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铸新明》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第六百三十七节皇太极的忧虑

铁血铸新明最新章节目录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多尔衮晃动着有些昏沉的脑袋,思索着皇太极提出来的种种问题。
    说实话,近日他一直沉湎于多铎之死无法自拔,还真没有认真考虑这些事情。
    好在他毕竟不是无能之辈,虽不如皇太极惊才绝艳,可一般人的智商还是有的,尤其是在有提示的情况下。
    “皇兄可是指他清剿晋商的行动?”多尔衮有些不确定的回答。
    和晋商的联系,一直是由皇太极亲自掌握,他并没有插手。只知道晋商对大清的重要性,再具体的就没有过问。
    “不错!”
    皇太极赞许的缓缓点头,这是多尔衮不同多铎和阿济格的地方,不是一味崇尚武力,知道软实力的重要性。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后金从深山老林走出来才多少年光景,没有文化,没有历史,还只是一群野蛮人。
    平日里大战的一些战术,还是从汉人三国志里面学习,族人又能有多大出息?
    要不是皇太极手腕高超,四处挪腾算计,建奴真难以发展到如此地步?
    “大明将领秦浩明不知从何得到信息,把和大清有密约的晋商连根拔起,这一步可以说断了大清的命脉。
    十四弟不知道,晋商对大清的崛起有多么重要?”
    皇太极脸色沉重,肥胖的大手端着酒杯,摇头凝神说道:
    “食物、棉麻、铠甲、铁器……乃至生活所需的一切用品,大清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不仅如此,没有他们,我们的东珠、人参、皮毛等皆无法销售给大明,用来换取大清需要的任何战略物质。
    毫不夸张的说,有晋商在,大清无后顾之忧,只要厉兵秣马,从大明劫掠钱财即可。
    可现在没有他们,大清已经陷入困顿之地。”
    迎着多尔衮不解的目光,皇太极起身继续解释道:“十四弟认真想想,即使以大明原先的不堪,大清入关劫掠,又能得到什么东西?
    无非是人口财物,最多还有粮食。
    可单靠劫掠,我们根本无法获得源源不断且对大清有用的战略物质。”
    多尔衮点点头,深有同感。
    入关劫掠大明,只是战略上的需要,目的是打击大明的战争潜力。
    至于说获得的战略物资,肯定不如朝廷有系统有针对性的购买得到得多。更何况,有些战略物资多在江南沿海,大清鞭长莫及。
    再说,入关劫掠,那也是有风险的,战争毕竟是要死人的。
    没有这些晋商的帮助,皇太极说大清危在旦夕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怪不得以当初父汉如此嗜杀之人,对大明晋商也是恭礼有加,从未刁难他们,原来根由在这里。
    皇太极见多尔衮频频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如今的大清,确实需要他们二人携手,方能渡过危机。
    “晋商对大清的作用,并不仅于此!”皇太极锐利的眼神紧盯着多尔衮,沉声说道:
    “大明幅员千里,疆域广袤,戴甲之士百万,其一举一动大清根本无法察觉。
    可晋商商栈遍布大明全国,朝中权贵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便是西北叛贼,也和他们过从甚秘。
    所以,大明但有风吹草动,第一个得到情报的总是他们。
    否则,单凭大清布在大明境内的暗探,打打杀杀跑跑腿的事情尚可,可要和大明朝廷上层有什么联系,却是力有不逮,更不用说得到情报……”
    说到后面,皇太极肥胖的脸上唏嘘不已,显然是痛惜晋商的毁灭。
    皇太极的举动,多尔衮感到很是怪异很是可笑。大清的君主,居然怀念大明的商人,这要传出去,简直要令多少人诧异。
    “可笑吗?”皇太极背负双手,眼中隐晦莫名,说不清是庆幸还是伤感,只是喃喃自语说道:
    “朕早就说过,大明是一个庞然大物,大清和其相比,不过是萤火之光,微不足道。
    我们现在的举动,充其量只是一群鬣狗,趁猛虎不注意,从他的嘴里夺食。等他们醒悟过来,大清将无任何机会。
    这也是一直以来,朕愿意和大明和议,甚至宁愿牺牲一些名分上的东西。可惜,大明崇祯皇帝却死活不答应。
    哪怕他们军事上节节败退?”
    皇太极慷然叹道。
    大明的铮铮铁骨,他是有领教。过去,军事上节节胜利,尚无法让崇祯低头。现在,恐怕会更难。
    想到这里,皇太极摇头对多尔衮沉声说道:
    “曾经有一段时间,朕以为大清照此发展下去,积蓄实力,待到时机成熟,终将有机会入主汉人江山。
    可惜,此次辽东大战让朕看清了事实,汉人终究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大清不如多矣!
    秦浩明、阎应元、张云、卢欣荣、吴锋、颜蛰……原本皆是籍籍无名之辈,不意却让大清损兵折将,以至于岌岌可危。”
    皇太极这段时间功课做得很足,把定南军留在辽东和朝鲜将领都派人了解打探,此刻竟然如数家珍。
    “也不尽然!”多尔衮有些不服气的傲然答道:
    “不说他们,便是大明历届辽东督抚中,熊廷弼,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中,哪一个不是大明的英雄人物?
    可他们,又有谁能阻挡大清崛起的步伐?
    说到底,他们根本无法掌控辽东将门,大明的内耗是……”
    话说到这里戈然而止,多尔衮终于回过神,同时也明白皇太极今日到此的目的和他所看到的忧虑。
    大明军队作战能力真比大清差吗?
    多尔衮统兵多年,自然深知不是如此。
    都是两个肩膀一个脑袋,谁也没三头六臂,不见得谁比谁强。
    甚至,许多辽东将门世家子弟,从小习武打熬体力,个人作战能力并不比大清勇士差。
    四川白杆兵、浙江戚家残军、关宁铁骑、九边军将,都足以和大清一较高下。
    而且,在许多小规模作战中,他们可能更胜一筹。
    却唯独在大规模作战,即使在大明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失败的一定是明军。
    原因何在?
    还不是人心不齐,军中山头林立,派系众多,谁也不肯出死力导致。
    谁都把自己的家丁看成是保命的本钱,不肯用于战场厮杀,方有大清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赫赫威名。
    当然,大清也有八旗,也有派系,也有争斗,可毕竟人少,便于掌控。再加上皇太极威望日渐高涨,故而此类现象较少。
    想到这里,多尔衮眼中复杂难明。
    自己和皇太极相比,终究在眼界和格局上多有不如,尤其是在细微之处。
    :感谢书友元宝妈妈111、书友打赏,铭感盛情!感谢诸君的继续支持,阿土唯有半夜码字拜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