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三百八十二章“猛犸”计划[2]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必须保持相同的上升角度,稍有不慎,突然增加的张力会扯断曳航索,在气流紊乱时,空中碰撞的危险性极大。
    在载运120名士兵的运用试飞中。“猛犸”右侧的助飞火箭在离地时没有点火,使整架飞机向右侧滑,引起3架曳航机的碰撞。“猛犸”和曳航机坠毁在跑道周边森林里,组乘员、120名搭载士兵和3名曳航机驾驶员全部丧命,成为1932年最惨重的飞行事故。
    经过仔细的研究和事故总结,装载4吨配重的“猛犸”由德式ju90四发运输机曳航试飞计划之所以失败。主要还是由于广州机场的跑道不够长,并且试飞前试作机还伐倒了跑道尽头的森林将近五千米。
    “猛犸”在滑跑途中就极不稳定,离陆后又激烈纵摇。曳航机为脱离险境,只好切断曳航拖索后加大油门作小角度俯冲,在离地几米处才恢复稳定的飞行。抛下的“猛犸”迫降在一个村庄附近的田野上,为保守秘密,华军封锁了这个地区。
    在两个星期后用两辆坦克把它拖回广州空军基地。
    以后“猛犸”又进行过几次试飞,由于尾翼面积太小在曳航时稳定性极差,运载量也远不能达标,被认为是失败的设计。
    加上对手天宇集团的“鹈鹕”i型进展顺利,航空部决定放弃“猛犸”,己完成的原型1号机、2号机和正在制造的98架滑翔机被失望颓丧的技工们切断再劈成木片,变为机车的燃料。
    这个试制计划共花费掉4500万华元,当时还没有完成权限值改革,以市场化的标准来看,这比买卖可算是亏大了。
    研究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就算有着智能工厂的支持,在现实世界中,各种事前难以预计的恶劣情形,也都很有可能会在成功之前就与我们不期而遇。
    所幸的是古文会的成立包容了这种失败,也为技术的累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尽管事故不断,但在首飞三个月后的1932年6月,华联空军还是组建了猛犸大型运输滑翔机联队。联队包括各装备6架“猛犸”的3个滑翔机中队和各装备12架的3个曳航机中队。
    鉴于“猛犸”在实用试飞的经验教训,华联航空部决定给试作机装上发动机,使它具备一定的机动能力以扩大其实用范围。在1941年3月就指令兴华社进行这项发展。
    方案有两个。
    其一是重载时以三驾马车方式曳航加上助飞火箭起飞,到巡航高度脱离曳航机自力飞往目的地降落的、装备4台发动机的猛犸c型大型动力滑翔机。
    其二就是装备6台发动机、能像一般运输机自行起飞降落的猛犸d型。适用的1000马力发动机有五款华联自主研发的空军用发动机等,由于发动机要优先满足一线军用机的需要,最后选中14气缸的法制星形气冷发动机。
    为了协调发动机,“猛犸”左右两侧各配备一名航空机械士,其座位设在中央发动机外侧主翼前缘,因此乘员由原本的6名增至8名。
    燃油箱设在货舱的背部,中翼主梁内有4个,主梁后位置有两个。起落装置为从货舱地板向两侧伸出的、各带两个前轮和三个主轮的条形架,像坦克一样各轮均独立悬挂,以适应在不平整的地面起降。
    经过实际测试,改进后的“猛犸”具备了在草地上起飞的能力,这就意味着运输机适用范围的扩大
    在一连串的调试完成之后,“猛犸”的设计终部完成,可以进行定型生产。其外貌臃肿丑陋,实际上它的构造结实,故障率低,还是比较可靠的运输机。最大优点是生产工艺简单,开始制造时每架需工时,后来降为工时。
    而且在广州航空工厂的工人大多还是陆军后备技术大队中的不熟练技工。
    经过不断改进之后,猛犸也开始舍弃原本的木质结构主体,转为使用超轻型航空铝材作为骨架和外皮。在重量上与木材相当,而稳固性和防御能力却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更快得到让军方满意的产品,天宇集团也在高层的撮合下加入了兴华社的“猛犸”计划,全力研发这一款很有前途的军工产品。
    成品很快就全部完成,“猛犸”的翼展达70米,机长米,全备机重超过50吨,,计划搭载35吨货物。
    动力为6台功率2100马力的格罗姆?罗纳14r发动机,在3800米高度的最大时速340千米,以时速310千米巡航的航程予定为2000千米。
    为了这一款飞机,两个公司就花费了两年的,无数的人力物力。这就是工业时代的武器研发流程,未必会一帆风顺,却是必不可少。
    没有足够的国力,就无法在战争中崛起
    第三百八十二章“猛犸”计划
    第三百八十二章“猛犸”计划
    <!--内容结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