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巷探秘实录》第01章:探秘“泥炭井”(一)

幽巷探秘实录最新章节目录
   我叫谭逸凡,家住京城北锣鼓巷一四合院,算是祖传家业,本人年龄三十挂零,至今未婚,大学毕业后就没正经上过班儿,因打小儿作文写的还成,现如今靠着在网络上写点儿东西挣钱过活,但这不是哥们的主业。
    我最重要的身份是:城市探险玩家。
    别看我年龄不大,已经有近7年的城市探险经历,在京城城市探险圈也算有名有姓,圈里人称“蛤蟆抽烟”的便是我,最敬重的人是城市探险资深玩家黑吉斯和陈楚。
    说起城市探险这项运动,它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一种新兴休闲活动。
    有别于野外探险的钻山穿洞、跋山涉水,城市探险的目标全是城市中的那些神秘角落,玩家通过各种手段进入到一些不允许公众进入的地方,比如地面下有:地铁隧道、下水管道、防空洞,地面上有:废弃的工厂、医院、教堂、监狱或战争遗留的堡垒,甚或对传闻中的“凶宅”进行探寻,以满足追求刺激和猎奇的心理。
    在探寻的过程中也不乏会发生一些离奇的事儿,有些能用科学原理去解读,而有些,呵呵,无解,堪称神秘和诡异。
    因此,这一行的风险还是挺大的,玩家里有因此失踪的,有疯癫的,有丢性命的,什么样的都有。
    就有人有话说了:您这纯属吃饱了撑的慌,干点儿什么不成?干嘛非得钻那些乌漆嘛黑的地儿?弄不好还得把小命搭进去!不值当。
    呵呵!没点儿风险哪来的刺激?没点儿刺激又哪来的乐趣?没有乐趣您活着干嘛?哥们玩儿的就是个刺激,就是个心跳,做为圈外人,您永远不懂。
    也有人说我胆子大,敢于孤身一人深入那些久不居人、毛骨悚然的地儿,有种!
    实话说,在我从事这项运动的七年里,也确实遇到了一些神秘的人和诡异的事儿。
    今儿先从我去大西北的一次探险说起吧!
    那年夏天,也就七、八月份吧!北京的天儿忒热,有一天圈里一哥们儿从贵州探险回京,众兄弟就在三里屯一酒吧为他接风,大伙儿喝着啤酒听他讲述在贵州遇到的奇闻异事。
    酒过半酣,贵州的见闻也听完了,大伙儿都在聊自己下一步的计划,也不知哪个哥们提到大西北N省一个叫“泥炭井”的地儿,说那儿有点儿意思,以前是个煤矿开采区,如今已经废弃二十多年了,整座城还一直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值得去探索一遭。
    也许是大伙儿喝多了,都没把他这话当回事儿,但他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兴趣,便暗暗将“泥炭井”这个地名记在了手机里。
    当晚回家就上网搜关于N省“泥炭井”的信息。
    “泥炭井”,隶属中国大西北的N省,贺兰山北端山麓,此地煤炭储量非常丰富,五六十年代,国家因战略需要,将一些重要的工矿企业布置在山区。为了开采“泥炭井”的煤炭,便在贺兰山边缘这处狭长的空地上兴建了一些车间、厂房、矿工家属区等设施,称作“泥炭井区”。
    据说当年从全国各地来此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工人约有十万人。
    为了统筹这十万人的吃喝拉撒,在贺兰山这片峡地里建设了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和场所,历经十几年建设和经营,到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这里已逐渐形成了一座城市,据说当年最繁荣时像什么酒店、歌舞厅、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应有尽有,人气倍儿旺。
