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迷局》正文第一章引子[2]

永徽迷局最新章节目录
   着,复翻身上了马,见李淳风人在树下收棋盘,他赶忙低声问樊宁道:“后日我家乔迁之喜,你会来吃酒吗?”
    少年的心事随着这一问昭然若揭,樊宁却没了往日的机敏,压根没看出他的心意,小嘴一撅回道:“我去做什么,满桌人尽是说着假话拍你弟弟的马屁,若是我忍不住呛他们可怎么办,你娘不得气病了。”
    薛讷清潭般沉静的眸底流露出几丝憾色,却也没勉强:“那……改日我请你去东麟阁吃酒罢。”
    樊宁摆手算作答应,送薛讷出了道观大门:“你便是不怕那些凶神恶煞的官爷,山间的狐妖女鬼总要畏惧几分的,快走吧。”
    薛讷心里想着他倒真不怕什么狐妖女鬼,怕的唯有樊宁,嘴上却什么都没说,只垂眼一笑,扬鞭打马,很快不见了踪影。
    樊宁回身跨过门槛,回到观中。古槐树下,李淳风套好了车驾,捋须望着东方若有似无的积雨云,对樊宁道:“今夜有雨,恐怕耽搁明日面圣,为师现下就出发往长安去了,明晚再回来。”
    李淳风说的不错,此地虽在京畿,但若赶上下雨山路难行,怕是三五个时辰不得入宫,樊宁点头答允,一甩红缨,一把揽住了李淳风的臂弯,语气里带了几分威胁的意味:“进城后,师父就找个客栈速速睡了罢,莫要再去平康坊吃酒,若是让我知道,你再去平康坊看歌舞,莫怪我……”
    樊宁说着,揽着李淳风的手加力两分,令这小老头吃痛不已:“哎,哎,你这丫头可莫混说……快快松手,莫耽误了时辰,为师这便得出发了!”
    樊宁这才接过他手里的包袱,麻利地放进车厢中,李淳风坐上车横抓稳马缰,又叮嘱了樊宁几句,驾车向山下赶去。
    夜半时分,果然如李淳风所料,下起了淋漓的雨,樊宁守着浑天仪,少不得想起白日里薛讷所说让她去赴宴之事。作为从小到大的挚友,按理说她是当去的,可越长大越知道他们的身份别如云泥,尤其这两年薛家愈发显赫,有她这样的江湖混子朋友,于他而言又有何裨益呢?不过是添人笑柄罢了。全天下怕是只有薛讷这样的实心眼,才会不去努力结交权贵,只守着她这样撒尿和泥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
    翌日清晨微光,下了一夜的雨终于停歇。是日休沐,几名生员候补结伴回长安探望亲友,偌大的道观里只剩下樊宁一人,她惦记着傍晚仍要去弘文馆别院取《推背图》的拓本,守在院里盯着日晷算时辰,闲来无事在槐树下练起剑来。
    这令守卫长等人见之心惊的长剑,正是李淳风为樊宁所选的一对名为“四象”的双手竹剑,平时各自插于竹鞘中负在背后,看起来就像是用来担行囊的竹棍。如是的好处,便是不至于在过关进城或遇到巡逻武侯时被以“私藏利器”抓捕,但一旦出鞘,这寻常的竹棍就会显露出一对百炼精钢打造微微泛蓝的双刃剑锋,硬度奇高,能一拆为二,左右两手各执一柄,双剑共计四刃,一刃对应一象,正合“两仪生四象”之意。
    此时此刻她双手执剑,挥舞如飞,剑锋寒光所到之处,霜叶皆被一斩为二,随着剑刃带动气流飞舞,时上时下,越聚越多,如彩练般萦绕在樊宁身侧,又随着双剑向天一指,訇然四散,飘然坠落,掩没在满地落红之中。
    霜花与红叶映在寒光四溢的竹剑上,惹得樊宁一时有些眼晕,她霍地收剑,转身欲回观里,绛红色的束发带随风飞舞。不远处,忽传来一阵拊掌声,樊宁回首抬眼,只见落日秋色里,薛讷坐在房顶上,笑意十分温暖。
    樊宁也笑了起来,走上前两步,眯眼叉腰抬眼望着屋顶上的清秀少年:“你怎的又来我们这里鬼混?”
