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求生指南最新章节目录
跑回了山洞,刘青迅速放下东西,提着工兵锹直接就又跑到山洞外面去了,小五也不知道刘青要做什么,反正他去哪儿自己就跟到哪儿,晃着屁股也跟着跑了出去。
其实涨潮应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之前刘青就在高草丛里发现有潮水过后的痕迹。他现在担心的不是涨潮,潮水再涨也不会涨到半山腰的山洞里,对他几乎不会有任何影响,他现在担心的是那一大片姜豆田。
刘青也是正儿八经的农村娃出身,小时候父母在田地里劳作,他就在一边抓蟋蟀蚂蚱甚至逗屎克郎玩,稍大一些也跟着在地里割麦子,掰玉米,对庄稼地里的一套也算是比较熟悉的了。此刻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他知道,几乎没有任何农作物能在海水的浇灌下生存,必定要枯死烂掉。
而眼下姜豆田正是刘青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一旦姜豆田被海水毁了,他以后的生活可就要困难了。一路小跑来到姜豆田边上,果不其然,整片姜豆田都被浸泡在海水里,刘青想尽快的多抢挖一些姜豆回去,直接跳进海水里去挖姜豆。
这里地势比高草地里还要低上不少,跳进去立马没过膝盖,再往田里走一小段距离,水深居然已经淹过他的腰部。即使如此,刘青也一样弯腰开挖。
本来已经背了那么多海水回去,又一路小跑过来,再在这里卖力干活,等他挖了二三十颗的时候,已经累到不行,不得不上岸休息一会儿。小五趴在那一堆姜豆边上,不时的舔舔爪子,好似正在看守一样。
刘青坐在小五旁边,一边喘着气,一边看着自己抢挖出来的这一堆姜豆。忽然他好像明白了些什么,对啊,这些姜豆生长在这里恐怕不是一年两年了,要不然也不能长到这么大一片地方。也就是说,这些姜豆肯定早就经历过涨潮,早就被海水泡过,可能还不止一两次,可现在依然生长的这么旺盛。而且目前看来,涨潮肯定是昨晚的事,这些姜豆在海水里泡到现在,居然一点蔫掉的样子都没有,应该是不怕海水浸泡的。
等刘青休息好,也彻底冷静下来,自嘲似的又笑了,真是关心则乱。首先能确认这些姜豆的确应该是经历过不少次的潮水侵袭,其次这里的海水咸度与自己以前见过的海水咸度根本不在一个等级;再者就算被潮水淹过之后,姜豆的地上部分都枯死,地下部分也应该不会那么快坏掉,等到潮水退去,自然会再次生根发芽。老家人说的“千看的草籽,万年的鱼籽”,似乎就是对这片姜豆田能够存在这么久很好的解释吧。
想到这里,刘青又想起以前在新闻里看到说袁隆平先生研究海水稻,就是用稀释过的海水种植水稻,获得进展,要是自己能把这些姜豆的种子带回去一点,那估计会让他老人家高兴坏了吧!想这些都是白想,连自己到底该怎么回去还不知道呢!
不过还算没白来,起码刘青也挖出了这么一堆姜豆,足够他吃上一个星期左右,再加上之前洞里储备的那些,小半个月是不用再为吃食发愁了。刘青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想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事,以后每隔几天就过来看看,要是姜豆真的要枯了,或者有什么其它情况,再多挖点储备也不迟。
姜豆比较多,刘青一次带不完,只好挖出一个沙坑,把拿不完的姜豆全都埋起来,上面堆起一个沙堆,再插上一根箭矢作为标记。做完这些,刘青和小五一起回去,背上背着用衣服包着的一大包姜豆。
回到山洞,天色还不算晚,刘青在路上的时候就觉得该做一个容器了,每次去挖姜豆还有去山上水潭里抓鱼,回来的时候总是没办法带的更多,非常不方便,要是有个背篓什么的,那就方便多了。
要说编背篓,刘青是真的不会,不过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这东西要做的精美肯定需要专业,可仅仅是做一个用来装东西,那肯定就不那么难了,刘青自认动手能力还不错,应该没问题。
以前他见过竹篓,见过用柳条编的箩筐,又回忆了一下样子,接下来就开始收集材料制作。其实这东西说简单也挺简单的,就是横竖交错起来,再加上个底就成了。
趁着天色还早,刘青到丛林里砍了一些藤条回来,有粗有细的一大捆,拖着就回来了。回到洞里,天色已经开始黑下来,简单把这些藤条修整一下,和小五一起吃过饭睡了。
等到天亮,刘青整了早饭吃下,就开始编筐。
先捡出来五根粗点的藤条,平行着放在地上,中间隔了大概十公分左右的间隔。再另捡五根藤条,取一根从头穿过第一根横放的藤条下面,再从第二根藤条上面过去,接着再从第三根下面穿过,……一直穿到第五根横放的藤条;再取第二根藤条,从第一根藤条上面走,穿过第二根下面,……方法一样,顺序改变一下,一直到第五根藤条全部穿过去,这样一来,五根藤蔓全都交错着,基本上已经形成一个底座的形状。
