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成就那些梦想》正文卷第二十四章二百米半决赛

只为成就那些梦想最新章节目录
   “……弯道进直道啦……8名选手冲上直道,差距不算大,领先的是8道的马蒂纳,从我们的位置上来看,朱昆排在了第四,差距不大……”
    鸟巢体育场。
    男子二百米比赛第一小组的比赛,8名选手完成了弯道跑,陆续冲上了直道,比赛进入最后关键时刻。
    现场解说的声音再提一度,飞快的解说着场中的比赛形势,解说员的声音越加昂扬。
    朱昆的位置不算太好,跑上直道后只勉强排在了第四。不过,他看出来了,朱昆的速度正越来越快。以他对朱昆的了解,后半程的情况应该会越来越好。
    场中形势在选手进入直道后,从选手各自的速度差异和状态发挥上来看,似乎已趋于明朗。解说员能看出来些问题,更专业的人自然看的更清楚。
    而跑道上的8名运动员,冲上直道后眼角转动左右间,也大致的有了些判断。
    第七道。
    看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8道选手,张蒙的心渐渐在往下沉。
    跑上直道后的第一时候他就有意的扫了下左右,弯道阶段和他保持了一个相对均势的8道荷属安的列斯选手的速度变的越来越快。
    直道上来又过去20米后,包括6道,甚至更远些距离的其他选手,在他模糊的视觉感受中,他被拉开了距离。
    虽然他不知道自己目前的具体位置大概是第几,但就左右这几人的情况,他完全能想象到,情况不乐观。
    拼命的加速,拼命的发力,狠命的向前冲。
    全力发挥自己的觉悟他一直有,而且他更感觉的到,他这一次从起速开始到现在跑的状态不错。
    弯道那会他起速爆发的很好,跑的也非常顺畅,本来心里感觉还隐隐的有冲进下一轮的希望。只是现在的情况让他觉得,希望正一步步在远离。
    左边的,右边的,两位对手正缓缓的和他拉开距离。他知道,不是人家更快了,而是他变慢了,他深切的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
    起跑、爆发,包括途中加速,他现在的水平已经不差。百米能跑10秒1左右,200米能跑20秒5以内,能当得起国内顶级。
    只是,在绝对速度上比起顶尖的那少部分人,他还差了些。比如,昆哥和杨哥,和他们的差距张蒙感受的很清晰,就单绝对速度,甚至包括那个比他还小的苏天都比他要更快些。
    而且,距离越长以后,速耐力和速度稳定性上,差距更大。
    起跑的加速感觉不错,但其实还是差了些,在力量的积蓄爆发上还不太够。绝对速度上也差些,这应该是脚步和送髋的核心力量支持,速耐更要差些。
    差的真多!
    张蒙脑子飞快的转动着,电光火石间就把自身的情况分析了一下。
    只有和更多的顶级选手比赛,才让人更能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他现在对于教练和林指导说的下一周期的训练更加的期待起来。
    与此同时,跑道上的其他选手情况和张蒙虽然各有不同,但彼此间内心的想法却差不多一样。
    差距、优势,位置和速度对比,这些东西只有在最直接的竞技碰撞中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老将有着老将的执着,在观察了下位置后就努力的更拼了拼。
    道的牙买加选手威廉姆斯,2道的加拿大选手科诺顿,渐感于年华老去,状态不在,但放弃肯定是不可能的。哪怕是此刻他们的位置已经渐渐被丢在了最后。
    第六道的马尔科姆,第五道的德兹盖伊,也包括第三道的美国选手迪克斯,他们只是稍一观察左右后,就对自身和对方的位置、速度差异有了更直观的判断。
    他们不领先,但也不落后,希望很大,但更不能放松。
    “加油,加油!”
    “华夏,加油!”
    “朱昆,张蒙,加油!”
    直道之后的三十米过去,现场观众的加油、助威更猛烈了。
    赛场上形势变化在将近150米的进程后,趋势已经变的明朗,但明朗间却变的更加的激烈、焦灼。
    晋级名额四个,焦灼纠缠在一起的还有5人,朱昆正是其中之一。
    “放的有些大了!”
    第三道。
    一扫而过的摄像镜头内,朱昆的面容已经有些扭曲了起来。发力间肌肉的跳动,让他的脸也变的有些古怪、狰狞。
    他知道,前面放松的太多了。以至于在上了直道后他比别人落后了不少。其实几年训练、比赛下来,他的前半程比起当前绝大多数的200米运动员都不显劣势。刚刚的情况不但是为了节约些体力,更是为了下一场400米的比赛在调整适应的节奏状态。
    他还做不到短短时间内在精细的速度节奏上如意的切换、控制。这也是他兼项上的问题。
    用林指导给他分析的情况来说,从各方面的体质和技术上来看,他都不算差。就是在协调和细微的控制上稍显不足。
    他能明白林指导说的什么,因为林指导就是按照自身的情况来分析的。自从正式练400米开始,林指导的比赛和训练的录像他看了无数次。
    细微的控制,或者说,不是控制,是完全的肢体记忆。跑多少米,用多少步,怎样的速度用几步跑多少米,像精确的电子机器一般。这一点尤为让他佩服。
    他也跟着练了两年多了,可他知道,要达到林指导那样,还有不少的距离。比如这一次,他前面希望放的实际情况,超出了他预期所计划的控制范围。
    “加把力!”
