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8年的天变最新章节目录
在大田镇蒋家庄通往大田镇的土路上,一阵北风吹来,扬起了阵阵黄尘,道路两旁的大树也叶落了一地,它预示着冬天又要来临了。
现在路上正走着几个人,他们戴着方形的平顶帽,在帽子的右侧还插着几根的羽毛,身上穿着箭袖青布的长衣,前面领头的一位在腰间还是挂了把腰刀,而其他几位的手里则只是拿了把铁尺。
他们都是泉州府莆田县的官差,是“快班”的衙役,主要的工作就是缉捕,也就是平常百姓口中的捕快。这捕快其实是相当于现在的县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的队员。是隶属于地方官府的衙门监管,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享受市级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
在明代的衙门中,衙役中除了“快班”之外,还有皂、壮两班,一般来说,皂班值堂役,壮班做力差,其实也没有截然分开,皂、壮二班共负内勤、站堂、行刑、警卫、呵道等责任。
从它们从工作性质来说,“皂班”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办公室和市武警支队。而“壮班”就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后勤处,市公安局派出所。
这些捕快平日里一般是身着便装的,腰间挂着表明身份的腰牌,怀揣着铁尺和绳索。他们领班称为“捕头”、“班头”。而老百姓则称他们为“捕爷”、“牌头”、“头翁”、“牌翁”等等名称。
在明清的法律条文中,称捕快为“应捕”或“应捕人”,即“本有逮捕罪人之责的人”;混世邪帝。有一些大的州县,捕快还往往配备马匹执行公务,故又称之为“马快”。而徒步者,则称之为“步快”,或是“健步”或“楚足”。各州县在编的“经制正役”的捕快,则是要视州县的大小而决定他们的人数。
捕快所承担的侦破任务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叫“比限”,一般5天为一“比”,重大的命案3天为一“比”。过一个“比限”,无法破案的,捕快便要受到责打,所以一旦无法破案,这屁股便会被打得开花,要是严重的,说不定还会被官老爷当场打死作为交待。
而且捕快这个职业在古代是属于“贱业”,并严格规定他们的后代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以免有辱斯文。即便他们脱离了捕快行业,他们的子孙也必须在三代以后,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情归何处梦断何方
并且捕快还是没有工资的,每年的伙食补贴,也就是“工食银”不过十两银左右,养家糊口自然是很艰难,于是敲诈勒索便成为了一种风气,他们时常设置种种名目收取好处费,甚至与州县官吏同流合污,或者制造冤假错案,或者对老百姓横征暴敛,任意进行拘捕。
当然作为州县衙门的下属阶层,除了这三班衙役之外,还有民壮、弓兵、粮差、门子、禁子、厨夫、伞扇、轿夫和仵作等,仵作也就是如今的法医了,而女的又称为稳婆,他们也都是属于这个阶层。
反正他们都是衙门的役使人员、力役,也是广义上的吏员,由衙门支取额定的“工食银”,每年才约有六两左右,县官与百姓的联系必须依赖“吏”,吏是官民交接的枢纽,他们算是最基层的“执法人员”,百姓正是从衙役的活动中,才能感受到国家的存在和知县的威严。
……
“班头,今日又没有找着线索,只怕大人又责罚我等啊,我等如何是好?”
领头的刘班头叹了口气,可不是吗,这案子都过了两个月,自己等人也奔波劳累的四处打探,却没有蒋家幸存众人的一点消息。
不由的想起了那一天,天边刚刚亮起了鱼肚白,莆田县衙门的公堂门外本来并没有什么人。不过那一天正好是衙门的放告日,所谓的放告日,就是衙门要开堂审案的日子,古代衙门一般都定在三、六、九、放告,即每月的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以此类推。而其余的时间,除了特别重大的人命案子,一般都不得击鼓鸣冤。
而刘班头他们当时刚到衙门应完卯,而知县大老爷刚发完了差事,要准备去后堂休息,忽然听到衙门外的击鼓声,而且公堂之外好像也聚集了很多的百姓,在那儿七嘴八舌的议论纷纷。
知县大老爷就喝道,“谁在外面喧哗?”
