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672

天兵在1917最新章节目录
   列宁这一次真的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自从《列宁全集》出版导师大人看到初版之后,他的身体就立刻垮掉了,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已经熄灭了,他毕生的愿望已经基本实现,现在他确实需要长久的休息一下了。
    导师大人在大会刚刚闭幕听到李晓峰当选为苏联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的消息之后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闻听到这个噩耗之后,李晓峰也是很不舒服,之前就提到过多次他对导师大人有一种别样的感情,导师大人不光是他的领导前辈更是父亲和老师,现在导师大人走了,李晓峰有种失去亲人的感觉。
    很快,李晓峰亲自挂帅成立了列宁同志治丧委员会,他亲自任挑头,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任副组长,只要是苏联还健在的老一辈革命家几乎系数登场。对于苏联来说导师大人的身后事绝对是头等大事。
    按照列宁生前的遗愿,他的遗体将被火花然后安葬在红墙之下。虽然也有一些老革命要求保存列宁的遗体,但是都被李晓峰委婉的劝阻了,列宁的精神将永世长存但列宁的遗体却不需要这么对待,太不人道!
    列宁的逝世不光震动了全苏联以及整个**阵营,连带着还震动了全世界,不管是美国也好英国也罢,只要是有头有脸的国家全部派出了特使前往莫斯科吊唁。也许这其中很多人都不喜欢列宁,但是不管是谁都不能否定他对于俄国以及世界的影响,他所倡导的革命实实在在的改变了这个世界。
    最后凭吊列宁的人群高达上百万,苏联各地的人民涌向了首都,所有的人都想最后送一程这位老人。列宁的棺木由李晓峰等新一届政治局常委抬出了克里姆林宫,那一瞬间红场周边响遍了哭声,经久不绝。
    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苏联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列宁几乎就是苏联和这个时代的象征,他的突然离去让人们心里空落落的,人们还不习惯没有列宁的存在,总觉得不是那么安心。
    李晓峰刚刚上台所面临的就是这么一副局面,对他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幸亏列宁坚持到了大会结束,如果在大会之前列宁就走了,那所造成的影响和震动将更加的显著。
    1950年5月,李晓峰在等待了33年之后,终于登上了苏联最高权力核心的宝座。一个拥有近两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压在了他的肩上,在未来十几年内,他将肩负起带领苏联前进的重担,实话实说这幅担子很沉重。
    因为李晓峰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经济改革要继续,体制改革也要开展,还要面临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更关键的是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还在卧榻之侧舞刀弄枪,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他去解决。
    那么李晓峰将从哪一点入手呢?可能有同志要说先动经济,必须放弃计划经济的老一套,不然苏联必然是死路一条。这话可能没错,但是却并不是最佳选择。
    经济问题当然是头等大事,这关系到国计民生,但是解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决不能只靠一朝一夕,李晓峰想要进行的是渐变式的改革而不是骤变的改革,前者更加温和和稳妥,更适合苏联当前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苏联已经习惯了计划经济的模式,这个模式不说根深蒂固,但肯定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大家都习惯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下不说生活得多么好,但基本上是衣食无忧,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可能这三项跟资本主义中产阶级没办法比,但比沙俄时代还是强百倍,对于这样的生活下层老百姓是满意的,而你贸然跟他们说要改变,绝对会引起动荡,而苏联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动荡。
    在李晓峰看来最好的改革就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不需要大鸣大放不需要大吹法螺,最好是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改变。当然,这种最理想的状态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一个国家到了需要作出改变的时候,往往都是非常危险的时候了,这种时候需要大魄力大刀阔斧的手段进行转变,手段不激烈是不行的。
    不过李晓峰认为苏联还没有到那一步,此时的苏联还在享受之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带来的生产力大跃进的红利,这份红利按照历史规律大概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就会被啃得一干二净。而现在还处于红利高峰期,到了五十年代末,越过这个高峰之后,就要开始走下坡路了。
    中国古书说治平比治乱更加难,而李晓峰所要面临的就是治平的局面,大多数人还看不到危险,自然没有改变的动力,这个时候强按牛头只会有反效果。所以过于激烈的改革措施是不合适的,得一步步来。
    所以在这一个五年之内,经济结构李晓峰不会做大刀阔斧的修改,而是会甩出一些诱饵式的改革措施,比如允许小规模的私有经济出现,比如小商品经济什么的。先给之前很僵化的小商品流动领域注入一点新鲜血液,因为在这个方面苏联当前的模式真心是很糟糕。
    对于苏联的家庭主妇来说最烦恼的事情就是购买生活物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几样在苏联统统按人头按定量供应,有钱没有供应票那也是买不到东西的。但是苏联这个按量供应从来都是紧缺的,也就是说买什么都得排队,去晚了那就明天赶早来排队吧!什么?你说家里等米下锅,对不起不能通融,这个国家计划规定的,谁让你不早点来排队呢?
