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1942年夏季攻略第1916章二手车床(二)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最新章节目录
   每个车床上都铆接一个金属牌,其铭文展示了该车床的一切信息。
    杨明志看到了刚刚被反复提到的一个名词“克拉斯诺达尔”,果不其然,就是来自那座城市的二手货。
    不仅如此,铭牌上标注了其详细的生产商,即署名为“Седина”的工厂。
    杨明志对该工厂没有任何的概念,其实他对于克拉斯诺达尔这座南俄的城市,概念也仅限于她是一座重要工业城市,如今已经被德军占领,仅此而已。
    虽是二手货,铭牌还标注了其加工精度,就是±0.05毫米。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抱怨的么?事实就是如此,它压根就只能生产民用品,生产军械?这不开玩笑吗?!
    杨明志把心里话憋在肚子里,他反复自我告诫,如今是1942年,不是七八十年后!
    其实如今的时代,全世界都在进行产能升级,这里自然有战争阴霾越来越逼近的原因。世界主要工业国都在强化本国制造业的加工精度,其中做的最好的当然是美国,其次就是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捷克人这方面做得也不错。
    这里苏联的情况就比较糟糕了,她的工业发展速度慢,虽有大量的低端车床,高端车床完全依赖三十年代的进口。虽是进口,所谓的高端车床也逐渐落后于时代。
    如今苏联可以得到最好的车床,统统是美国当前生产的。
    科技实力是需要逐渐积淀的,当前的美国能达到微米级别的加工精度,未来美国的加工精度将更高。
    本时空的德国当然也具备了这样的工业能力,这场战争德国终将落败,他们将在废墟中重生。虽然德国的工业设备几乎都被战略轰炸摧毁掉了,关键的人才挨过了战争。
    因为人才尚在,德国工业能力恢复非常迅速,乃至战后的发展中,德国的精加工能力已经略微超过了美国。
    可惜,苏联在战后时光,机加工能力都是落后的。
    苏联的落后主要体现在高级车床上,因设备能力的限制,苏联无法加工特别高精度的工件,不过其低精度的加工能力非常强劲。这里面当然有其先天的原因,另一方面,恐怕也有苏联战略思维的考虑。
    可能这就是民族性,苏联乃至之前的沙俄,一直奉行着实用主义,亦是非常看重结果,对于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军队需要胜利,所以代价可以接受那就去战斗。至于几番这样的惨胜后,部队还有多少战斗力,这就往往不被重视,因为指挥官的眼光往往看不到那么远。
    所以在工业加工领域,对于质量的要求固然是有的,只要这个质量把控在可以完成任务的地步,那就是足够的。像是T34坦克的生产,它就是一种突破防线用的工具,它可以平日里经常抛锚,只要在一场战役中能够大规模投入使用完成胜利目标,它的诸多缺点就可以忍受。
    要考虑驾驶员的舒适度?考虑操作的便捷性?当然要考虑,只是它不是优先考虑的。
    反观苏联的敌手德国,直到1942年了,各地的军械工厂还在执行和平时期的生产工艺,所以生产的坦克、枪支没有偷工减料,这样的结果固然是战士用得舒服,就是产量不尽如人意。
    纵使古德里安一直呼吁“坦克月产八百辆”,负责生产的工厂依旧我行我素。
    杨明志问到乌莫夫:“所以,这所Седина工厂,生产全苏最好的车床?”
    “它是不是最好的我不知道,至少它可以生产特别巨大的车床,我所获悉的消息,该厂的产品是全苏的标杆。”
    杨明志耸耸肩,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如实的回答。
    想想也是,这个乌莫夫不是专业人士,自己问他着实的没有意义。
    “好吧,其他所有的车床都是这个工厂的?”
    “当然不是!”乌莫夫特别说明一件事:“您不要觉得我给您搞到的都是二手货,这里所有的冲床都是今年生产的,您是第一手的用户。”
    冲床!这个词突然一根针扎到了杨明志的胳膊,弄得整个人为之一振。
    杨明志伸着头看了一番,很快看到大厂房内部区域,横亘着一些大家伙。不过,它们都是冲床,换言之就是电动冲压机。
    既然834厂要以生产轻武器枪械为主,冲床还是生产的关键!
    想要仅凭当前的人手,每天的产量达到了一个喜人的数据,枪械就必须大规模使用冲压加工。不仅如此,冲压加工比起传统的切削加工,不但相当节约材料,更高的生产效率才是最关键的。
    所有的五台冲床,它们的样式完全一样,却如乌莫夫所言,它们都是全新的,所有机器的漆皮儿还都是锃光瓦亮的。杨明志再度看看其名牌,明白他们都是产自弗拉基米尔市。
    看得杨明志一会儿伸头一会儿蹲下的样子,乌莫夫不禁问道:“别列科夫将军,您觉得这些机器如何?”
    “这个我最为满意!”杨明志拍拍身子站直了道,“他们的确是全新的,就是不知道使用起来效果如何?”