接下来是第二步,用脚踩在中间的底座上,四面的藤条全都往上提起来,然后再取一根藤条,不要太粗的,随便选一根,按照同样的方法,穿过四面二十根藤蔓,绕过一圈之后,接着再继续交错穿插编织。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往上编。四面的藤条竖起的角度决定了编织器物上口的大小,如果竖起的角度与底座是垂直的,那就是上下口一样大的。
一根横向的藤条很快编完,刘青又取了一根粗细差不多的,也不用管接头,直接顺着就又开始编。一根接一根,很快就编了有将近一米,已经差不多了,刘青松开手,把手里的半成品筐子转着看了看,造型还算不错,虽然自己不是专业的,编出来的形状也不规则,但起码能用,貌似还挺结实。
本来一开始他打算用树枝做筐底,后来一想,筐底用树枝做了,怎么与筐身连起来是个问题,就算勉强接上了,万一不结实怎么办?再之后他想起外公以前做的蝈蝈笼子,尽管是用高粱杆的皮编的,可是方法就是这样的,所以刘青才会直接用藤条这么编。
如此一来,筐身与筐底本来就是一体,加上藤蔓自身足够结实,并且还有一定的韧性,结实程度是完全够了。接下来就是收尾了,刘青用匕首把四面的竖条割断,只留下一截,割到最后一面时,忽然想到,得想办法做个背带啊,要不然这么大一篓东西,用抱的话岂不是要累死自己。
所以他就留了个心眼,没有把最后一面的割断。因为这些藤条都很长,此时编的差不多了,每一边的剩余长度几乎都超过两米。另外三面的全都切断后,刘青就开始修裁,先在这些剩余的竖藤上面切一个对勾形状的切口,开口自然是斜向下方。然后再换上一些细的多的藤蔓编最后的封口,一直编到切口处,这些细藤恰好卡在切口的位置,刘青用力勒紧,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藤筐因为受力向下而散掉了。
这样封好口之后,刘青又把裸露在外的藤条切口全都用匕首切修,把边缘改成圆形的,他这么做可不是想美观,而是不想在平时搬挪藤筐的时候不小心被切口刮到。
至于最后一面未切断的藤条,刘青同样想了一个办法,最外侧两根藤蔓留着,其它的也切断。接着把剩余的两根藤条用力向下弯曲,从贴着筐身的位置截断,在上面用匕首划上几道凹槽,用恐龙身上那种白色薄膜搓成细绳,穿过藤筐的缝隙,绑在凹槽处扎紧。怕这样不够结实,又用几段鱼线搓在一起,也绑在上面。
一个藤筐就这样完成了。
一个筐筐,外带两条背带,而且几乎算是一体式的,刘青看着自己的手工作品,心里别提多美了。连小五也很惊讶的围着这个藤筐转着圈看。因为它实在是看不懂,就那么一堆破藤烂草的,怎么在刘青手里一扭二扭的就变成这个样子。
试着背在背上,刘青转身走了几步,觉得还可以,就是背带似乎有些长了,感觉一走路藤筐就撞屁股。感觉到这个缺点,刘青低头沉思了一下,把藤筐放在地上,抱了几块石头装进去,然后又背起来。
果然,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看着挺好,做的也挺顺手,可真装了东西背在自己背上才知道,其实并没有那么舒服。
藤条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大自然产出的,纯天然,却是什么分杈结节啊,虫眼形成的瘤疤之类的都有,之前编的时候没太注意,现在在里面装上重物,顿时就觉得非常明显,稍一走路就硌得背上疼。
光是编筐就费了大半天的时间,再加上试背,又根据试背的效果调整,修刮之类的,等到刘青真正对这个筐子满意的时候,天已经又黑了。
提着炭棍在墙壁上又添了一笔,刘青叹了一口气,不知不觉的,已经在这里呆了两个多月。按照他遇到台风时的时间来算,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份了,已经进入冬季了,怪不得他最近总觉得有些冷。这个冷可不是之前感觉到的凉,是真的让人有些颤抖的冷。一想到冬季,刘青立马就觉得自己应该多储备一些食物了。
看来,刘青刚编好的这个藤筐,马上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PS:编筐的方法有很多,不用藤条,照上面的方法,哪怕用纸条也一样可以编着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试。另外,58章里面讲到的那个手电,其实是我自己的一个设想,按照现在的科技,这种多功能的太阳能手电筒肯定实现,只不过还没有人做出来罢了。昨天收藏量多了一个,今天又多了一个!哈哈!)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