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中霜色》正文楔子(上)[4]

鞘中霜色最新章节目录
   里通外国之罪?可是证据何在,你能拿出来吗?哼!朕若非一团和气,你摸摸自己项上有几颗人头?”
    夏尧望望韩慎,之前他们准备将小王子与梁芳的那两封信函呈交皇上,现在看来不行,那是证据吗?就算是证据,也是小王子幡然悔悟、梁芳劝小王子罢兵修好的证据。那样一来,岂不是耳光打在自家的脸上?但听到皇帝最后那句颇具威胁的话,又激起他的倔强脾气:
    “微臣冒死进言。梁芳谄谀邀宠,恣纵专横,营私结党,朝野尽知。更为甚者,矫旨传奉,祸乱朝纲,以至末流贱伎,多至公卿;屠狗贩缯,滥居清要;不识一丁者亦授文职,不挟一矢者而冒任武官。此人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知可也。”
    韩慎听到夏尧说出这样一番话,情知要糟,但又无法阻止,心中叫苦不迭。
    果然,皇帝刚刚压下去的怒火“腾”的一下又冒了上来,厉声反问:
    “朕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
    朱见深欲将夏尧严加惩处,无奈本性使然狠不下心去。转念一想,适才早朝你们兵部不是上奏昭武将军李必鳌要回京养病吗,边关刚好有个空缺,不如趁此机会让他去宁夏卫,一来未雨绸缪,防范鞑靼犯边;二来也让他吃点苦头、长长记性。想到此,将语气放缓,续道:
    “夏爱卿公忠体国,朕甚感欣慰……”
    夏尧、韩慎听到此处,心中一喜,暗道皇上终于想过来了。不料听他话锋一转,说道:“既然如此,怀恩——”
    “启禀皇上,怀公公奉旨今日去了蒙古国。”旁边一个小太监说道。
    “噢,朕倒忘了。”朱见深朝夏尧看了一眼,背着手踱到书桌后面正襟危坐,提高声调:
    “兵部右侍郎夏尧听旨。”
    夏尧、韩慎不敢怠慢,双双跪下。
    “近年蒙古小邦屡屡兴兵进犯中华,掠我粮草,扰我边民。虽日前被迫签下城下之盟,却难保不会翻云覆雨。为教化异邦刁蛮,扬我大明国威,诰命兵部右侍郎夏尧兼领宁夏总兵之职,挂‘镇西兵马大元帅’印,克日离京赴任,不得宣召不准入京。钦此。”
    “皇上……”
    “夏大人,难道你想抗旨不成?”朱见深龙颜一变,沉声问道。
    “臣……遵旨。”夏尧、韩慎心里叫苦不迭,皇帝金口玉言,一言既出,那是驷马难追了。
    恰在这时,门外太监禀报:“贵妃娘娘驾到。”
    声音甫落,万贵妃已经走进御书房,娇声说道:“臣妾叩见皇上。”
    朱见深口气顿时软下来:“爱妃请起。”
    “臣韩慎(夏尧)见过贵妃娘娘。”
    “韩大人、夏大人免礼。”
    皇帝早已不耐,见万贵妃来了,趁势顺水推舟:
    “二位爱卿,这事就这么定了,回头朕遣人去兵部宣旨,尔等退下去吧。”
    韩、夏二人这次是抹黑脸照镜子——自找难看,不仅没有告倒梁芳,反把夏尧告到边关去了。现在皇上开口送客,无奈只能说声“微臣告退”,双双怏怏不乐地回兵部衙门去了。
    二人走后,万贵妃望着朱见深一笑,柔声说道:“皇上,臣妾熬了燕窝汤,特地送来请皇上饮用。臣妾没有妨碍皇上处理国事吧?”
    万贵妃能得皇帝始终如一的眷宠,自有她一套本领。她的本意就是受梁芳的请托,来摸韩、夏二人见君的底细,表面上却装作无事的样子。正所谓欲擒故纵,若是直接相问,必会引起皇帝的警惕,后宫干政可是大忌。
    “哈哈,没有,没有。”
    “看皇上一脸的轻松,想必边关没有大事啦。”万贵妃继续套问。
    “韩、夏二位爱卿见朕谈一点小事,不是边关军情。”皇帝虽宠贵妃,倒也有些原则,没有随口透露韩、夏所谈何事。
    万贵妃不敢再问,怕引起皇帝猜疑。她必须确保皇帝对自己的宠爱。
    “啊,对了。爱妃,梁芳还常去景仁宫吗?”
