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三国》第四卷:惊雷第一百二十章:消息传播

苍龙三国最新章节目录
   文以载道,笔墨抒情。
    汉朝的历代对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学校分为公学与私学。
    公学是国家出资建设的学校,每个县城都有县学,有志学习的人可以申请入学进行启蒙。而在中央有太学,专门研究《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私学主要分为世家大族的家族学堂和名人隐士传道受业的私人书院。
    一般传承久远的家族都有自己的族学,从而让本家弟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比较有名的就是颍川荀氏八龙、河内司马八达、南阳诸葛三杰等等。
    名人隐士的私人书院,比较有名的就像司马徽创建的水镜书院,培养出徐庶、庞统等顶级谋士,诸葛亮也曾在此求学。颍川书院里培养出的郭嘉、戏志才等王佐之才。
    河东郡这里文风一向鼎盛,“素有河东出相,河西出将”的美誉。河东地区历代人才辈出,战国荀子、秦相张仪、名将李牧、蜀守李冰,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名相霍光都是河东人士。河东世族王氏、裴氏、卫氏也都是人才辈出。
    河东因为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黄巾起义,董卓乱政,十八路诸侯征讨都未曾波及这里,因此二十县的县学保留的都比较完整。只是可惜洛阳大火让太学院毁于一旦,长安众大臣都战战兢兢的活在李傕郭汜的屠刀下,更是无人关心太学,所以河东郡的子弟,基本上从县学出来,求学之路就断了。
    为什么那么多学子想要去太学求学,其实跟汉朝当官的制度有关。汉朝官员实行举孝廉制度。首先你得是学业有成的学子,第二你得很有名气,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你得做出一些非常孝顺,让人称赞的事。
    对于世家子弟来说,举孝廉是轻而易举的,家族传承让他们学识不凡,名门子弟的互相吹捧让他们不缺名声,只要不太忤逆父母,随便就可以编造一个孝顺父母的故事让人去传播。所以他们总能轻而易举的被举孝廉,然后进入官场。
    而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求学花费是一笔大开销。所谓的寒门并不是穷人佃户,而是相对于世家大族小一些的地主。家里没有百十亩地,怎么供得起孩子上学?比如刘备,明明家里还有些田产,可就是上不起学,如果不是因为叔父的资助,也许就一辈子文盲下去了。比如关羽,一介贫民家的子弟,斗大的字不识,也就是桃园结义之后,在刘备和张飞的帮助下才学文识字,所以关羽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经常夜读春秋等书籍。
    寒门子弟看到父母花这么大代价,一般都心存感恩,所以孝顺父母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心思巧妙的。
    比如有个人在父母在世时就经常偷偷喂养乌鸦。然后等父母死后,他在家守孝时,每次一哭,就有一大群乌鸦飞到他家房上,百姓都以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乌鸦,县令知晓之后,便将其举了孝廉。真实情况其实是他每次一边装哭,一边撒谷物喂乌鸦,从而为自己造势。
    关于乌鸦,我们现代人可能觉得晦气,不吉利。但是在汉朝,乌鸦却是孝顺的代名词。所谓孝顺父母,反哺之恩,就是从乌鸦身上引申出来的。
    寒门子弟如果不会耍这种小手段,那就得好好去积累名声。而上太学就是一个好方法。太学院汇集了全国三十六郡五百多县的才子,如果能够在太学院出人头地,或者被太学院博士、祭酒等当朝大儒看中收为弟子,那名声还不刚刚滴!被举孝廉还不轻而易举!
    举个反面例子,就是刘备。刘备寒门出身,靠着叔父的资助才得以求学,结果到了太学非要学大家世族子弟们。结果得了一个“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评价。
    爱好吃喝玩乐、锦衣华服、声色犬马,完全一副公子哥形象,就算他还费尽心机拜到大儒卢植门下。可学子们一样看不起他,连卢植也觉得他不务正业。名声坏了,老师怎么可能举荐他当孝廉?
    所以刘备在没有足够财力支撑自己装b后,只能回到老家种田,一种就是种到28岁。古人28岁还一事无成,那还真是蛮惨了。刘备吃了名声不好的苦头,所以后来痛定思痛,非常注意自己的仁义名声,也算是知错能改吧。
    正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飞白书院的成立,将为二十县学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所以,飞白书院的建立,意义非凡。
    风翼和蔡琰约好明日一起去勘察学院建址后,便起身告辞了。
    蔡琰在大门口目送风翼离去,呆立在门口想着心事。
    侍女娟儿用手在小姐眼前晃了三晃道:“小姐,回魂啦!”
    “你个臭丫头!”蔡琰嗔怒一声,红着脸向内院走去。
    “小姐,风公子是不是喜欢你呀?”
    “怎么可能!”蔡琰低头轻摇道。
    “那么不一定,你没听他说吗?女子有才更美丽,这分明是夸赞小姐的美貌啊。”
    “是这样么?”蔡琰一喜。
    “这个风公子野心挺大,经常拿帝王来做比喻,但谁能说的准,也许他就成功了呢?”
    “是啊,也不知道风公子这样是对是错,但无论对错我都会站在他一边。乱世需要英雄,风公子就是这样的英雄!”蔡琰坚定道。
    “而且他还把拿商王和妇好王后这对夫妻做比喻,更是拿光武皇帝和阴丽华皇后来说明,这不就是暗示您将来就是妇好和阴皇后这样的人吗?”
