消折色法,有利于朝廷。
    明初开中法的制定,可以说并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制度,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对国防有益的引导政策。
    可惜再好的制度,也必须依靠人来执行。
    现在陛下利用清除晋商的机会,用勇卫营将士眷属取而代之,其用意深远,却又顺理成章。
    可以想象,今后要扩大至三十万人马的勇卫营,必然是大明最大的一股势力,没有之一。
    有谁想从严格执行陛下开中法的勇卫营将士口里夺食,那可要三思而后行了。
    毕竟,勇卫营将士不比商人,他们是玩刀玩命的一大群人。
    若是惹怒了他们,纵使有陛下转圜调节,估计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再说了,陛下到时帮谁还不知道呢?
    其次,通过利益分配,勇卫营将士将无限忠诚于陛下。
    有了他们的支持,陛下就可大展拳脚,圣心独断,无惧于任何团体。
    老实讲,京城部分皇亲勋贵和陛下离心离德,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了。
    明眼人,有心人,都可以看出来。
    他们有利益就抢着上,没有利益就支支吾吾,这种事情已经数不胜数了。
    现在陛下利用新兴利益团体敲打旧勋贵,真可谓一招妙棋。
    怪不得陛下无惧于公开宣称要用勇卫营取代京营,真是用心良苦啊!
    这是明确告诉京城的皇亲勋贵,收敛点,朕已经对你们忍无可忍了,别以为离开你们,朕就无计可施。
    最后,就是把晋商资源合理利用了。
    此次总共查抄三十八家晋商,金银、粮食、物资就不说了。单是每家囤积的上好良田,少的几十万亩,多的几百万亩,合计有两三千万亩良田。
    如此庞大的土地,分布在山西、河北、甘肃等边镇,需要大量的劳力来耕种。
    而未来三十万勇卫营的眷属,却刚好足以弥补这个缺口。
    至于还有其他的一些好处,那就不必一一细诉了。
    总之,陈奇瑜对陛下的布置,唯有叹服二字。
    “诸卿,都坐下,边吃边聊。”
    崇祯皇帝不知道陈奇瑜在短短时间,已经帮他总结了一二三点,他招呼众将坐下,自己拿起桌上的碗筷,准备进食。
    如今在宫外,倒也没那么多讲究了。
    不过纵使如此,众将还是非常拘谨,低着头扒着碗里的饭,菜也不敢多夹,如坐针毡。
    崇祯皇帝见此,无奈地摇摇头,毕竟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他们做得也没错。若是他们真的在朕面前侃侃而谈,旁若无人,那就是嚣张跋扈,恃宠生娇了。
    故而,崇祯皇帝也没用勉强,一切顺其自然。
    饭后,崇祯皇帝把勇卫营参将以上的将领,召集起来,布置接下来的行动任务。
    时间来不及了,先复制原来写的短篇,以享诸卿。
    连夜码字,明天改过来,请见谅!
    徐达,大明初期最著名的军事家,朱元璋的亲家,永乐皇帝朱棣的岳父,为人正直爱抚士卒,军纪严明的好干部。
    放牛娃出身却打下大半个中国的功勋级统帅,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万里长城。
    战争年代显贵一时,和平年代却活得像乌龟,面对朱元璋的猜忌,后半辈子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
    天天斟酌着态度,老朱面前陪小心,胆战心惊的混了个善终,也有人说是被朱元璋赐蒸鹅毒死,虽说不知是否正确。
    但徐达后期如履薄冰的窝囊样,却是不争的事实。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百年的岁月跌荡,傲立沙场的荣光是很容易凋零的。
    倒是和平年代的唯唯诺诺,在坊间口耳相传。
    特别是被后世戏说调侃的历史剧一拍,让人信以为真。
    陈芝麻烂谷子的香气里,是动不动冲朱元璋叩头作揖口称死罪的徐达,是听见圣旨就吓得打哆嗦冒冷汗的徐达,是临终前对着那只子虚乌有的蒸鹅鼻涕眼泪哗啦啦流的徐达。
    不再天下无敌,战无不胜,却只是一个担惊受怕,窝囊可怜的老头。
    然而在历史的掩盖下,实情果真如此吗?
    追随徐达征战半生的爱将张祖彦在“胡蓝”案里被牵连,扣了个“谋反”的大帽子,彼时朱元璋搞肃反杀红了眼,挨刀是跑不了。
    张妻四处求告,奈何老战友们俱给杀怕,全躲了不管。
    都不管徐达管,安慰张妻:别哭,老张的事就是我的事,老张要是救不过来,你就是我亲闺女。
    可“管”也有“管”的办法,徐达一不冒死喊冤,二不绕弯子讲好话,只是请假在家,连续三天请神汉跳大神。
    别人问缘由,答:老张冤枉,我超度他。
    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正一脸阴森森卷袖子杀人的老朱竟孩子似的扑哧乐了,乐完亲写公文,赦张祖彦无罪。
    再就是天雄军里赫赫有名的“长索骑”,大约一千来人,是徐达专门招揽擅长杂耍的江湖能人异士组建。
    主要军事技能是拿绳索套人,纵马疾驰间,只要是活物,绳索一飞逮啥套啥,比西部片的牛仔还牛仔。
    世人皆称奇,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支部队的真正使命――救伤员。
    无数次你死我活的战役里,这支部队冒死冲入敌阵,解救围困中的伤员战友。这大抵算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早的“战地救援队”。
    救援队是徐达的宝,偏偏朱皇帝瞧上了他的宝贝,出征前要调几个人进宫给后妃们演杂技。
    圣旨下,向来听指挥的徐帅磕头作揖,却是咬死了不接旨,口称“皇上调臣一人,沙场多无数冤魂”。
    人到底是没调走,直把老朱气得跳脚骂脏话。
    由此也成就了天雄军的另一威名:纵横数十年,无论绝境,无论胜败,无论前进撤退,从未抛下一名受伤的战友。
    就连吃饭也有学问,战场生活风餐露宿不容易,在明朝当将军的大都有自己的小灶,唯独徐达没有。
    不是没有过,而是嫌搞特殊,亲自砸了。
    一日三餐,端只农村大海碗溜达着,跑到士兵的锅里一起抡马勺,蹲在一处边吃边和大家拉家常,热气腾腾其乐融融。
    有次老朱来检查工作,目睹此景后心有不忍,特命御厨烧了几个小菜送来改善生活。
    徐达谢恩,转头就跑到大锅边,把小菜全倒进去,招呼将士们一道来改善生活。嘴里还不停的高八度嚷:皇上赏大家的。
    要说最不正常的却是婚姻生活,徐达一生沙场风流,情场却本分的像古董,别说讨小老婆,连二奶都不包。
    二十四岁那年,在朱元璋的府第邂逅了名将谢再兴之女谢闻莺,一见钟情下互赠情物,订下终身。
    而后明媒正娶,夫妇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蜜月还没度完,晴天霹雳硬生生砸下来。岳父谢再清火线投敌,当了老朱的叛徒。
    火冒三丈的朱元璋撒网抓人,女儿女婿自然跑不了。
    谢闻莺深明大义,为保丈夫安全,主动划清界限搬出徐府,每日素装淡饭,就等着大内侍卫进来抓人。
    等来等去却等来了找上门求妻子回家的徐达,谢闻莺忍痛闭门不见。
    徐达却倔的吓人,一不砸门二不喊情话,只是标准的站军姿立在谢家门口,不吃不喝整整三天三夜。
    终于晨光熹微间,扇门轻推,肃立徐达面前,是妻子红肿的眼,芊芊玉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