    “也……没常去。”万贵妃未曾想皇上提到梁芳,一时没准备,不禁有些慌乱。
    “带朕的话,让他尽心尽责办好自己的事,不要与无关的人牵扯,否则朕不轻饶。”
    “臣妾记下了。”
    万贵妃心里有些惶恐,一向宽仁大度的皇帝如此严厉的措辞,任谁都知道定与今天韩、夏二人觐见皇帝有关。
    不言万贞儿如何向梁芳回话,且说韩、夏二人回到兵部,韩慎闷闷不乐,夏尧倒像无事一般。
    “夏贤弟,愚兄连累你了。”韩慎内疚地说道。
    “哪里,哪里。说句韩兄不见怪的话,兵部侍郎虽说品级不低,却是不合小弟的心意。古人云,文安邦,武定国。这兵部侍郎文不能献计定策,武不能驰骋疆场,实是白吃皇粮、虚度人生啊。这回好了,挂了个镇西大元帅印,统领宁夏兵马御我国门,哪怕来日战死沙场,也胜似闲居京城蹉跎岁月哩。”不知是为了让韩慎宽心还是真的如心所愿,夏尧豪气干云地说道。
    韩慎心里难受,眼睛竟然有些发潮。
    夏尧看在眼里,心中也不好过,忙岔开话题:“韩兄,皇上命我克日离京,只怕最多不过十日。小弟临行之前,有一事相托,恳请韩兄成全。”
    韩慎巴不得能为夏尧做点什么事来弥补自己的失策,听夏尧有事相托,连忙说道:
    “贤弟请讲,纵然赴汤蹈火,愚兄绝不推辞。”
    夏尧笑道:“没那么严重。韩兄知道,我内人过世得早,只留下小女雪儿与我相依为命。这次赴任宁夏,小弟欲将雪儿托付韩兄照看。”
    韩慎想了想,说道:“若按伦常道理,你们父女应当一同前往,彼此互相照应才是。但宁夏地处边塞,雨井烟垣、兵凶战危,令嫒若去,恐将受苦。也好,只要贤弟舍得,愚兄我就多了一个女儿。”
    夏尧大喜,连说:“高攀了,高攀了。雪儿自幼与令嫒相处甚笃,常相往来,有令嫒相伴,小弟我就放心了。还有……嗯——”
    夏尧欲言又止,似乎有些为难。
    “夏贤弟有话请讲。”韩慎以为他有什么事要自己办,便鼓励道。
    夏尧难于开口的,是女儿的终身大事。按理说,一家有女百家求,女方轻易不会主动开口提亲。但征战沙场在即,况自己的年事渐高,此去宁夏未知有无归期,因此他要在出征之前,对女儿的终身有所托付。
    “耳闻雪儿与令徒赵欣似有意思,不知韩兄是否知晓?”不得已,夏尧老着脸说出心里的想法。
    韩慎听是此事,不觉一喜,忙说道:“嗯,我听清儿提起过,只是未便向贤弟开口。贤弟若有此意,倒不如在离京之前,将这喜事办了?”
    “小弟正是此意。”
    在景泰八年“夺门之变”中,被牵连处死的大臣中有两个遗孤幸免于难,他们一个叫沈清,一个叫赵欣。当年韩慎任职兵部武选司主事,因官位低微没有受到影响,见沈清、赵欣少年失怙,便将他们接回家中抚养,教他们学文习武,视如己出。大弟子沈清与韩慎的女儿韩梅日久生情,韩慎也无门第之见,前年为他们办了婚礼,如今外孙沈霁已满周岁。行伍出身的人家,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夏尧的女儿夏雪因与韩慎的女儿韩梅自小交好,常常相互往来,也因此认识了韩慎的二弟子赵欣。二人虽情投意合,但赵欣自惭家世没落不敢作非分之想,夏雪则因女儿之身羞于向爹爹启齿,故此两人皆认为这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般的梦中姻缘,常常相对垂泪。韩慎从女儿韩梅口中尽知其事,早想替弟子向夏尧提亲,却虑夏尧碍于两人的关系做出违心的决定,所以迟迟不好开口。今日夏尧主动提及,当然正中下怀。
    接下来,夏尧让女儿拜韩慎为义父,并将认赵欣为婿的想法告诉夏雪,夏雪自是一百个愿意。
    操持完女儿的婚事之后,夏尧怀揣圣旨,带着朝廷调拨的五万兵马,离开京城,望西而去。韩慎送到京城十里之外,将那两封尚未解疑的信函郑重交给夏尧,要他带着远离京城,以防不测。然后二人依依惜别。
    夏尧一走,韩慎更觉孤立无援,暂时打消了弹劾梁芳的念头。哪知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段时期,韩慎发现宅前宅后总有不明身份的人转悠,甚至夜间在宅内也几次发现可疑身影,搞得韩宅上下风声鹤唳、人心惶惶。韩慎知道这事与梁芳大有干系,若是明斗或是自己一人,倒也算不了什么,但现在我明敌暗,万一他们对内眷下手,却是防不胜防。韩慎不堪其扰,便与夫人周氏密商,决定称病致仕,告老还乡,离开这是非之地。
    朱见深对韩慎素来的倔强早已不喜,加之万贵妃在梁芳的唆使下频频向他吹枕边风,因此当韩慎称病提出致仕时,朱见深勉强挽留了一下,便赏赐了一些金银布帛,恩准他回乡养老。
    一个阴冷晦暗的午后,韩慎命人将宅门大开,与沈清、赵欣两个徒儿在院内练剑,不时高声呼喝,以吸引宅外人们的注意。暗中令周氏夫人、女儿韩梅(抱着外孙沈霁)、儿子韩明、义女夏雪假扮成家里的下人,分头离开韩宅,前去事先安排的地点等候。到夜幕降临时,韩慎与沈清、赵欣越过院墙,沿着鳞次栉比的屋顶悄然遁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