这时,站在公堂门口的皂班王二,就进门来回报说道,“回禀知县大老爷知晓,外头现有大田镇的李保正在堂外求见,说是在当地的蒋家庄发生了一件案子,请知县大老爷前往勘验。”狼者为尊
“蒋家庄!”这知县大老爷一听,脸上的横肉不由的抽动了几下,心道,“这蒋大、蒋二怎么每次都给自己添麻烦,这手脚也不做得干净些,还让苦主跑到衙门这里来申诉。”
知县大老爷有心就不想受理,只是在衙门东侧置的那面大鼓被人敲响了,就不能不受理了。因为那大鼓名为“登闻鼓”,俗称“喊冤大是鼓”,是供百姓申诉冤屈的。按明法典上规定,知县听到鼓声要立即传唤击鼓人,并且上堂受理,如果案情很重大,知县还得立即升堂审问,如果事情细微,那么立即进行刑讯,用以严肃法堂。
于是知县大老爷清了清嗓子,拿起了桌案上的惊堂木重重的一拍,“肃静;妾自潇洒!”
“威……武……”一听是知县大老爷发话,站在公堂两旁的衙役们,便立即异口同声的呼喊起来,而且这声音还拖得老长老长。同时“砰砰砰”的声音也响了起来,原来他们还同时拿起各自手中的衙杖开始剁起地来。
见公堂内外鸦雀无声之后,知县大老爷满意的点点头,缓缓的开口说道,“王班头,去带原告上堂!”
听到知县大老爷发话,站在公堂一侧的王班头走了出来,向前领命之后,就走出了公堂,从外面的人群中带进了一个人来。
那人进来之后,不知道是害怕,还是紧张,颤颤巍巍的走到公堂正中,咕咚一声跪在了地上,“小民郑旦拜见大人。”
知县大老爷对郑保正还是有些印象的,好像他是蒋巡检的亲家,他家中也颇有田产。于是知县大老爷心想难道他和蒋家闹翻了,因此才来衙门内告状不成。
知县大老爷看了郑保正一眼,便问道:“你有何事?非得击鼓喊冤啊!”
那郑保正见知县大老爷问话,立刻又磕了个头,“回禀大人,小民亲家……”
“什么,竟有此事?”知县大老爷听完郑保正的哭诉,这头“嗡”的一声一下子就变大了,手上刚刚举起的惊堂木一下了拿捏不住,掉落在书案上发出“啪”的一声。
“知县大老爷,小人说的句句是真,没有半点虚言。”郑保正跪在地上,听到那惊堂木发出的声音,还以为知县大老爷不相信他的话,故而抬起头看了知县大老爷一眼,见知县大老爷头戴乌纱,身穿着青蓝色样式的圆领袍子,胸前绣着飞禽“鸂鸂”的补子,目光正直勾勾的看着自己。半欢半爱
于是郑保正心里一慌,在地上又磕了几个响头,差点头都要磕出血了,指天画地的发誓他所说的句句是真,没有半点虚假。因为他昨日在家中刚听闻此事时,也是这般的不信,还让报信的那人自行掌嘴了几下。
只是在其他下人也报说蒋家佃户都在传言,蒋家因为伤天害理的事情做得多了,一家老小都被神仙给收了去时,他才有些将信将疑,便又点了几个得力手下,一起去蒋家庄打探。哪知待消息传回时,他们说居然都是真的,郑保正这才慌慌张张地赶来衙门报案。
不过他心想按说蒋家老爷的庄子墙高壕深,普通的毛贼根本不可能破庄而入,至于更大股的盗匪,好像蒋大老爷就是与他们坐地分赃的好汉,那更似不可能。那难道真如那些泥腿子说的那样,这蒋大老爷他们都被神仙妖怪给抓了去不成。
……
因为蒋家是缙绅之家,蒋大老爷是大田镇的巡检,而蒋二老爷又是个秀才,又颇有声名,这个案子就非常的重大。所以知县老爷和胡主薄商量了一下,立刻吩咐赶紧备桥,要前往大田镇蒋家庄。
这知县老爷要出巡,是要讲究排场的,所以衙门的差役们赶紧准备了轿子、伞盖、铜锣、告牌等物件。等忙乱了一番之后,也过了大半个时辰,这才出发。
郑保正就骑了头驴子,和他的几个下人跟在知县大老爷的队伍后面,他前面看着有个衙役喊了声“起行”之后,然后队伍中的差役,就敲响了铜锣,每七声为一拍,然后又有其他的差役吹着唢呐跟在后面。
队伍中还有差役是手持着棍棒、钢叉、锡槊的,还有的是高举着“肃静”、“回避”的高脚牌。而伞夫则跟着知县大老爷的官轿,手举着一个青罗伞罩在了官轿之上。
“真是好威风啊!”郑保正看着知县大老爷前呼后拥、吹吹打打的大队伍,那心里是十分的羡慕,可是想起蒋家庄的惨样,这心里又不由的阴沉了起来。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