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三国》第四卷:惊雷第一百一十六章:修桥铺路

苍龙三国最新章节目录
   七月二十日,大雨。
    连绵大雨下了整整两天,一扫多日来炎热的天气,战场遗留的血腥被清洗流入了汾水河顺流南下。
    汾水河水位暴涨,幸好未造成大的灾害。
    七月二十二日,晴。
    风翼决定亲自主持霍州--洪桐道路的扩宽修建工作。他有系统小地图,可以从天空中俯瞰,从而尽可能的沿直线前行,缩短道路的距离。
    霍州境内四周环山,中间低洼,山高塬阔,丘陵起伏,山谷梁峁、台塬阶地、沟堰河滩俱全。这样的地形决定了霍州境内道路的狭窄、曲折、高低起伏不断。想要拓宽道路的难度不小。
    在霍州南的平地上,聚集了两千匈奴俘虏,五百背巍营精锐,还有一些石匠、木匠。
    “开山凿石,挖土挑担的工具全部发下去!”随着风翼一声令下,一些铁锹、扁担、箩筐等工具发了下去,为了防止这些俘虏拿到铁器后造反,背巍营士兵全副武装虎视眈眈。
    “开工!”
    两千俘虏分列在道路两侧,每侧一千人。按照2米远一个人的距离站好位置,排列出去那就是2000米远,背巍营士兵骑着马来回巡视,防止有人偷懒或逃跑。
    “啪,你个懒货,快点干,别想偷懒!”一个士兵看到有匈奴俘虏偷懒,上去就是一鞭子。
    “说你呢!磨磨蹭蹭,干不完活,就别想吃饭!”
    “瞪什么?敢瞪我?你是有什么不满吗?啪,啪,啪,服不服,服不服?”
    汉人士兵有许多战友死于匈奴人之手,现在可不会有什么怜悯,巴不得这些俘虏闹事,好一刀砍了他们。
    按照风翼的计划,准备扩宽的道路宽10米,可以并行四辆马车。从周围取土和碎石垫高,比地面高出半米左右,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道路积水。
    如果用数学来计算的话,因为道路是两侧来挖土,所以一个俘虏需要负责2米宽,5米长,0.5米高的工程量,也就是5立方米。
    如果是在现代,一个青年男子工作一天八个小时,可以挖土9立方左右。但考虑到霍州路面土、石坚硬难取,俘虏们忍饥挨饿体力不足,但工作时间可以从造成八点一直干到下午七点,除去中午吃饭的一个小时,差不多有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预计完成5立方米的工程量,应该还是合理的。
    事实证明,风翼估算的不错,太阳落山时,所有俘虏基本都完成了自己负责的工程量。一天下来道路扩宽的长度有2000米,也就是2公里的距离。
    “收缴俘虏的工具,带他们回城吃饭。明日开始压平这段路面!”
    俘虏们累了一天,精疲力尽,他们从草原上出发时,怀抱着进入中原疯抢一把,回家过上富裕生活的念头,谁知道竟然战败落得如此下场。
    “早知如此,还不如战死呢?”一个瘦弱的匈奴俘虏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边走边道。
    “嘘,小声点,别让汉人听见。”年纪较大的匈奴俘虏瞥了他一眼,提醒道。
    “阿巴斯大哥,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大单于会来救我们吗?”
    “会,一定会!大单于是草原上的雄鹰,他一定会击败汉人救我们出去。”
    “小黄鼠,你别听阿巴斯胡说,大单于败的那么惨,怎么可能来救我们!”一个络腮胡子俘虏插话道。
    “那该怎么办?”
    “我们只能自救,我们要团结起来,不给汉人干活,不喝他们的水,不吃他们的饭,最算是渴死,饿死,也不屈服!”络腮胡子鼓舞众人道。
    “铛铛铛,开饭啦,拿好你们的狗盆来打饭!”俘虏营地里几个汉人伙头兵搬出一盆盆黄米饭,敲着铁盆喊道。
    匈奴俘虏们习惯性的端起自己的小盆,排好整齐的队伍,靠了过去。一些汉人士兵全副武装的在周围巡视,匈奴俘虏都被他们打怕了,不敢不排队。
    一炷香之后,小黄鼠端着小盆边吃边看向身边那个络腮胡子,道:“扎克巴大叔,你不是说不吃的吗?”
    “哼哧,哼哧!”络腮胡子一边大口大口的吃着饭,一边吧唧嘴道:“我以为汉人还是给我们吃那些馊饭臭菜呢,有这么好吃的黄米饭,不是才是傻子,真香!”
    “真香!”
