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天神》第二十六章张太师和汉亲王

浮世天神最新章节目录
   朱世靖虽说一口应下了张鸿懿之请,委其为洋务大臣,但听到“弘武堂”三字时,此刻却又属实有些后悔。
    弘武堂,乃是张鸿懿于非常之时,采取的非常之法设立的非常之机构。
    六十年前,神圣日曜帝国大军压境,张鸿懿临危受命,受任洋务大臣,总领一切对西洋的政务,军务,财务,掌管一切人力统筹调配,并有权建立一切相关的对夷组织和机构。
    当年朝内虽尚有仙术举世无双的兮阴真人,但奈何帝国自古真人(先天性魔法使用者)数量便多于天朝。
    其真人仙术和仙法之力虽远逊兮阴真人数阶,但架不住帝国由十数位真人分别率领装备新式枪炮的陆军、舰船从多个方位一齐进攻。
    因此为了应对帝国军真人,张鸿懿提出并建立了弘武堂,以招揽并培养武学奇才或内力深厚的修真者。
    弘武堂是由朝廷设立,但却是用来招纳非官方人才的机构。
    弘武堂不是从军队行伍之间选拔人才,而是广下海贴,直接从整个天朝属内、五湖四海招幕能人异士。
    招募条件唯才是举,且来者不拒。
    无论贵贱,无论出身,无论你是名门正派,还是江湖左道,亦或曾为盗贼劫匪、响马绿林;不管你是白丁净户还是戴罪之身俱皆过往不究。
    只要是身怀异能者,本领高强者,只要愿意保家卫国,愿意杀贼击夷者。则均可参加选拔——弘武大选。
    弘武大选以擂比武斗选才,没有武举考试的弓马骑射环节,这种选拔方式虽俗套复古,但胜在简洁速效,受众性强,传播性广,效率出众。
    通过大选的能力出众者,一律编入弘武堂,并赏千金封伯爵,幸得大选的第一名或者日后于沙场立功者更是可赐户封侯。
    九州才俊数不数胜,四海诸属国,亦是能人异士辈出,因此建弘武堂,确实能收常规之法未有之奇效,确实可以广纳天下英豪。
    此法虽为一妙措,但也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弊端,也正是因这一弊端的存在,朝中多有大臣籍此来诘难张鸿懿及其属臣。
    这弊端即为虽然可以据此来应对帝国的真人,但设弘武堂为了最大限度的取才任能,首先要能接纳江湖门派,甚至鸡鸣狗盗之辈,而这些帮派绿林之流,其组织存在的本身大多都属违禁犯法,其个人身上更是也多少沾染着人命和血案,所以此举无异于大赦天下。
    这样就难免会有些为了逃避罪责的人去参加弘武大选,这也就意味着滥竽充数者将会数不胜数。
    且于天下州郡,邻邦诸国聚集而来的大选参加者,可谓是龙蛇混杂,牛骥同皂。
    如此泥沙俱下选拔出的人才,自然是良莠不齐。
    穷凶极恶之辈、身染五毒犯下杀戒之人、修为雄厚为非作歹之人、出身名门妄自尊大之人、三教九流应有尽有。
    所以说从管理统筹这一层面上来说,这从根本上就是一个巨大漏洞、一个巨大难题。
    之前的弘武堂堂主便是张鸿懿本人,堂中全员直接对张鸿懿负责。
    张鸿懿也是经过使用了一系列狠厉的手段和布置了奖罚严明的制度,这才慢慢降服弘武堂中大都是桀骜不驯、目高于顶的彪客们,且最终竟完全镇住了弘武堂中来自四海八方的所有堂众。
    这种介于官方和非官方的机构,为张鸿懿提供了大量人才,他也藉由此培植了一大批势力,太师的私家军由此而生。
    以致于弘武堂发展到后期,使得张太师在朝内朝外皆是乾纲独断,权势熏天。
    弘武堂吸引来的人才的质量自然大多是温凉不等,但是往往正是在这些性格古怪各异、来自民间江湖中的奇异之士中,得以出现少数极其璀璨的异才,得入张鸿懿之眼,并成功驰骋于沙场,大放异彩乃至于建立不世之功勋。
    甚至张鸿懿之前的副官,一位半步真人——鸿叶。
    便是自弘武堂天下大选中摘得头魁,取得桂冠,从此被张鸿懿关注。
    加上鸿叶本身便武德并举,才貌双绝,此后更是得到了张鸿懿的青睐。
    鸿叶遂得以伴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九州总兵的张鸿懿左右,屡建功勋,一路提拔升迁,终以女儿身受封骠骑将军。
    然而功成名遂后的鸿叶,却并没有选择接受授土封侯,而是继续安于参军副官之职,继续追随张鸿懿。
    也正是因为她没有功成身退而隐,选择常伴张鸿懿左右,以致于后来跟随张鸿懿在海外收复属国失地时,二人终遭暗算。脱离了队伍遭遇围攻堵截——这是几近十位真人参与的暗杀猎头行动!
