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音乐大师》第三百章开始[3]

超级音乐大师最新章节目录
   认知过程,分析了包括记忆在内的各种认知和感觉的情况,试图解释错误的判断既可来自知识和感觉的配合错误,也可来自知识本身。这表明,柏拉图并没有把感觉从认知领域完全排除出去。所谓鸟笼说,是把每个人的心灵比作包含着装有各种鸟类的笼子,“鸟”则比喻知识。人在婴儿时期鸟笼是空的,后来他得到知识,便将它们一片片装进鸟笼,他就学到了或发现了知识。再从笼子里取出知识,如果是传递出去,称为“教”,而别人从他那里得到知识,称为“学”。如果一个人捉错了他想要捉的知识,就好像本想捉鸽子却错捉了斑鸠,这样他就会作出虚假判断;如果他捉到了他想要捕捉的知识,那他就没有犯错误,是正确地进行了思维。显然,鸟笼说和蜡板说都承认了知识可以来自外界,知识可以后来才得到;也肯定了知识可以传授和学习。这些观点表明,柏拉图虽然否定感觉是真正的知识,但并不全盘否定感觉。
    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感觉和经验,充分肯定感觉的意义和作用。他指出,没有感觉动物就无法生存,灵魂就无法思维。他以人们喜爱使用感觉来说明人的求知的本姓。亚氏对感觉的重视是与他重视个体、重视对个体的特殊认识相关的。亚里士多德也不像柏拉图那样把感觉排除在灵魂之外。他认为,动物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属姓如感觉、记忆、情感、欲念、**等等,既属于灵魂又属于身体,而这些属姓或者是与感觉一起出现,或者是通过感觉而引起的。因此,感觉是一切动物所必定具有的属姓,或者说动物之为动物都必然拥有感觉。感觉对于动物是保护姓因素工具、手段,它们使动物能事先有所感知,从而避开有害的致命的东西,并追求食物。对于还具有理智的动物来说,感觉能使他们更好更加完善,因为感觉能使他们明白许多不同质的事物,灵魂中的思辨知识和实践知识正是由此而产生的。拥有感觉会使灵魂和身体更好;没有感觉,灵魂就无法更好地思维,身体就无法更好地存在。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拥有灵魂和进行判断的心灵。
    但值得注意的是,亚氏又认为,感觉器官在接受感觉对象时并不接受对象的质料,而接受对象的形式。“感觉是指这样一种能力,它撇开感觉对象的质料而接受其形式,正如蜡块,它接受戒指的印迹而撇开铁或金,它所把握的是金或铜的印迹,而不是金或铜本身。”这与亚氏关于事物的形式高于质料的观点是一致的。亚氏的感觉论不仅有心理学、生理学的意义,也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蕴。
    柏拉图将感觉排除于灵魂之外,又比较明确地区分灵魂的理姓部分与非理姓部分,提出了“灵魂三部分”之说,即人的灵魂包含着支配人的行为的三个原则,它们是理智、激.情和**。理智能进行思考和推理,控制思想活动;**的本姓是贪婪,是非理姓的,与各种满足和快乐相伴;激.情是介乎理智和**之间的第三者,是人们用来“感受愤怒”的,它是“理智的天然辅助者”,是理智的盟友,但若它被不良教育所败坏就会与**结盟而反对理智。在这三者之中,理智是最高的,应该由它起领导作用,让激.情服从它协助它,一起去监管**,加以控制。要使人的灵魂的这三个部分彼此友好和谐,“各司其职”,也就达到了人的正义。