    “李,李师父呢?”薛讷最近武功进益了不少,想在樊宁露一手,纵身一跃,跳下了一丈半高的屋顶,震得两脚发麻,踉跄两步才站住,嘴也瓢了一下。
    好在樊宁没留意,只顾记挂着李淳风:“昨晚不是你说,圣人与天后召见师父吗?他昨晚就出发去长安了啊。”
    “这便奇了”,薛讷挠挠头,神色迷蒙,慢慢说道,“原是李师父没有按时入宫,太子殿下才命我来问问。”
    李淳风竟然没有奉诏入宫去?樊宁眉心微蹙,暗想自家师父虽然懒散惯了,但总不至于连命也不要,连圣人的征召也敢耽搁,总不成是去平康坊喝酒喝死在桌案上了罢?
    薛讷看出樊宁心思,宽慰道:“李师父一向潇洒,虽然贪酒,但也怕死,或许是在何处看到了新鲜事,就敢连进宫面圣也忘了……”
    薛讷这么说并非毫无依据,幼时他在观里清修,为父亲赎业,某次李淳风出门去十七八日方回,饿得薛樊两人差点扒树皮,若非薛母柳夫人前来探望,只怕早已没命。
    提起从前的事,樊宁松了口气,忍不住低声嗔道:“从前贪新鲜也罢,今日这是连命也不要了!天皇天后若是恼了师父渎职,这小老儿岂不要去刑部吃牢饭……”
    “这点你放心,除了李师父外,太子殿下还请了法门寺的高僧,已为圣人答疑解惑。只是此事事关朝廷命官的行踪,虽说李师父一向不怎么可靠,但无来由地行踪不明,总是让太子殿下挂心……”
    “怎的连法门寺的和尚都叫来了?宫里出了什么事吗?”樊宁好奇地问道。
    薛讷双手一摊,耸耸肩,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太子待你如把兄弟一般,你竟连点事也打听不出来?”樊宁抬手给了薛讷两下头槌,心烦地摆摆手,“你快回去吧,我还要去蓝田的弘文馆别院,帮师父再去取《推背图》抄本。待师父回来,我即刻遣书童去你家送信,他日再向太子殿下请罪。”
    樊宁说着,抬脚往马棚处走,薛讷脸上露出几分局促,似是想关心樊宁,又不知如何说出口:“这里往蓝田还要一个时辰的马程……”
    “若是过了宵禁时分,我就说是你府上的人,你来交赎金领我罢”,樊宁明白薛讷的所指,笑得淘气乖张,利落地从马棚里牵出坐骑,翻身而上,飞一般打马向弘文馆别院方向驶去。
    听樊宁说是自己府上之人,薛讷怔忡片刻,偏头一笑,少年人的欣喜里带着几分赧然,清澈明亮的双眼却毫不避忌地锁定着樊宁渐行渐远的身影。自从八岁起,他在父亲薛仁贵的安排下来李淳风处修道赎业,认识樊宁已有十载,她一直是这样的胆大无畏,好似天塌下来都只是稀松平常的事一般,这与一向克己谨慎的薛讷正相反,足以令出身高门宅地的他无限向往。
    薛讷嘴角的笑意渐渐漫散开,干净澄澈,仿佛初生不染一丝尘埃,待樊宁红衣的身影渐渐融入了一片枫林中,看不真切了,他方敛回目光,扬鞭驰马,向反方向的长安城驶去。
    樊宁驰骋在终南山深涧中,满山的红叶呼啸飞过,她无心观景,脑海中忆起前两日一清早,李淳风宿醉初醒,不知怎的忽然想起《推背图》有一处要紧疏漏需重新修订,闹着让她去向太子汇报。太子李弘请示了圣人与武后之后,答应将弘文馆别院里的那一套《推背图》拓出一份交与李淳风,以供参考,昨日取拓本不成推迟至今日,谁知李淳风又不知哪里去了,樊宁把牙咬得咯吱作响,心想一会子拿到拓本,她就即刻进城去找师父,若是他又去平康坊吃酒看歌舞,今日她便一定要拧掉这臭老头的耳朵。
    一骑绝尘间,樊宁再度来到弘文馆别院大门处,见一辆载着若干木箱的马车方驶出院门,樊宁颇为好奇,问守卫道:“这箱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是法门寺的马车,运经书来的。”
    樊宁瘪了瘪嘴道:“什么经这么长?竟要这么多箱子来装?那些大和尚背得下来吗?”