    鸿叶虽为半步真人,修为深厚,可毕竟不是真正将内力完全提炼为仙法之力的真人,因此她只得献祭自己,燃尽神魂与帝国真人同归于尽,才得以护得张鸿懿逃脱。
    鸿叶也正是在这一役香消玉殒,惜哉,一代巾帼佳人,终究是红颜薄命,于风华正盛时早夭……
    弘武堂堂众完全听命且只听命于张鸿懿一人,在第二次帝国进犯天朝的通商战争时,有一次敌人军舰的炮火都轰到了京师之右的植隶津地。
    张鸿懿为保全皇室安危,进谏先帝携太后及宗室皇眷南逃避难,先帝不从,言誓与皇宫共存亡,绝不离开紫槿城半步。
    谁知张鸿懿竟直接命令弘武堂堂众生拉硬拽,抗抱架挪,强行将皇室成员挟持到了山东避难。
    就连皇家的御龙卫和神机营都被弘武堂堂众缴械并尽皆打伤。
    至于先帝,则是由当时正值壮年的张鸿懿亲自架在肩上,一路抗到御驾之前。
    直到金銮马车的车门被钉上时,先帝都还在大骂张鸿懿逆贼反臣。
    事后张鸿懿虽率军退敌,但先帝仍是龙颜震怒,张鸿懿乃自缚请罪,长跪于太合殿外。
    先帝有心重重地惩戒张鸿懿,但念其毕竟是护主心切,加上张鸿懿在朝内的势力根深蒂固,冒然轻动,恐怕只会引起动荡。
    于是先帝遣时任司礼太监的高恭亲自为其松绑,并传旨张鸿懿功过相抵,既无封赏也不降爵,此事竟就这样不了了之。
    但也正因如此,使先帝自此心中多有防备,并逐渐开始疏远张鸿懿。他看清了张鸿懿的权柄和势力,若其有反心,皇位顷刻便会易主。
    也正因为上面所述,弘武堂存在如此之大益和大弊,所以自帝国所谓的二次通商战争后的几十年内,天朝就再也没复设立过这一机构。
    就算是在当时,先帝也是想方设法才找到由头和机会,于战后不久解散了弘武堂,但直到今天过了几十年,太师由弘武堂而生的势力,才算是稍稍衰落。
    如今张鸿懿企图旧制重建,这不仅是应对洋人之法的重启,也代表着张鸿懿的权势王朝又将复辟。
    因此朱世靖自然是犹豫不决,即便是刚刚内心挣扎过,最后选择了去相信张鸿懿,并已经授权其为洋务大臣了。可涉及到弘武堂,自己多少还是难下决心。
    长思无果后,朱世靖看着玉阶下长髯如瀑、皓首难觅一缕青丝,仅有双鬓还显花白的张鸿懿,又细细打量了一会这位八十四岁的老人。
    他的面庞虽然尚还英武,但眼角和眉宇间却已满布深深的皱纹。
    张鸿懿其神威严,其态端庄,其目仍深邃如潭,自己观摩了数十年也未曾勘透。
    复观这片刻,又能察觉出什么呢?
    朱世靖沉默半晌,终于闭上了眼,缓缓的摇了摇头,道:
    “唉,一切皆按太师所言,遂太师所愿,太师……先生,您放手去办吧。”
    张鸿懿久违地又听到了先生二字,一时间竟全身微震,眼角微湿,嘴角微颤道:
    “老臣……遵旨,谢恩!”
    太傅刘文博见状,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于是没有再继续进谏,只是暗自叹道:
    “张鸿懿掌朝,我朝数十年养息而来的民生将毁矣,我朝元气殆矣,百姓又要苦矣……”
    两日后,天朝历乾熙四十一年,甲寅年八月十二(帝国历1914年10月1日),汉王府,大堂
    “太师这是何必呢,本王听闻太师于朝堂之上,言辞颇为激励,使陛下和众臣尽皆十分难堪,本王只道是风闻,直到亲面太师确认,才敢相信,这可实在不像太师之行啊。”
    说话的是一位面容英武、气宇轩昂且看上去儒雅沉稳的中年男子。
    他仪表非凡,身着即使在亲王、郡王中都属帝王特赐的五爪九蟒袍,他正是乾熙皇帝朱世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汉亲王朱世凯。
    “除此之外……我等已别无他法,只得以退为进,逼迫陛下做出抉择,为江山计,老夫不得不如此啊。”
    对坐的太师张鸿懿悠闲的酌了一口茶,缓缓道。
    “可太师就不怕稍有差池,我等多年煞费苦心、来之不易的经营可就全都付之东流了啊。”
    “无妨,这番折腾下来,老夫反而觉得和陛下之间变得更为交心,彼此更为真实通透,再不必遮遮掩掩的,君臣相诚,挺好。
    再者说……老夫向来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再说就算……”
    言至于此,张鸿懿顿了顿将茶杯盖盖在杯子上,掩住外泄的茶香,而后眼神忽然变得锐利,道:
    “再说了,就算陛下和群臣最终反对,我等的计划也还是要施行,不管是在暗处还是在明处,为了社稷,该做的还是要做。只是终归是不如现在这样,对大家都好,至少最终表面上朝堂一团和气。”
    “太师这话说的倒也是。”朱世凯闻言笑道。
    “世凯,我思来想去,这弘武堂堂主,我还是做不得,老夫虽已领洋务大臣,但陛下和群臣终究是对我心怀忌惮和猜疑。
    莫不如经你之手,由你来运作这个弘武堂,我打算明日早朝时,向陛下请奏,加授你为弘武堂堂主,与我一同携领洋务大臣。
    如此布置陛下的疑虑之心方能减弱,于朝内朝外,也更为妥当,如此我们也有个退路。
    毕竟陛下不知道你我的关系,也不知道前锦衣卫指挥使纪云是你府上的家臣。”
    朱世凯闻言又轻笑着的点点头,啜了一口杯中温茶,道:
    “嗯~对味了,这才稍似张太师的风格嘛!”
    ……
    就这样,第二天在张鸿懿上奏的极力要求下,朱世靖的胞弟朱世凯成了弘武堂堂主,携领洋务大臣。
    朱世靖果真是放松许多,整个人于朝堂之上也是恢复了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