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1625》第五卷定四川第八十章定四川的序曲

明末1625最新章节目录
   .第八十章定四川的序曲
    十几天之后,肖青派出的镖队将第一批镔铁锭送到了红崖子山,顺便还将受了箭伤在盐井镇养伤的那名川南组镖师给接了回来,他的伤势已经基本好了,以后这名镖师就将负责所有的镔铁运送,他和阎王军的头领们已经很熟悉,做这事再合适不过。
    肖青还是那个样子,护镖送镖,他只管要钱,至于送给谁,送的是什么东西,犯法不犯法,他完全不考虑,谁给他送钱,他帮谁干活,谁挡他财路,他就抄刀子和人家干,连话都不多问一句,这性子倒是挺对郑晓路的脾气。
    这一批镔铁锭运回来了之后,红崖子山寨立即开始了大炼钢铁,蒸汽大铁锅也可以多做一些了,经过一番调试,以前那个装了二十把大铁锤的大锅,因为用了一段时间就出现气密性问题,而且个头太大,不方便搬运,就将它淘汰,重新制作了一批小锅,每个锅只配带一把铁锤,这样整台蒸汽锤搬运起来也比较方便。
    铁的问题已解决,人力问题也被蒸汽锤解决了一部分,郑晓路立即下令加大力度制作带膛线的掣电铳,有膛线的枪在后世又叫来复枪,为了方便区别,郑晓路一声令下,新生产的火铳全部改名为来复枪。
    与来复枪配套的速射弹也开始大力制造,由于铁制的子弹太硬,有时候火药无法将它膨胀完全,又或者膨胀过头之后,对膛线的磨损很大。
    一名叫冯子铭的中国铁匠,提出了使用铅来造子弹的主意,因为铅比较软,对膛线的磨损非常小,而且铅的溶点也低,这个意见一提出来,郑晓路立即采纳,因为后世时郑晓路就经常听说铅弹,原来铅弹是这么个来历,倒是长了见识。
    来复枪配上速射弹之后,射程比以前提高了两倍多,射速更是提高了三四倍,一个三百人的火铳队的火力,足以超过以前一千只火铳,在如此强大的火力前提下,郑晓路决定增加西班牙方阵中火铳手的数量,减少黑杆枪兵的数量。
    实际上西班牙方阵在历史上也经历过这个变化,就是由最初的三百名铳手,七百名枪兵,逐渐增加铳手,减少枪兵,慢慢地,最终变成了纯铳手的阵容,这个进化的过程,是伴随着火铳技术的不断改良,火铳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才逐渐完成的。
    郑晓路的来复枪加速射弹,其实从理论上来说,科技水平已经逼近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技术,已经可以编制纯粹的铳手队列了,但考虑到士兵们的心理,大多数士兵仍然觉得没有长矛兵的保护,就无法脸色平静地上战场,因此还是在每个方阵里保留了三百名左右的黑杆枪兵。
    随着火铳阵的日益成熟,郑晓路隐隐觉得自己好像差了什么东西,他拼命地回想后世时的那些近现代战争片,想了许久。终于脑袋灵光了起来,后世火铳手大行其道时,还有一种士兵也曾威风过一时,那就是掷弹兵。
    掷弹兵其实就是最早期的手榴弹部队,需要选用军队中臂力强的士兵,给他们配上手雷,在战斗时,掷弹兵突出已方队列,向敌方队列投掷手雷,这种士兵对集群的步兵有着非常强大的杀伤能力,甚至可以攻城拔寨对抗炮兵,唯一的缺点就是害怕骑兵。
    手雷这玩意儿最初是中国人发明的,15世纪的欧洲也已经出现,想必自己山寨里的中国铁匠和欧洲人都是懂得制作的,郑晓路将自己的想法微微一说明,立即就有几个欧洲人为了赚这笔金子,冲进了铁匠铺,中国铁匠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动手,没过几天,第一批试制手雷就出来了。
    不过这个时代的手雷也够粗糙的,就是一个铁壳包裹着火药,上面拖出来一根火绳,战斗时将火绳点燃,然后将手雷扔入敌阵中,碰上下雨天,就完全无法使用了。
    这下彭巴冲也终于派上了大用处,这个超级大个子,不用来当掷弹兵的头领,那就真是浪费了他那一身力气。另外还有几百名身材高大,双臂有力的士兵被挑选出来,训练成精锐掷弹兵。
    大量的铁运回来之后,火炮的制作也终于可以开始进行。
    山寨里的第一门火炮,是最戏剧化的,一名英国人将山寨里淘汰下来的掣电铳的铳管取下来,将两百只铳管捆绑在一起,使用同一个点火装备,使火线依次点燃两百只铳管,两百只铳就可以依次发射,火力奇猛,巍为壮观。
    英国人将这种炮称之为“管风琴炮”,原来这玩意早在1339年就已经在欧洲出现,许多欧洲人都见过,要制作也不费什么力气,就是把许多根铁管绑在一起罢了。
    “这东西只需要两个士兵就可以操作,火力抵过两百名士兵!”英国人自毫地说。
    “呸呸!这东西的确只需要两个士兵就可以操作,但是需要两百个士兵来装填弹药!”别的欧洲人立即将英国人剽窃的过时武器骂了个体无完肤。
    不过郑晓路倒觉得这玩意儿挺有意思,一来可以废物利用自己淘汰了的掣电铳,二来这东西虽然装填麻烦了点,但可以当成一次性使用,在山寨里装填好了再搬上战场,用完了就向旁边一扔,打完了仗再回收就行了,用来防御时效果应该还不错。
    山寨里原本就有一千多把掣电铳,郑晓路干脆让英国人将它们的铳管全部取下来,绑成了七个管风琴炮,嘿嘿,有了这东西,派二十名士兵守着,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这二十人可以当得上一千人的火力。
    郑晓路在这边大打科技牌的时候,成都知府徐申懋却急了个团团转,原来重庆知府王行俭一回到重庆,立即带着江百涛派出来的几百人,加上郑氏通过江百涛偷偷送去的钱,开发毕节地区去了。
    徐申懋见不得王行俭走在他前面,急得不行,他派出师爷王兴辰找了郑晓路几次,结果郑晓路都不在,好不容易等到郑晓路从红崖子山寨上忙完了回来,徐申懋赶紧亲自上门,揪住郑晓路道:“郑先生,咱们可是说好了的,你要出钱出力帮我搞凉山地区的建设。”
    郑晓路故意凉了徐申懋许多天,要的就是他着急,他一着急,自己提的要求就更容易成功。他见效果已经达到,笑道:“徐大人莫急,凉山地区和毕节地区不一样,凉山全是草原,也没什么好开发的,不用像重庆的毕节那么急着去开荒种地。”
    徐申懋道:“全是草原那要怎么开发?”
