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第三十六章三桅帆船

乱明最新章节目录
   茫茫的夜色下,三桅帆船犹如巨大的怪物,劈波斩浪,哗哗前行。帆船吃水甚深,激起波澜使毒蝎号摇晃不已。李蒙申站在甲板上,看着这艘巨舟,毫不掩饰自己对巨舟的欣赏,叹道:“登州有此舟,哪容孔有德狗贼嚣张?”
    三桅帆船响起一阵刺耳的吱吱声,千斤巨锚抛入水中,帆船在缆绳的拉扯下,终于停下来。李蒙申连忙吩咐毒蝎号靠过去,毒蝎号灵活,逆水慢慢的向巨舟靠近。终于,从巨舟上抛来几窜绳子,被毒蝎号上的水手牢牢的拴在缆柱上,方放置搭板,将两船连为一体。李蒙申一跃而上,跳入了巨舟,大呼道:“应龙老弟,带酒了没?”
    “上好的江陵张记陈酿要不要喝?”巨舟上传来李蒙申熟悉的声音,他大惊:“典史大人也在?”
    林纯鸿哈哈大笑:“准备到扬州去,顺道看看兄弟们,最近生意如何?”
    李蒙申定睛一看,李崇德、张道涵和顾秀林都在船上,顾不上回答林纯鸿的问题,惊讶道:“这么多人都去扬州?难道去逛窑子?”说完,自觉得话语粗俗,扇了自己一巴掌,嘿嘿笑道:“呵呵,我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众人被李蒙申惹得哈哈大笑,一起相邀着往舱室中走去。
    林纯鸿这次带着李崇德等人到江南,一方面准备在扬州考察建货栈的可行性,另外,还准备到常熟去拜访瞿式耜,增进与东林党和复社的关系,还准备在苏州和松江考察丝织业和棉布行业的情况,为百里洲设立纺纱和织布工坊提供借鉴。
    扬州乃京杭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市井繁荣,商旅众多,欲拓展江南的生意,扬州是第一站,扬州货栈的总管已经选好,定为顾秀林。同时,随着百里洲和枝江的棉农愈来愈多,林纯鸿属意于发展棉纺业,但苦于现在的工坊主实力太弱,织出的棉布成本过高,在缴纳关税后,抵达广州没有竞争力,林纯鸿想学学苏州和松江的经验,控制成本。
    林纯鸿认为,现在百里洲的工坊主资金薄弱,根本无力去改进技术,鉴于棉布的需求量大,他决定自己也设立纺纱工坊和织布工坊,期望引导棉纺织业的发展。
    林纯鸿从福建回到枝江后,发现即便他不在,集团也能正常运转,这让他感到非常自豪,既能掌控集团的一切,又能随时做个甩手掌柜,这正符合他的性格。闲下来的林纯鸿到处溜达,今天看看水车的进展,明天看看火药的效果,后天又跑到清江和土人联欢……生活相当惬意。这不,现在又跑到了九江府看望这帮江匪。
    康立博的试验炉得到了批准,拨付了一千二百四十两的银子。不过拨付这批银子并不是林纯鸿直接决定的,而是由集团内选拔出来的十三名高级工匠共同决定的。林纯鸿受到康立博的启发,设立了专项资金,由选拔的十三名工匠决定是否支持个人的试验,如果试验成功,集团和个人再商议购买技术的金钱问题。购买技术的费用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买断,一种是个人分成,由双方商议而定。李崇德还制定了一个制度,林纯鸿直接给这个制度取了个名字,叫《专利规程》。
    这个《专利规程》让康立博狂喜不已,一头扎进马连的群山中,日夜摆弄他的试验炉。这个专利规程也让其他的工匠奔走相告,立即拿出所谓的祖传秘技,与十三名工匠商讨买断和分成。林纯鸿见十三名工匠谈判根本就是外行,再加上这十三人最多称得上高级技工,远远达不到工程师或者科学家的标准。其眼界和思维能力极度欠缺,也看不准什么技术对林氏集团有用。他忍不住带着郑天成亲自上阵,选取对集团有利的技术,谈报酬事宜。这下,林纯鸿的腰包又哗哗的流出了几万两银子,让他心疼不已。
    鉴于现在缺银两,林纯鸿不得已,把希望寄托在开拓江南的市场上。刚好由于荆州知府磨堪期转任他处,张道涵不愿意离开荆州继续当幕僚,便被林纯鸿邀请一起下江南。
    “淮海名都极望遥,江南隐见隔南朝。青山半映瓜洲树,芳草斜连扬子桥。隋苑楼台迷晓雾,吴宫花月送春潮。汴河尽是新栽柳,依旧东风恨未消。”扬州将近,张道涵侍立船头,遥望着扬州吟道。这诗李崇德和林纯鸿从未听过,纷纷问诗出何处。张道涵笑道:“松江陈卧子,名动江南,两位忙于事务,不知也不为怪!”
    李崇德叹道:“江南人杰地灵,果然名不虚传,尤以苏松地区为甚。奈何专注诗词,与民何用?”
    张道涵笑道:“人文荟萃,文化繁盛,正是民生安定的体现,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林纯鸿听了,暗自好笑,李崇德和张道涵一路上字字机锋,互不服气,经常为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林纯鸿明白,李崇德崇尚实学,而张道涵崇尚心学,在根本理念上不说根本对立,至少分歧甚大,因此林纯鸿从不加入两人的争论,只是适时的转移话题,让两人的关系不至于闹得太僵。
    当下,林纯鸿叫道:“扬州到了,快要停船啦!”
    李崇德和张道涵收住口,往江岸上瞅去,只见的江岸上绿柳成荫,端的秀丽无双。随着绞盘的飞速旋转,巨锚直贯入水,牢牢的抓住岩石,将巨舟固定在江中间。
    顾秀林疑惑不已,问道:“船不靠岸了?”
    船长李应龙道:“船太大,扬州没有适合停靠的码头,只好停在江中间了。”
    “货物怎么上岸?”
    “只好用小船转运喽!”
    顾秀林等人瞠目结舌,喃喃叹道:“这样岂不是太麻烦了……”
    随着一船一船的货物运送至码头,整个扬州轰动起来,市民和过往商旅无不跑到码头,观看那艘庞然大物,对巨舟指指点点。扬州几百年来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江舟,也难怪人们惊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