    苏联的政治笑话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老百姓对于这种蛋疼的供应制度实在是吐糟不已,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呢?原因非常简单,遭罪的仅仅是老百姓而已,对于官僚特权阶级来说,随随便便就可以开后门,买东西从来都不算为难。
    所以说改革这个玩意儿总有人有一个误区,总以为要改变的是老百姓,这尼玛不是扯淡,小老百姓根本不能决定国家大计方针政策,能做出决定的从来都是上头的精英们。而恰恰需要作出改变的是那些精英,因为老百姓从来都只能被动服从从来都处于弱势地位,处于强势地位的精英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整个国家的利益分配方式是抓在那些精英的手里,而不是老百姓手里。
    在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下,老百姓能够决定什么改革?这么说吧,改革就是对既定的利益蛋糕做重新分配,而在这块蛋糕里面,老百姓能占多少?往往是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总是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一小部分吃得满嘴流油,绝大部分在挣扎的时候。也就是说要改革的对象绝对不是老百姓,而是那一小部分朱门酒肉臭的家伙,必须将蛋糕从他们嘴里抢下来,多分一点给普通人。这才是正确的改革方式。
    如果改革的目标对准了本来就过得比较艰难的老百姓,那这就不叫改革那叫做抢劫和刮地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后世印度的换票措施。那真心就是一次赤果果的刮地皮行动。旧钞换新钞突然不说,只给极短的兑换时间也不说,仅仅是公民凭身份证明去银行兑换就值得大力吐糟了。
    为什么呢?可能在很多同志看来这没有问题嘛,墓地搞换钞打的就是打击贪腐和逃税的名头,就是想将那些来历不明的黑钱逼出来。用身份凭证合法兑换没有什么不对嘛!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况就叫程序正确实质错误,墓地的搞法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太特殊了,十几亿人中间可以说大部分都是文盲,这真不是开玩笑的,虽然印度自己官方给出的数据是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文盲率(仅仅是这个数据就很吓人了),但是这个数据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什么叫文盲这个标准不好界定,说不客气点印度的那个脱盲标准真的是相当的低,会26个字母会写自己的名字在印度就可以不算文盲了。这个标准低得让人发指,如果按照正常的标准算,印度至少有七八亿文盲,也就是说印度的文盲率很有可能在60%以上!
    可能有同志又要问了,文盲跟你之前说的有什么关系?别着急,慢慢来,因为文盲是很痛苦的,很简单的一件事,文盲去办各类证件就相当的蛋疼,各种表格你不会填,你就很可能申请不来有效的证件,没有有效的证件就无法去银行开户,而无法去银行开户就意味着你没办法合法的将旧钞兑换成新钞。
    说到这里,大家都应该秒懂了吧。对于大量底层的印度人来说,因为没有身份证件自然不可能有银行户头,所以在这一轮迫切的兑换旧钞中根本就不能换钱。等于说,他们之前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血汗钱就被“蒸发”掉了。这不就等于是刮了一层地皮么?
    可能有同志会说,墓地这实在打击**、逃税和洗钱,应该还是有效果吧?恐怕这个效果也是很难说的,什么**、逃税和洗钱其实基本上跟印度的基层老百姓没啥关系,他们没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的恰恰是印度的精英们,只有他们才可能**才可能逃税和洗钱。而墓地的换钞**打击他们恐怕也很难。
    因为这一批人基本上控制了印度的国计民生,他们很容易将自己手里的旧钞转嫁给那些可怜的基层老百姓,很简单的一点,老百姓买东西的时候,他们可以选择只接受新钞但是找零的时候却只给旧钞,要么接受要么你什么都买不到。如此一来老百姓就得不断地重复去银行排队换钞票,也就有了新闻上喜闻乐见的那一幕幕。
    不过话也说回来,三哥的忍受力真心是非人类级别的,换做别国老百姓遇上了这种公然抢劫的行为早就造反了,但他们却最多就是自杀以示抗议,真心是奇葩。
    说到这儿,有同志又要反驳了,印度的民意测试不是说百分之**十的公民都对换钞感到满意吗?你这不是瞎说么?对此,唯一能说的是美国的民意调查还显示希拉里必然当选呢!最后上台的是谁?
    所谓的民意测试,很多时候都是幌子,都是负责这项工作的所谓民意测试公司进行的,只要你出钱就能抽查特定样本拿出特定的数据。甚至其调查问题也可以是充满引导性的,按照他们的测试问题这一套走下来,不知不觉就会掉坑里了。所以这个东西别太当真,听听就好。
    简而言之印度发生的事情真的只能用坑爹来形容,问题是这个世界上很多所谓的改革结果最后都是坑爹的,因为那些统治者既想做出改变,又不愿意过分的伤害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蛋糕始终只有这么大,改来改去最后还是老百姓遭殃。
    所以改革最应该明确的一点就是对谁开刀,这个对象的选择很重要,从维护稳定促进团结的角度出发,肯定要维护最广大的群众利益,而前面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