    朱昆又加了一把力,牙关紧咬,目光看着前方的终点线。
    对手们的脚步很快,在一片喧闹的加油鼓噪声之中,他虽然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是第几,但左右选手给的压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控制不如意,那只能再狠一点了。
    他的心态很平稳,头脑也异常的清晰,对于自己的技术特点,和优缺项有了进一步、更深刻的认识。对于身周对手的速度情况也有了足够的判断。
    还有最后50米……
    朱昆加足一把劲以后,保持着速度状态向着终点疾驰而去。
    五十米、四十米、三十米……
    终点线已然在望!
    第四、第三、第二,在朱昆的速度保持间,其他选手的速度或多或少的有了些变化,他的位置也逐渐从第四提到了第二位。
    唯一还能保持着原先领先位置的,只有8道选手马蒂纳,凭借着几乎全力的发挥,马蒂纳领先朱昆排在所有选手的最前列。
    距离终点线二十米的距离!
    此时,场内和电视机前的华夏观众们,都高兴的欢呼了起来,只有短短距离,结果已尘埃落定。许多人这个时候也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另一位华夏选手。
    只是有些遗憾,张蒙比第五位的选手都差了一个多身位,看起来似乎不多的差距,在这样的高速竞技中,不是短短距离中可以超过的了。
    二十米、十米……
    检录区。
    林幕安静的坐在准备区休息室里,看着休息室的电视分屏,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
    朱昆的情况和张蒙的情况,从头到尾他都在关注着。虽然信号和镜头不是全程都给在谁一个人身上,但整个比赛的趋势和形势他看的很清楚。
    张蒙没出意外,发挥出了当前最大实力,甚至还在前面几十米有了小小的突破。但最后的速耐支持上没跟上。
    整个比赛的节奏、进程很清晰。其实不单是速耐,不足的地方还有不少,需要补足的地方也很多,这都是下一周期需要重点推进的方向。对于张蒙的情况,他不失望,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前景还是乐观的。
    至于朱昆,控制上和核心稳定上的不足进一步体现。这也是决定朱昆从顶级走上顶尖的关键要素,不过看起来朱昆对这方面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让他有些欣慰。
    到了朱昆这个程度的运动员,很多细节上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自身认识才能更好的实现突破。认识,教练或自身规划改进方向,再进一步的磨练,最终才能成为真正的顶尖运动员。
    华夏短跑,需要有更多的顶尖运动员诞生把传承氛围巩固和推行下去。
    离着林幕不远的另一间休息室里,
    角落的位置上,何俊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屏幕。
    比赛开始后,从为队友的担心,到稍舒一口气后的羡慕之色流露。何俊的脸上,神色一直在变幻着。
    年正式开始练短跑,02年进入国家接力队,08年第一次登上世界大赛赛场,11年多的时间里,一路的艰辛和心路历程不足为外人道。
    失败、挫折、心理打击,内心的煎熬不一而足。失意、落寞几乎伴随着他整个职业生涯。
    前辈,同辈,后辈,一个个的比他更提前一步的实现了登上奥运赛场的梦想。他似乎一直默默无闻。但靠着内心的信念,执着着,努力着,他也终于实现了最初了梦想。
    曾经无数次羡慕队友们,羡慕赵林、沈欢,更羡慕朱昆、杨祖耀、陈建海,直到他登上鸟巢体育场时,他把所有内心里的羡慕都放下了。但刚刚,他又羡慕了。
    不是因为朱昆,而是张蒙。天赋、运气、实力和努力。
    比起当初赵林、沈欢,张蒙看起来成绩起来的慢的多,而且现在看起来也是进不了决赛了。成绩和名头比起赵林他们更是差得多,但他还是羡慕。
    因为张蒙在职业生涯开始就赶上了好时代,在优越的环境里有着成熟、合理、合适的传承环境让他能稳定成长,何其幸运。
    “加油吧,兄弟们!”
    何俊在给队友们加油,给这些比他更幸运的年轻人加油,也给他自己在加油。
    半个多小时后,就该我了,我的第一次奥运会,或许也是最后一次了!让所有的青春不留遗憾!
    何俊又一次按下了羡慕之情,把视线收了回来,心里一声鼓励后,默默的闭上了眼睛。
    赛场上,
    比赛已经进入最后几米的冲刺阶段。
    八道,三道,两名选手已经彻底占据优势。只有几步的距离,终点在即,大局已定。
    在他们身后,最后三十米间,原本焦灼的三名选手也差不多分出了层次,尽管目前第五的马尔科姆依然还在坚持,但似乎已经很难再进一步。
    电光火石间,八名选手先后冲过了终点线。
    “20秒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