    “呵呵,这个可能吗?”蔡琰一笑,但是继而神色暗淡下来,“我毕竟曾是嫁过人的,跟风公子,怎么可能呢?”
    “小姐,你嫁到河东卫家的时候才十六岁,卫公子都已经卧病在床半年了!他短命该死,关小姐什么事?那卫家咄咄逼人,若不是老爷强硬索回,难道小姐就要在他们卫家守寡一辈子吗?”
    “别说了,娟儿!非议死者不详。虽然我和卫公子没有夫妻之实,但毕竟也是明媒正娶的,不要轻易诋毁人家。”蔡琰蹙眉道。
    “小姐!”娟儿拉长声音,不满道:“我跟您一起到的卫家,我还不知道吗?你一进门就侍候卧病在床的卫公子,如此辛苦,卫家长辈反而认为理所应当!卫公子去世,您不但没有继承财产,反而连老爷给的嫁妆都填补进去了。骂他们怎么了?若我是男儿身,打他们一个满面桃花开才爽快哩!”
    一边说着,娟儿一边挥舞着小拳头摆出一副侠女的姿势。
    “哧”蔡琰也被娟儿的动作逗笑了,用手指点了点娟儿的脑瓜道:“你呀!”
    “小姐,咱们以前在太原郡还能避开卫家,如今回到河东,没有了老爷庇护,万一卫家再上门找麻烦怎么办?所以让我说呀,小姐就应该把风公子拿下,看河东郡谁还敢找小姐的麻烦!哼哼”
    蔡琰闻言微微一笑,又摇了摇头道:“顺其自然吧”。
    而此时,风翼则正在府衙和徐庶一起共赏这篇《得胜赋》。
    “军师以为这篇赋如何?”风翼道。
    “好,文笔新奇,故事巧妙,催人奋进,非常好!”徐庶大笑道,谁都知道蔡琰姑娘是主公是太原郡接回来的人,说不定将来还是自己的主母,怎敢说不好。
    “额,我的意思是故事内容。比如说,我的形象是不是很完美?”风翼这样自夸,多少一些羞涩。
    “这个嘛,当然,谁能比的过主公呢!”徐庶不介意拍一下马屁。
    “那军师以为这篇赋推广出去,有多少人可以看得懂?”
    “蔡琰姑娘文笔出众,只要上过县学的学子应该都能看懂吧!”
    “那普通百姓呢?”
    “这就有些难度了。他们一不识字,二不懂起、承、转、合,难以看出此文妙处!”
    “嗯,所以啊。我们要加工!把这篇赋的内容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街头故事,让那些普通百姓,甚至八十岁老太都能听懂的故事!”
    “主公的意思是?”
    “舆论如同战略要地,我们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而且,你不觉得,在河东郡树立我个人的良好形象,好处多多么?而这也会是将来你们军统的一大任务。”
    “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蔡姑娘的故事就有些欠缺了,还需要增添加些内容。”
    “什么内容?”
    “霍州之战后立军功,拿赏钱,分田地!普通百姓关注的除了英雄事迹外,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升官、发财、娶老婆!跟随主公这样的英雄可以打胜仗,胜仗之后可以立军功,拿赏钱,还能分田地,娶媳妇。故事的影响力,一下子就提升上来了!”
    “妙!妙!秒!”风翼拍掌赞同。
    两人继续探讨,不断的想出一些附和底层民众心理的故事段子,并最终完善成为了文艺版本的《得胜赋》和通俗版本的《风太守大义斩匈奴》两个版本,并由徐庶在军统内下设宣传司负责传播到河东郡各个角落。
    此后数日,风翼白天和蔡琰一起在城内寻找适合建造书院的地址,晚上听取徐庶关于军功普查,人口登记划分、故事传播的进展,不知不觉过了十日。
    十日的时间,让很多消息传播出去了千里之遥。而文艺版本的《得胜赋》和通俗版本的《风太守大义斩匈奴》也在河东郡内流传开来。在业余生活缺乏的汉朝,风翼的故事经人口口相传,一些热血士子和普通百姓对河东太守风翼也都好奇并崇拜起来。
    另一方面,当蔡邕之女蔡琰在运城建立飞白书院,并将四千册藏书无私供人抄录时,整个河东郡都轰动了。八月底,九月初,正是秋收季节,可对于不参与劳作的学子来说,秋收跟他们没有一点关系,纷纷启程向运城赶来。
    连周围的军阀们都听说了这件事。
    长安古城,十二岁的汉献帝在书房听尉杨彪讲起天下的趣事,说起河东郡的变故。献帝喜道:“太尉,此人可为我所用否?”
    “哼,宵小庶子窃据河东,不足为谋!”杨彪出身弘农杨氏,对风翼这种贫民出身的军人非常厌恶。
    “可是,听太尉刚才所讲,这个风翼好厉害啊,竟然以千人打败数万匈奴人。若是我身边有这样的猛将,李傕郭汜二贼也不敢如此欺负我吧!”献帝虽然早慧,但毕竟还只是个孩子,对风翼的事迹非常喜欢。
    “陛下慎言!”杨彪四处看了看,发现没有人在周围,这才轻声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