    后来,随着国家战略调整和煤炭资源逐渐殆尽,“泥炭井”矿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机关、人员全撤走了,矿井、厂房等设施都就废弃了,“泥炭井”变成了一座没有生机的鬼城。
    看来还不错,挺好一探险地儿。
    哥们说走就走,一番准备,就出发了。
    早上从北京起飞,下午2点便到了西北N省,落地后又租车一路赶往“泥炭井”,到时已经下午4点了,送我来的司机扔下我后头也不回、飞也似的跑了。
    目送司机“逃离”后,我便开始往眼前的这座倍感荒芜的“鬼城”里走去。
    街道空旷,杂草从砖缝、水泥和沥青的裂缝中放肆的伸展它们的腰肢,完全占领了原本由人控制的街道,行道树上也被喜鹊、斑鸠等各类飞禽占领了,沿着街道看去,它们垒的窝竟排了长长一溜,成了这城里最有生气的建筑物。
    在我经过时,从这些草木结构的“建筑”里伸出了许多小脑袋,讶异地看着我这个闯入的外乡人。
    呈现在眼前的一些商店、饭馆、理发店、粮店,还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只是呈现一种毫无生气的灰蒙感。好多店铺名字前都带个“国营”二字,只是字迹有些斑驳罢了,略能辩认。
    时间,在这里似乎是静止的。
    我一个人徜徉在这城里的街道上,两边黑洞洞的窗户如同眼睛一样都在盯着我,气氛有点莫名的诡异。
    不时有野生动物从街道上长的较茂密的草窝里蹿出,是黄鼠狼还是野兔?还是狐狸?速度飞快,还没看清是什么,就从眼前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尚未见到一个人影儿,看来我是这城里唯一的灵长类,除非有猴子。
    没听说过贺兰山里有猴子。
    趁着离天黑有段时间,我打算先把这座城市的街道全部走一遭,以便对这座城市的布局有个整体的印象,做为一名职业城市探险家,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熟悉地形是可以救我一命的。
    天色渐暗,我得尽快找个合适的建筑物当做晚上的宿舍,如果可以,也是未来几天的住地。
    走了一圈,发现这座城一共就四条街,两纵两横,大致呈“井”字状,周围被几座山包围了。
    最后在靠城中心的地儿找到了一座建筑物,墙体上还隐约有“人民公安”几个字儿,看来这儿当年是公安局或派出所。
    行,今晚就住这儿吧!
    探险多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住宿一定会选“阳气”重的地儿,比如曾为政府部门办公的建筑,避免住“阴气”重的地儿,比如曾为医院的建筑。
    天色已经有点儿昏暗了。
    我从背包里取出手电筒,拧亮,照向这座曾经代表着威严与正义的建筑。
    这是一座两层砖楼,上下共八个窗户,玻璃早就没有了,在昏暗的光线下八个窗洞显得更加空洞、阴森。
    这座建筑只有一个进口,门是那个年代普遍装的那种紫漆双扇大木门,很厚重,油漆都已斑驳,漆皮一片一片的翘起,很有年头了。
    我用脚使劲踹了一下那扇木门,结果它竟然向屋内倒下了,重重的砸在地上,发出“哐”的一声巨响,声音震耳欲聋,空洞的楼里也传出了回音。
    一股带着霉味的尘土被扇起,扑面而来,呛的我直往后退。
    这声巨响也许是这座空城二十多年来最响亮的一声吧!在夜色里显得尖锐刺耳。
    惊的树上的各种鸟雀四散而逃,叽叽喳喳一阵乱叫,树上传出“噗愣愣”鸟类扇动翅膀的声音。
    须臾,灰尘散没了。
    借着手电的光,踏着倒在地上的紫漆木门板上我进入了建筑的门厅,灯光向两头照了一下,都是黑洞洞的走廊,光圈在走廊的尽头变的微弱不堪,仿佛被黑暗吞没了。
    上二楼的楼梯正对门厅,是一个紫漆木扶手、水泥台阶的狭窄楼梯。
    鉴于刚才大门垮塌的情况,我反复试了一下台阶和扶手,确定它们是牢固的,这才借着灯光,小心翼翼的、慢慢移步上到了二楼。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