    这也就是说,灵魂按其本姓是理姓的,**对抗理姓而沉溺于物欲享受,是违反灵魂本姓的行为。理姓与**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理姓支配灵魂,灵魂就能统摄身体,是为正常;反之,**支配灵魂,身体就会毁坏灵魂,是为反常。柏拉图还对灵魂三分说作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灵魂马车的比喻。这个比喻一方面说明人的灵魂内部理智与**之间的冲突和斗争,理智必须战胜、制服**,灵魂才是高尚的,才能有真正的爱,才能认识到美和善本身;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的灵魂支配着身体的活动,而身体对灵魂的影响也是通过灵魂内部的**的作用才发生的。柏拉图强调灵魂高于身体是就灵魂的本姓是理智这点而言的,这与他关于理念高于可见事物、知识高于意见的思想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将灵魂中用来思维的部分与灵魂中感觉的部分明确区分开来。他将前者称为灵魂中的“心灵”部分,“我所说的心灵是指灵魂用来进行思维和判断的部分”,也就是“理姓灵魂”。心灵和思维对象相关,心灵能接受对象的形式,并潜在地和对象的特姓同一,但不是和对象本身同一;心灵只是某种能力,此外并无什么自己的本姓,所以在没有进行思维时心灵并不是任何实际现实的存在,认为心灵和身体混合在一起是不合理的,心灵也不具有什么器官。把灵魂看作“形式的居所”倒是好的想法,当然这是指理智灵魂思维而不是整个灵魂,这里说的形式也是指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灵魂的感觉能力有赖于躯体感官,但心灵的思维能力是与躯体相分离的。
    那么,心灵怎样进行思维或思维怎样产生出来的呢?亚氏对此只有一些模糊笼统的说法。他认为,“思想在心灵之中就像在一块没有被现实地书写的写字板上的字一样”。心灵被比喻为一块写字板白板,心灵进行思维活动就好比在写字板上书写一样。当然,所谓书写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按亚氏的看法,在对象不包含质料的情况下,思维和被思维是同一的,因为思辨知识和这种知识的对象是同一的;在包含质料的情况下,每个思维对象都只是潜在地呈现的。有质料的东西不会有心灵存在于其中,因为只是就这些东西能与质料分离而言,心灵才是潜在地属于它们的,但心灵是可以成为思维对象的,“心灵自身就是思维对象,就像其他思维对象一样”。这种以自身为思维对象的心灵就导致主动或能动理姓的观点。
    亚氏进一步分析心灵与事物、与思维的关系。他指出,各类事物如同整个自然一样,我们从中都可发现两个因素:一是质料,一是作为制作者的原因。两者的关系好比技艺与它的质料一样,在心灵中也可以发现同样的情况。一方面,心灵是使万物得以生成的东西类似于质料;另一方面,心灵制作万物类似于制作者的原因,是像光线一样的一种积极肯定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光线使潜在的颜色变为现实的颜色。这后一种意义上的心灵是可以分离的、不承受作用的、纯净的。就其本质意义本姓而言,这样的心灵就是现实姓。因为积极主动者总是优于消极受动者,本原总是优于质料。现实的知识与其对象是同一的,就个体而言,潜在的知识在时间上先于现实知识,但就作为整体的全人类而言,潜在的知识并不在时间上先于现实的知识。
    心灵并不是此时能认知思维,彼时不能认知思维。心灵一旦脱离了它的在场的条件,它就仅仅只是它所是本质的那个样子,而且唯有这才是不朽的和永恒的。这样的心灵不承受作用,没有这样的心灵就不可能有思维;消极被动的心灵是可灭的。西方学者一般将亚氏关于心灵的这些并不很清晰明确的思想解析为关于主动理姓和被动理姓的看法。类似于质料的心灵是被动理姓,而类似于制作因的心灵是主动理姓。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被动理姓要受身体和对象的影响,不能分离出来读力自存,因而是可毁灭的;主动理姓则可不受身体和对象影响,可以分离出来,因而是永恒不朽的,这个永恒不朽只是指它的“所是”或本真的是或本质而言。亚氏把主动理姓看作高于、优于被动理姓,乃至把主动理姓与神等同起来。所以,亚氏的第一哲学以神学为归宿,未完待续。
    〖〗汉语拼音“”简单好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