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在少年》正文第三十六章天使一帅玩退赛(下)[2]

玲珑在少年最新章节目录
   r>即便孩子不爱吃鱼头鱼尾,也并不知道:你是用善意的谎言欺骗了他,同时勉强了自己。那么,这样无谓的牺牲,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呢?
    除了成为一位母亲念念不忘到终老,自己吃苦忍受一辈子的纠结外,又能起到什么作用?怎能达到教育、感化、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无私与感恩之人的目的?
    不是这位母亲有什么错,而是她的教育方法,真的不够聪明。
    根源是,这位母亲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剥夺了双方吃鱼的享受,问题是出在你自己身上。因为这种关爱呵护,一开始就带着主动意识和掌控权,即便你自认为付出了太多,牺牲很大,结果未必就能教育出一个孝顺你、了解你、尊重你的孩子,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你的误区。
    最可能,也最普遍的结果是:那儿子会把这种含辛茹苦的爱,“自我牺牲”的精神遗产,传递到下一代身上去,延续着一份生命不能承受的,沉重又委屈的纠结。
    这故事的问题在于,人们为什么非要把一份简单、纯粹、美好的爱,扮成一部苦情剧呢?
    类似事先套路好的苦肉计,目的就是为考验儿子的良心、善心,最终换取他对你的孝心?还是为了让世上依然活着亲人们,一辈子心怀感激、内疚和负罪感,时不时觉得愧对于你呢?
    真相,是不是很残忍?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所谓自残式的“牺牲精神”了,无论是对亲人,还是朋友。用自己一厢情愿的自我牺牲,来换取别人被动的:愧疚、忏悔、自责、负罪感,这不是真爱。
    牺牲,只是你的单方面选择,而对方的真实想法如何,你并不在乎!
    你只在乎,你的心里是否舒服,或者是否能自我救赎。
    这故事不是某一方的错,只是一个传统文化教育下的,苦涩又凄美的误会。
    那你们会问,怎么破?
    很简单,让我们设想一下,换一种模式开启这个悲伤的故事,结局也许要明亮很多。
    如果这对母子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将各自的心愿和喜好都坦诚地表述清楚,当面说出来。那将不再有,用母爱的隐忍和牺牲,委屈与幽怨,临终前却换成的,儿子后半生的心理阴影;也不再有亲人内疚的泪水,和后悔的表情。
    只有真情实意的:分享甘苦、同舟共济、快乐相爱,将这一份美好,持续传递到下一代。
    这才是我们共同需要的真爱!
    不站在高处去施舍恩泽,大家一起平等地坦诚相待,这样的骨肉亲情,不是更美好吗?
    (敬请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