    “嘿嘿!徐大人,你忘了凉山是以什么东西出名的吗?”郑晓路用手比划了一下骑马的动作,笑道:“建昌马,这东西好啊,一匹好马,卖上百两银子不止,咱们如果搞这个,那收入多多,王行俭拍马也追不上咱们。”
    徐申懋道:“我当然知道凉山有建昌马,不过……弄那东西需要很多钱啊,所以我这不是急着等你出钱嘛。”
    郑晓路哈哈一笑,道:“徐大人,咱是商人,商人出钱总得讲究个有收获,我可得明说了,这建昌马的生意,你得让我占,我赚钱,你赚政绩,咱们各求所需……当然了,我赚了钱,也少不了徐大人你的好处。”他挥了挥手,旁边的杨帆又送上一大盒银子。
    徐申懋笑着收过银子,道:“我对经商可不懂,你就算不要建昌马的生意,我也要推给你帮我搞,我只图在皇上那里露露脸,今后图个晋升就行啦。”
    “好,那咱们就说定了,凉山附近的百姓,我帮你安抚,建昌马的驯养、收购、倒卖什么的,我都一力承担了,你只管收税,上报功绩,嘿嘿,咱们谁也不吃亏。”郑晓路贼兮兮地道。
    ……
    因为战乱而逃离凉山的牧民们,在听说奢崇明死后,纷纷返回了家乡,但他们的家早已在战火中烧成了灰烬,大量的成年建昌马早已被奢崇明抢走,靠着养马放牧维生的百姓们衣食无依,非常凄苦。
    正在这时,百姓们突然听说,西昌城里开设了一家郑氏信贷所,这家信贷所贷的东西很有趣,居然出贷小马驹、马饲料……而且贷出这些东西都是不需要利息的,唯一的要求是,养大之后的建昌马,必须折价出售给郑氏。
    为了帮助这些百姓们重建家园,郑氏信贷所还派出几十名养马专家,指导他们新式的养马技术。并且凡是和郑氏签好契约,今后十年内为郑氏养马的人家,可以得到郑氏的扶助,给他们提供粮食,度过眼前的难关,如果养出来的马好,表现出色,还可以与郑氏签订白金契约,郑氏可以为签了白金契约的人帮着交朝廷收的各种税。
    有这么好的事摆在面前,不去签契约的就是傻子了,凉山地界的百姓们闻风而来,把西昌城里的郑氏信贷所挤得人山人海,大部份的百姓与郑氏签了养马契约,成为了阎王军的战马提供者。
    郑府的书房里,杨帆一边收拾着帐薄,一边道:“少爷,咱们的若尔盖黑河牧场都开始出战马了,为什么你还要在凉山上再来搞这么一下呢?咱们的钱可不经这样乱用啊。”
    “呵呵,杨帆啊,自产自销自用,这叫小农经济,是成不了大事的,有些事,如果可以让别人帮着做,省下自己的心力来,就可以有心力去做更多的事。”郑晓路笑道:“而且咱们的若尔盖黑河牧场规模太小了,再加上凉山,也说不上多大,将来造反的路上,骑兵多多益善。我是不会嫌弃马多的。”
    “至于毕节那边,位置是云贵川三省交界之处,将来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你通知江百涛,叫他把那里的民居尽量造结实点,把所有的小村子都修上围墙和护栏,弄得就和盐井镇的焦家堡一样,嘿嘿,将来……”郑晓路卖了个关子道:“将来会有用的。”
    风卷枯叶,夏天已经过完,金秋也转瞬即过,今年的秋天,郑氏信贷所贷出去的肥料和食料,终于到了返还的时候,七里八乡的农夫们,将自己的收成分出一小半,交给郑氏信贷所,用来偿还他们春天时贷走的肥料。
    当然,这其中也发生了几起碰上痞子不肯还贷的情况,郑氏的掌柜们将这些痞子告上官府,衙门里几通板子一打,痞子们就乖乖还贷了。
    有少量的农民经营不善,还不上贷,上门哭诉,郑氏进行了宽大处理,让他们暂缓归还贷款,明年丰收了再还也行。
    因为无息的放贷,穷人们也用上了肥料,所以今年的四川比之去年更加丰收,而丰收的一小部份果实,直接通过还贷的模式落入了郑氏的腰包里,这使得郑氏的粮食都快暴了仓。
    ……
    “少爷,这是前几个月以来的朝廷邸报,因为那时您还在盐井卫找铁,所以错过了。”杨帆递过来了一大叠纸,道:“张逸尘头领伤好之后,立即加紧收集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