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春秋》第十四章周地纳英才(一)[2]

经典春秋最新章节目录
   疑虑让管庄心怀忐忑,又有口难以辩解。管庄只得告假将姬仇赠与自己的女人送回老家。
    回到颍上家中,管庄有意滞留不回朝。他心里想自己推迟回齐,早朝时候齐庄公不见自己上朝,一定会派人来请他。于是管庄就在颍上等了数月,并没有等来齐庄公派人来颍上,方觉得自己误判了齐国国君。靠着以往的一点积蓄难以维持生计,总要做点什么啊!就在管庄一筹莫展的时候晋昭侯姬仇却派来了使者。原来,晋昭侯登基庆典时,见到齐国使者不是管庄,便打听管庄的消息。得知管庄离开齐国朝廷闲居在家,便立刻派人前往,诚请管庄来晋国辅佐。此时的管庄在颍上与这个晋国女人生了第二个儿子,这第二个儿子生下来并没有引起管庄的介意。因为已经有个长子,这个二儿子对他来说并不比第一个儿子重要。尤其在那个时候嫡庶清晰、长幼分明,管庄还是把前房留下的长子作为自己立命之本。为这个小儿子取了个名叫夷吾,字为仲,仲就是老二的意思。于是这个名字原意就是管家老二。而且在管庄看来,晋国送给自己的女人毕竟是风尘女子,不可能立为正夫人。所以管仲还是把长子作为自己的嫡传,处处关爱有加。
    管庄接到姬仇邀请,犹豫再三。心想:长期呆着老家没有生活来源,不是长久之计。这个管庄自幼饱读诗书,胸中装着天下大事,在朝堂上妙语连珠、巧计连连,能让满朝大臣刮目相看,但在实际生活中,既不是种田高手,也不是做生意的能手。所以呆在颍上只是坐吃山空。所以管庄还是决定去晋国。
    管庄带着长子去了晋国。把那个晋国女人和小儿子管仲就丢在了颍上。管庄答应在晋国混好了就将家眷带来晋国生活。所以为能先走出第一步,就把管仲和那个风尘女子留在了颍上。临行管庄嘱咐女人说:“你辛苦一点,在家教育好小管仲,一旦在晋国有了出头之日,就回来接他们母子去晋国。”
    管庄到了晋国,晋昭侯还真的很器重。立即给了他一个少卿之职,成了朝中大夫。看似日子混的不错,只是这个管庄却是一去再没复返。开始还有个音信回来,也许是因为少卿之职工作繁忙,或者新到晋国压力过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在颍上的母子能收到管庄的信件越来越少。到后来连信件也没有了。留在颍上的女人,只以为男人要么有了新的女人日子过顺利了,忘记家中的女人了;要么出了什么灾祸来不及给家里写信人,已经不在人世。又过了几年,管庄音讯皆无,女人尽管有许多猜想,但归根结底都怪自己的命运不好。她把自己的全部爱都转移到儿子管仲身上。不管怎么样,自己都要抚育好管仲长大成人,儿子就是她的全部希望。于是女人撑着管家门户,过着节衣缩食的艰难日子。靠自己编织纺线维系着娘俩的生计,颍上人都知道他们孤儿寡母度日的艰难。
    当夷吾长到七、八岁的时候,认识了比自己大两岁的鲍叔牙。在颍上,鲍家是商家大户,生活在颍上实属殷实而富裕,尽管鲍叔牙既不是家中长子,也不是家父所器重的嫡亲。但鲍叔牙却是自小就在家中兄弟间逐渐显露出有责任、有担当而且讲义气、讲道德的胸怀。这也让家父对他逐渐重视起来。管仲与鲍叔牙两个人同时拜师读书,读了两年之后管仲就缴纳不起学费了。但管仲不想放弃读书,就与师傅讲自己缴纳半费听半天课。这师傅虽说尊为人师,还没有遇到缴纳一半费用而听一半课的学生。但这师傅看着小管仲聪慧伶俐,忽闪着长睫毛的大眼睛里有求知渴望。这师傅难以拒绝。就这样,管仲半天听老师讲课,半天帮助母亲做些编织之类的活计糊口。但他还是按照老师的教程,靠自修完成当天的学业。就这样半天上课半天劳作的管仲学习成绩仍在几个同伴之上。这让鲍叔牙十分钦佩。于是鲍叔牙就动员家里多支出些学费,帮助管仲一起读完那剩下的几年书。家父听完鲍叔牙的理由暗自钦佩儿子的爱心,为鲍叔牙助人的精神所感动,很痛快地答应下来。两人也因此相处感情深厚、情同手足。
    鲍家为鲍叔牙请了一个武师,教叔牙练刀剑、骑射等十八般武艺。鲍叔牙也叫来管仲一起学武。两人同样学习,管仲格外刻苦,师傅教出的功夫总是管仲首先领教清楚,首先把握准确,这也让鲍叔牙对管仲更加钦佩。
    一次两人练箭,鲍叔牙三射三中,而管仲却三射三中靶的中心。这让鲍叔牙师徒十分震惊。于是鲍叔牙就问管仲如何能能取得如此成绩。管仲笑笑说:“就是练呗,”
    管仲接着说自己怎么练射箭,如果一箭不中,他就要连射三箭作为补偿,如果三箭中还有一箭不中,他就要再射几个三箭来补偿,所以练箭的过程对管仲来说是很费时的事情。往往因为一箭不中,他要连续补射几十箭。就这样不厌其烦地练就一身本领。所以虽然是同时间学习刀剑骑箭的同龄人鲍叔牙对管仲身上所体现出来不屈不挠和务求上劲的精神佩服的五体投地。
    一次两个年轻人在一起谈论起未来。鲍叔牙说:“如果你我共侍奉一个君主,如果你管仲能成为大将军,我就做你的副将。”
    管仲说:“如果我管仲成为大将军,不会让你做副将,只能让你做个军中司寇。你会严格执法,保我军中有序不乱,有足够的战斗力。”
    鲍叔牙哈哈哈大笑起来:“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这个世界上了解你管仲的人莫过于我鲍叔牙。”
    管仲也哈哈哈哈大笑起来:“那我就说在这个世界上了解你鲍叔牙的人莫过于我管仲了。”
    到了十六七岁的年纪上,两个人都到了谋生养家的年龄了。鲍叔牙就与管仲联合开了个肉铺,靠收购猎物剥皮成可食肉类,这样处理了皮毛,销售食肉,利润不菲。但是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要下点功夫。一方面店里要顾人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从收购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人来打点。投入这一块确实需要一笔费用。原说各出一半的,但预测结果却让管仲囊中羞涩。管仲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投入。无奈鲍叔牙只好自己多投入让管仲少投入,这样才把肉铺建立起来。鲍叔牙负责采购,管仲负责店铺管理销售。到了月底算账,将收入利润部分分层。除却支付给伙计们的工薪外所剩部分,管仲却给自己留了大头,给鲍叔牙分小头。这让下面的干活的伙计们心里不服,纷纷向鲍叔牙报告管仲分配不公的问题。鲍叔牙不以为然,对伙计们说:“该支付给你们的不是都全额支付了吗?这就够了,至于我们俩人怎么分配的事情,你们就别气不公了。”鲍叔牙怕伙计们不解,就仔细说说:“管仲家境不济,孤儿寡母,多拿一些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鲍叔牙家境必经好于管仲。”
    所有伙计听了鲍叔牙的话都为鲍叔牙的大度胸怀而感激。对鲍叔牙更加尊敬和爱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