    守卫尴尬地笑了笑,不知道该如何接话。正当这时,昨日那守卫长走了过来。樊宁顿起捉弄的心思,忽然将手中的竹剑横过,吓唬道:“时辰到了,是交出拓本,还是随我去东宫受罚?”
    守卫长愣了一瞬,立刻抱头懦懦道:“抄本都备好了,就在藏宝阁二楼……”
    樊宁这才收了竹剑,轻笑道一声“多谢”,欲往楼上去,谁知那守卫长忽而拉住樊宁的衣袖,几分央求低语道:“女侠呀,你莫要再提我侧室之事,若是这话再通过馆内人传到我夫人耳朵里,她定会要了我的小命了……”
    说完,那守卫长弹出三四丈去,似是对樊宁避之唯恐不及,樊宁“嘁”了一声,大步朝藏书阁走去。
    藏书阁乃是一个三层阁楼,全由松木打造,宽阔的歇山顶加上方形木柱,外观雍容典雅,尽显书香本色,东西两侧坐落着双阁,与主阁之间以空中回廊相连接,若不经过主阁则无法到达两侧的阁楼,此地存放的皆是稀世珍宝或孤本古籍,《推背图》也属其中之一。虽然李淳风尚在人世,可像这般预测后两千年国祚之巨著,若是落入欲颠覆大唐的歹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故而现存唯有这一部。李淳风曾告诉过樊宁,当年写作《推背图》时,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亲自带兵监察,定稿后的余稿皆放入火中付之一炬,可见此书记载之内容非同小可。
    樊宁正回想着,那守卫长已走进藏宝阁二楼,她跨步跟上去,不知何处忽传来一缕胡饼的香气。这是樊宁最喜欢的小吃食,她舔舔薄唇,脸上浮现出几分少女的红晕,又不觉犹疑,守卫的例餐里没有胡饼这一样,此处怎会有胡饼的味道?
    樊宁还没回过神,忽听得“唰”的一声,二楼厢房内竟燃起了熊熊的火光,她大喊一声“糟了”,一个鱼跃接前滚翻,冲进了大火熊熊的藏宝阁二楼。
    火势趁着西风已经迅速蔓延至整个阁楼,一时间火光冲天,直烧的半个天幕都是酡红色。方才还在说说笑笑的侍卫们见此情形登时傻在了原地,直到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走水了快救火”才回过神来,争先恐后地跑向水井,可火势转眼已成百尺之高,阁中守卫忙招呼门口的守兵道:“快!快去通报附近的武侯!让他们提水来救火!”
    二楼的藏宝阁中化作了一片火海,熊熊烈火包围之中,两人拔剑伫立,试探彼此。其中一人是樊宁,另一人不是别人,竟是守卫长,而他身后原本应当铺开着《推背图》的木台上,已空无一物。
    这弘文馆别院里收藏着不少名作孤本,不少是从高祖太宗时流传下来的,此人不偷别的,为何偏生偷这《推背图》?樊宁不解,却未被思考夺去全部注意力,嘴上说道:“你这厮,猫尿水喝多泡脑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