    很多饿了好久的匈奴俘虏第一次吃到好东西,发现干活就有好东西吃,似乎这干活也不是什么坏事。
    七月二十三日,清晨。
    当时俘获的匈奴战马6000匹,风翼卖了2000匹;调拨500匹进入苍狼营、500匹进入背巍营、200匹进入天府营、200匹进入青龙营、200匹进入白虎营。调拨1000匹分配到河东郡下20县,每县50匹,支援当地农耕。500匹调拨给阿三的后勤部门当运输工具。500匹调拨给镇守南方风陵渡防线的甘宁朱雀营。
    如今风翼手中保留的只剩400匹。这是为镇守运城的徐晃河朔营、镇守河津城的李默天雄营准备的,等风翼回返运城时,再交给他们使用。
    如今这400匹战马正好派上用场,战马套上马车,负责从山中石灰厂运来大量的白色生石灰。
    石灰运来之后,被匈奴俘虏用箩筐倾倒在垫高的路面上,然后与厚厚的垫高土层混合,形成混合土。
    修路时铺上一层生石灰,是因为石灰吸水,这样能保持路基成型后干燥坚硬,避免路面沉降。而且铺了生石灰的道路,杂草很难生长,避免时间一长道路上长满野草的尴尬情况。
    铺上石灰,和路面上的粘土混合之后,便开始路面压平工作。
    战马拉上巨大的石头碾子,开始在长达2000米的垫高土路上来回碾压。来来回回十余遍,在太阳快落山时,一段长达两千米,宽有10米,距离地面高有30厘米的土路算是初步完成了。
    忙碌一天之后,两千俘虏和五百士兵踩着这段平整的道路一路回到城内。
    此后数日,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用一天时间在道路两侧挖土垫路。第二天再混合石灰,碾压平整。
    每两天就可以修两千米的道路,按照这个速度,霍州--洪桐之间35公里的距离,35天就可以修通。
    当然,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如自己计划的这么顺利,比如,在第十天的时候就遇到了汾水河改道,宽达三十余丈的河水拦路的情况。
    汾水河上原本的是一座木桥,只有一丈宽,承担着汾水河南北两侧人来人往的重担。可这样的小桥,完全不符合风翼的规划,特别是霍州和洪桐道路修好之后,宽达十米的道路将来一定会车流量巨大,如此木桥,根本无法持久。
    “修路队先过河,在河南岸建立俘虏营,以后我们暂时不会回城了!”风翼命周泰领兵过河修建俘虏营地,然后继续修路。而他则招来一些石匠,准备修建一条横跨南北长达三十丈的石桥。
    说起石桥,风翼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古代有名的四大名桥:明朝500米长的康济桥、隋朝50米长的赵州桥、元朝213米的卢沟桥、北宋834米的洛阳桥。
    风翼打开系统图书馆,从里面寻找这四大名桥的资料,仔细对比了一番。挑选下载了洛阳桥建设的“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准备在汾水河中筑起十根石柱,用作桥墩。
    新建立的水泥厂第一批水泥出炉了,正好可以用上。
    为了建立汾水大桥,人手有些不足,这个工作就不能让俘虏来干,因为技术性比较强,而且事关桥梁安危,风翼可不放心让俘虏们参与,于是下令从河东郡各县征调石匠、木匠和民夫来工作,凡参与此项工作的,可以抵顶本年的徭役。
    不久,大量人员到来之后,汾水大桥开始建设。木匠们先用山中砍伐的木头制造临时木船,没有经过两年以上晾晒的木头也只能制造短时使用的木船而已。
    石匠们开始在汾水两岸建设石质的岸基和桥墩。因为人力充足,大量的石块从山中搬运而来。新型材料水泥的应用,在建设石粱桥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过五天时间,两岸各长5丈的石质岸基和桥墩建设完毕。
    这时候,十艘木船也建好了。开到汾水河中间,投石锚固定。然后工匠们在上面向河底打木桩,再采用“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浇灌碎石和水泥,浇灌成桥墩。
    待桥墩彻底凝固之后,在上面铺设原木和三合土,最后用水泥混合碎石子铺设一层。
    不过一个月时间,一条横跨汾水河南北,宽达三丈,长达三十丈的桥梁建设完成。
    南北通途,大量的马车可以通过大桥运输生石灰进入南岸,南岸修路的速度也加快了许多。
    八月二十日,霍州城内的英雄纪念碑修建完成。一千匈奴俘虏也空闲下来,被风翼一纸调令抽调到修路队来,修路速度顿时加快了一半。
    八月二十五日,霍州--洪桐线,长达35公里的大路正式扩宽完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