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皇叔》第3卷249:两害相权取其轻[2]

嫁皇叔最新章节目录
   禹之后,他便让人去查,不知道有没有证据到手。
    裴家在河东圈地加赋,隐田极多,且恶意制造黑户,压榨百姓,减少送往朝廷的税赋,如此贪心才是宋封禹彻查裴家的原因。
    世家积弊重重,所做之事多有利益重合,若是直接查处必然会引起公愤以及世家猛烈的反扑。
    所以宋封禹才会从裴韵菘入手,紧跟着裴宿插手阻挠豆坊为引子,给出众人一个假象,陛下并非是针对世家,而是裴家行事不当。
    这种行事不当主要是针对顾清仪这个皇后,而且是让元狄查清真相,也让大家有种错觉,陛下是想为皇后撑腰,重点被转移,这也是元狄先期工作还算是顺利的主要原因。
    温水煮青蛙,大概就是宋封禹这样狡猾了。
    顾清仪思来想去,觉得问题不大,自己也跟着松口气,但是今日早朝一切顺利。
    这次裴家的事情解决之后,紧跟着在年前宋封禹还想开一次制科。
    制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就是国家缺人才了,要选拔人才,但是正常考试时间还早,就会举办制科。
    真要照着历史上来说,科举拔才要等到隋朝才开始,制科这个概念现在还没出现呢。
    但是顾清仪在这些就都不是问题了,宋封禹重开太学,就是为了选拔人才做储备。
    重开太学的事情随着郑桓出去邀请名士前来授课,于是就迅速的传播到各地,因此郑桓每经过一地,便会有读书人闻迅前来惠康求学。
    可以说是自郑桓踏出惠康之后,太学前来求学的学子就没断过,陆陆续续的有人前来,因此现在太学的学生数量已经比当初重开时几乎要翻倍了。
    郑桓这一趟出去的影响之大,比世家门之前预估的还要厉害的多。
    本来前来求学的不乏有各地优秀的人才,现在汇聚太学,宋封禹缺人啊,顾清仪就提出了个制科的概念。
    从察举制与征辟制之外挑选人才,凡从太学以及各地官学选拔出来的学子都要经过考试。
    科举制,盖取分科目而举士人之义,是分科举拔人才的意思。
    虽然随着朝代更迭,科举的含义已经不断地变化延伸,但是最初是分科取才之意。
    顾清仪提出的这个建议,自然是得到宋封禹的赞赏,觉得很有些意思。最重要的便是这样的考试制度,掌控权完全在皇帝手中。
    这是将人才区分于世家之外的办法,为了不激起世家的激烈反抗,察举制与征辟制下的九品中正制也不会废除,两项并行。
    但是只要此举一旦在朝堂上通过,宋封禹便有了自己取才的直接通道,与世家分庭抗礼的时间会大大的缩短。
    制科,便是类似于征辟,但是与征辟不同的是,制科也是要考试的。
    顾清仪长舒一口气,科举要办各项规章制度要齐全,她也不是天才,只能打造一个大体的构架,然后让宋封禹自己去填细节。
    这都要累得她直不起腰了,好在军演的事情已经交给连夜赶至惠康的瞿坚,至于火龙军……
    顾清仪想起上次见元狄,她将此事说与他听,让他自己做选择,他说愿意留在廷尉,顾清仪当然支持他。
    再说,照长远来看,文官的发展比武官好得多,现在能有机会文转武,可不是谁都撞上这样的好运气。
    既然元狄选择廷尉,他手下的班子还是要完善一下才好,现有的衙役多是元狄自己身边的人上任,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听话好使,令行禁止。
    但是不好的地方也有,就比如专业性上,这些兵勇当然比不上专业的刑律人才。
    顾清仪就想起了殷祯,这人喜爱读书,想必对大晋的刑律应该十分熟悉,有他协助元狄就如虎添翼了。
    将殷祯的名字写在元狄的身边画了个圈,除了懂刑律的,还要一个知晓惠康各世家脉络的人才,这个就比较好找了,让郑桓推荐个世家庶子,嫡子压在头上没什么前途,但是本人又特别上进的那种,必然能胜任这种职位。
    左膀右臂搭建起来,元狄以后在惠康做事就轻松多了。
    顾清仪又想起军演的事情,真是可惜了,若是元狄选择火龙军,今年军演必然大出风头,一举扬名。
    瞿坚倒是好运气,一到惠康这么个金元宝就砸他怀里了。
    等到日近中午的时候,宋封禹才沉着脸回来。
    顾清仪听到声音忙走了出去,瞧着他神色不好,上前帮着他将外裳脱了,问道:“不顺利?”
    宋封禹的怒火压了又压,此时对着顾清仪总算是破了个口子,怒道:“这群混账,真以为朕不敢杀他们。”
    顾清仪瞧着宋封禹气的不轻,看来不是一般的不顺利,忙劝说道:“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咱们要有耐心,你忘了,当初还是你跟我说事缓则圆,怎么叮嘱我的时候像样,到你自己就压不住了。”
    宋封禹听着顾清仪这样说,顺着她的力道将厚重的外衣脱下,换了轻便的常服,这才接着说道:“你是不知道,这些混账居然还想让朕给裴济死后哀荣,上个封号。”
    顾清仪闻言心里咯噔一下,只有那些立下大功的人,过世之后君主会念及往日情分才会给予死后恩荣。
    但是像是裴家这样的,从根子上就把皇帝得罪死了,你还想死后恩荣,做什么美梦。
    世家这样做,不过就是跟皇帝掰腕子,互相试探深浅。
    这群人真是在皇帝底线踩雷的边缘为生命唱赞歌,真是有勇气。
    “先让他们得意两天,等您的证据摆出来,这些人就偃旗息鼓了。”顾清仪安慰道。
    话是这样说,宋封禹心里也清楚,但是这股火就是压不下去,忒气人。
    这种事情顾清仪帮不上忙,但是她有个歪主意,看着宋封禹笑着说道:“这样,明日早朝陛下就跟他们说科举举才的事情,看不吓死他们,这种大事比起裴家的事情来,他们自然会更关心这个。”
    两害相权取其轻嘛。
    只有一个选择的时候,大家会集中火力,但是有了选择的时候火力就分散了。
    对于世家来说,掌握着朝廷选才的通道,等于遏制住了皇帝的喉咙,这等大事自然是重中之重。
    顾清仪便将自己一上午写出来的科举的框架递给宋封禹,“我就是异想天开随便想着玩,你随便看看,反正哪里不合适,你自己看着改。”
    宋封禹拿过去仔细看。
    各朝科举科目都是不断变化的,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等科。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改为只设进士一科,元、明、清时期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清还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现在大晋人才太缺了,她主要借鉴的还是唐朝。
    但是她记得只有个大概,所以细节还是要宋封禹召集人才自己填充。毕竟这种大事要因地制宜,步子快的太快容易翻船,所以这次跟世家就裴家的事情较量是个好机会啊。
    顾清仪越想越觉得可行,两个选项选裴家还是科举,她敢肯定那些老狐狸肯定不愿意后院着火,必然会舍弃裴家选择集中火力攻击科举。
    这样的话裴家的事情宋封禹能借机收拾,等裴家的事情落幕之后,科举暂时不能上,他们完全可以先把缩小版的制科弄出来,这也是二选一嘛。
    底线就是不断试探的,只要你退了一步,就能有无数步。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