    “它们都没有问题!”这时,恍若随从般存在的厂长安德烈诺夫指正道,“就在三天前,它们刚到货的时候,厂里已经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测试了。您看看这些工人们,他们都是参与过加工的。”
    “他们……”杨明志又一次审视一下站在机器边的工人们,和刚刚是老伊万诺夫一样,这又是一群年长的人,与伊万诺夫不同的,则是他们的下巴刮得非常干净,就是上嘴唇的胡子非常显眼。似乎这些人都有意模仿斯大林?!
    在834厂,杨明志接连检查了所有的车床。
    他满意么?虽然和自己的预估存在心理落差,自我安慰一番,至少这些设备可比沼泽地的那些蒸汽古董好太多。至少它们都是电动的,加工环境不但宽敞而且整洁。
    最重要的加工精度,对于突击步枪而言,它最关键的莫过于枪管和膛线。枪膛和枪机的所有零件,公差达到±0.05毫米对全枪的性能当然有影响,只是影响不大罢了。
    不管怎样的加工,存在这样的公差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枪膛处的漏气。
    漏气问题其实是相当难解的,工厂能做的就是把漏气现象竭尽所能控制到最小。其实就实战而言,漏气问题不影响作战那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且说这样的加工精度,零件之间的机械配合影响不大,漏气问题必然可以容忍。射击的精度基本都依仗子弹厂和枪管生产单位的产品质量,那就是自己无法管控的。
    不过自己的所有的产品,其使用的枪管和莫辛纳甘完全一样,不同点之在于枪管长度不同罢了。所有的莫辛纳甘强制精度都是可以的,故而实验的样枪,精度都是可喜的。
    杨明志也知道,就是因为它们是样枪,在生产的时候工人总是特别小心认真。
    这要是进行大规模量产了,综合质量难以避免的有所下降。恐怕就是无可改变的矛盾吧,不管怎么说,所有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矛盾。
    厂是这样的安排,杨明志细细问后,他万万没想到,乌莫夫给835厂也弄了相同的一套生产班底。
    不过,一条马路之隔的835厂有着同等数量的车床。
    杨明志哪能想到这一点,他本就说服自己接受当前的现实,心情好了不少,现在心情一片大好。
    毕竟一旦开工,自己不会让任何车床闲着,一个合格的厂长必将追求产能最大化。如今工厂的买家就是部队,部队对新式兵器的有着强烈的兴趣,而且对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
    两个工厂都是有着三个主要大厂房这样的排布。
    所谓笼统分为:主要加工车间、次要加工车间和总装车间。
    工厂暂且是这样笼统的编排,如若让杨明志亲自编排,大抵也是这样的。
    例如分成三个车间,一车间对所有的生产材料进行预处理,二车间负责具体的生产,三车间完成最后的总装,基本完成一套流水线式生产流程。
    可是,两个工厂不存在真正的流水线传送带,整个新西伯利亚式也才十套这种先进装备。
    那也无妨,传统的作坊式加工杨明志也是非常了解的,只要自己把班组安排得妥当,加工效率依旧是惊人的。
    杨明志寻思自己对车床车间的检查可以暂且结束了,他对自己的机械和操作者们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可以说,就是一群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沙俄时代的老者带领一群苏联成立后的第一代年轻人,操持着四十年代苏联最高级的车床,来生产可以开创战争新时代的军械。
    这些年轻的操作者中有相当人员就是年轻的姑娘。
    由姑娘操作巨大的总是散发机油气味的车床,杨明志不觉得这有多么奇怪的,反倒是因为操作机床,主要是操作各类按钮、悬柄和转盘,它并不需要操作者太多的力气,这些特别要求操作者的耐心和观察力。
    在户外的时候,杨明志乍眼看去不觉得她们是多么的漂亮。如今她们站在温暖的大厂房内,一个个都把厚实的毛巾摘下了,并戴上各式形制的布帽。
    这些灰色的粗布毛子有什么用?它大有用处!
    杨明志注意到一个可喜的细节,即姑娘们戴着并不好看的帽子,都非常小心的把各自的辫子全部塞进帽子里,最后由束口绳系住。
    对于机床操作工,过长的头发往往就是致命的。也包括手套,往往也是致命的。
    疯狂旋转的轴承能卷住辫子和手套,一旦出事,搞不好整个人都能被拖拽进高速旋转的机器中。各国历代的机床操作工,用血淋淋的代价书写了一部基本的安全操作流程,杨明志相信,所有姑娘们护住自己的头发,都是老工人的要求。
    毕竟万一出了事故,轻则被掀掉头皮,重则丧命。
    机加工可不敢拿生命去冒险,何况一旦出事,整个机床也几近报废。
    至于还有些络腮胡子的老家伙,恐怕他们并不打算亲自上手,而是指挥年轻的工人操作?
    “接下来,让我们去那个总装车间看看。”杨明志看着安德烈诺夫,“我想,你的麾下应该有一个安德洛夫娜的年轻女人?”
    “有的!”安德烈诺夫不假思索的说,下一秒他就不禁问道:“您……您怎么只知道这么一个人。”
    “哈哈!我怎能不知道?!同志,我可要任命这个女人担任总装车间的生产主任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