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塞轶录最新章节目录
另一套系统是为普通的平民阶层所设立的,是为普通的平民培养日常的生产生活所需的技能。
双轨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调解“精英“与“大众“型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实现“平等存异“原则,但事实上它却是一种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教育制度。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
就拿英格兰来说:首先,从英格兰高等教育体制原则看,大学保持自己传统的学术任务,而普通平民所上的学校的公立高等教育部门必须发展职业高等教育和相关类型的高等教育。
其次,在经费拨款方面,大学具有自治权,经费由政府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拨给,财政开支有较大的独立性,而且经费充足;而普通平民的学校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人权和财权都在地区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学校只能按照预算申报年度经费拨给资金。
最后,从特征方面看,具有“自治传统“的大学有超然性、学术性、保守性和排外性;而“服务传统“的平民上的专科学校却具有回应性、职业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另外,大学与平民学校的区别也可以从管理、学位、学制、教学和招生范围等方面看出。
我省是一个没有阶层划分的省份,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省实行的是真正单轨制的学制体系。这话绝非故意歌功颂德,确实是实际情况。
王儒刚记好具体每天的课程表,就被富校长叫进去谈话。记得过去老富并不是那么絮叨,此刻他听领导训话,却屡屡需要强忍不耐烦。老富长篇大论中有一句话,“你现在来到了大学校,就不能再像过去那么随便。”
王儒听懂了,显然这句话是中心思想!王儒上小学十来岁开始,就很善于总结中心思想。他满心想笑,天呐,这大学校就是不一样,规矩可真大!幸亏,才只是调到了红石砬,这若是调到实验小学去,能不能混得下去都不好说。
十年后,王儒再回忆那一幕,忽然又觉得,人家老富一多半都是好意;基本上那是没拿自己当外人,不然何必那样多管闲事、还惹人不高兴呢?
之后王儒就“走马上任”,马上去二年级上课。第一堂课,孩子们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随意指名,叫几个孩子背“1-6”的乘法口诀;这是最基本的,必须滚瓜烂熟才行,至少王儒是这样想的。
没想到,居然还有人背得很不熟练。这男孩子面色白净红润,看着不像是“笨”啊?现在的王儒还不知道,这仅仅是刚开始而已。他知道,蛤蟆石村生源不好,村民近亲结婚比较多,是一个坏影响;另外就是许多人真不重视。
上学就那么回事,不上学也一样挣钱,就算是简单种种地、卖卖菜,也能挣不少钱呢。确实是,很多时候,老师们的收入都是低档次的,尤其是小学老师,农村小学老师更甚,要地位没地位,要前途没前途。
殷省有句老话,“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就是这个意思。殷省古代,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多由遍及民间的私塾来承担。私塾的教师即塾师,俗称私塾先生或先生。担任私塾先生的主要是科举落第的秀才,其次是未中秀才的童生儒童,此外,还有少量其他情况。
私塾先生的从教模式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开办私塾施教,二是被延请施教。塾师自己开办的私塾世称“门馆“或“家塾“,即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
延请塾师任教的私塾又分三种情况:
一是“坐馆“、“教馆“,即富贵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
二是“村塾“、“族塾“,即由一村或一族延师择址建馆课其子弟,有的是一村或邻村自愿结合,推举有名望、热心教育的地方绅士为学董,按田亩摊派费用,聘用塾师,择址设馆,教育子弟。
三是“社学“、“义塾“或“义学“,即由私人或私人团体创办并主持、经营和管理的私塾,延请塾师教育当地百姓子女。古代殷省私人所办“义塾“最典型最感人的例子,就是清末聊城人武训通过行乞所办私塾学。
私塾先生的待遇主要由修金或等值的实物,别称“束修“构成;此外,还有膳食即学东提供吃住及节假日的红包或礼物等。由于施教模式、私塾先生的学养及声望、学东家境及态度等不同,私塾先生所获得的收入多少也存在很大差异。
自开私塾的先生,每至腊尾岁首,就要四处托人招揽学童,费用全靠学生上缴。学童入馆前,家长须填写一张“关书“即入学志愿书,里面要特别写明“修金“学费多少,分几次交付,并注明“节庚包“即逢节另送的红包除外。
有的塾师在一个地方坐馆多年,其私塾则被称作“馆地“。私塾先生与学童家长常有来往,如替他们写信、写春联、写契据、帮办婚丧喜事等,也得到些额外收入。
被延请作塾师的,其修金由东家学东和塾师商定,食宿一般都由东家供给,当然,在东家供应伙食的情况下,修金要相应减少。私塾中并没有寒暑假,全年只有清明、端午各放一天。(呵呵)
每年十二月初十前后放年假,至次年正月十五开馆,所以素有“先生不吃十二月的饭“的谚语。
如东家富裕,出手又大方,私塾先生的日子则好过一些。除一日三餐之外,还会有点心、茶水等供应。有的大户人家甚至还有佣人专门伺候塾师。一般来说,为了子女的良好教育,大户人家是不敢怠慢塾师的。
《红楼梦》中的秦邦业望子成龙,只是官囊羞涩,但“因是儿子的终身大事所关,说不得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费见礼,带了秦钟到代儒处拜见,然后听宝玉拣的好日子一同入塾。“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