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走向统一第六〇五章问对(上)

回到清朝做盐商最新章节目录
   曾涤生的书房很简单,书桌上只有文房四宝,还有一些没有收走的书籍,不过也都整齐地摆在桌子上。
    书架上也都是书,每一个木框都塞得严严实实。整个书架上甚至连一个装饰品都没有。
    很简单实用的一个书房。
    可见此人平时也是不喜奢华的。
    “总统,请坐。”曾涤生似乎对这个称呼有些不习惯。
    因为总统这个词语以前是用在军中的一个临时性的官职。比如某某军的总统制官,有人会简称为“总统”。
    董书恒明明已经是帝王之位,却非要用这个名称,而且也没有正式的登基。
    这是曾涤生一直感到不解的。
    直到这几年阅读报纸以及一些洋人的书籍。
    曾涤生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已经不是皇帝或者国王说了算了。
    他们国家的领袖将不在是世袭罔替。也没有超出常人的豁免权力。
    所有的人都要在律法的框架下活动。
    曾涤生这才渐渐有些明白董书恒的打算。
    也许董书恒想的更加的长远。
    随着他看了更多的西夷书籍,曾涤生就越加地肯定自己的判断。
    “涤生公,您真的是学富五车。”董书恒扫视了一眼书架上堆的满满的书籍赞道。
    这两年,董书恒看的书已经越加少了。
    一方面是因为事情太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书籍很多都提不起他的兴趣。
    “总统过奖了,老夫只是随便看看,到了书院之后闲暇时间多了,倒是能够多看些书了,前些年厮混在前朝官场,却是浪费了大把的时光。”
    “涤生公不必妄自菲薄,其实我一直认为,你带头回乡编练团练,给了汉臣们做出了示范。让汉臣能够在地方上掌控权力。是对民族有贡献的。当年要不是公在湘南做团练,我们复兴军也没办法在夹缝中崛起。要不是汉臣掌控了地方的权力,复兴军也没有那么容易就光复全国。”董书恒说的是实话。
    他今天是准备来找曾涤生聊些真话的,并不想跟他客套。所以尽挑的大实话来讲。
    曾涤生也听出来了。
    “复兴军的崛起是总统您的领导有方,我这几年才渐渐对复兴军有了些许了解。复兴军能够成功是有原因。”
    “首先您选择在江浙地区崛起,那里正是当时清军力量最薄弱,而且是发匪活动最猖獗的地方,如此必得清庭的倚仗。”
    “其次,江浙乃是商货贸易重地,地方上富户众多,总统当时帅军抵挡发匪,地方富户必然全力支持,军资方面就有了保障。另外总统并不依赖当地商户,而是自己发展产业,与西夷贸易,这样避免了被地方富商掣肘,还能够从西夷处获得洋枪、大炮等利器。”
    “而后,总统您还自己制造枪炮,笼络人才。您对西夷也不信任,最后在枪炮上也能自给自足。”
    “要是您在枪炮上依赖西夷,那么您最多也就是一方军阀,不会有今日之成就。”
    “是的,这一点,我也不矫情,我这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地方士绅不能作为倚仗,西夷也并不可信。”
    “当时西夷要从大清赚钱,就不能让大清太安定,我们有他们必须要买的商品,但是他们的东西我们却没必要买,他们要想办法多卖些东西给咱们。当时满清对西夷的抗拒态度令他们不满。不光我们,就连当时的太平军,西夷都开始接触了。”
    “西夷果然是没有好心思。”曾涤生附和道。
    “这是自然,西夷逐利,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不会去管咱们华夏的死活。鸦片之害,想必曾公也看到了,如果任由鸦片流传下去,那么我华族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满清再怎么说还有底线,但是西夷为了掘利是没有下线的。”董书恒说道。
    “总统,您其实还有第三个法宝,那就是您用那些盐丁和流民为兵源,这些人一无所有,稍微给一些小利就能够感恩戴德。”
    “不过,无恒产者无恒心,于是您给他们土地,或者将他们的家人安排在农场,让他们有产有家,如此这些人作战才会悍不畏死。”
    曾涤生说到这里,示意董书恒喝茶,自己也抿了一口茶。
    “总统,只是有一点,当时您是如何在没收了那么多的土地的情况下,还没有引起那些士绅的强烈反扑呢?”曾涤生接着问道。
    他当初在湘南建立军队,为了搞钱,可是得罪了很多的士绅,要不人家怎么会叫他“曾剃头”呢。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杀的太平军多。
    事实上,他为了协饷杀的地方士绅也不少。
    但是董书恒搞了那么多的土地分给盐丁和流民,这很明显动了地方士绅的蛋糕。
    江浙本是发达的地区,士绅的势力更加强大,但是董书恒的身后却始终有一支士绅的队伍在支持他。
    “曾公,我当时搞到的土地实际上大部分还是通过兴修水利得来的,当时的盐区有大量的盐碱地,这些地改造起来实际上并不难。这个墙角挖的实际上是当时的朝廷的。”
    “当然了,这需要大量的钱。那么这些钱从哪里来呢?这还要感谢太平军,因为他们在长江之上肆虐。致使商路不通。让我们得以垄断了跟洋人的贸易。”
    “当然了仅仅有了钱,还是不够的,最终我实际上还是动了地方士绅的饼。”
    “我此时又用了一个办法就是引导他们产业转移。产业转移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给他们找新的赚钱门路,也就是带着他们一起搞洋务。”
    “因为我在这里搞了农场,大批量招募流民,还压低了粮食的价格,这些地主士绅没办法从土地上赚到钱了。这些人肯定会心声怨恨,此时我找他们一起合作办工厂。那时候南方一团糟糕,我们生产的东西不用愁销售,他们发现这个比种地赚钱多了,也就不再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
    “搞洋务,争的利益是洋人,以前没有工厂,这些东西都是进口洋人的,但是我们自己生产了之后,比洋人少了一个运输的成本,所以老百姓宁愿买我们的东西。加上当时南方的生产被破坏,所以我们生产的东西,在各地都非常受欢迎。”
    ……
    曾涤生有些惊讶,不仅仅是因为董书恒讲的这些东西蕴含了很深的道理。
    同时也是因为董书恒竟然会将这些事情都告诉他。
    “听了总统的一席话,老夫真是茅塞顿开啊。”
    曾涤生在听的时候,也在想,当时自己是否也能够在湘南这么做呢。
    但是他还是将自己给否定了,不说他没有这样的经商天赋,就是湘南这里的情况也不适合搞对外贸易。
    董书恒实际上还是利用外部力量来解决内部的问题。
    当时,国内的粮食普遍短缺,饥荒是一种常态。
    但是董书恒却能够另辟蹊径,从南洋获得大量的粮食。
    缺钱用,那就将对外贸易给垄断了,然后跟洋人搞贸易战,抬高出口商品的价格。
    赚取洋人的白银。
    这样董书恒就用洋人那里转来的钱从洋人那里购买武器,购买设备。
    然后与南洋的华人结盟。
    当时南洋的华人在海外倍受欺辱,心中非常渴望能够获得母国的支持。
    而那些满清的地方官员都视他们为弃民,对他们比那些洋人还坏。
    这时候董书恒站了出来,他的手中有实权,有地盘。
    他给了这些南洋华商一些贸易的特权,换取了南洋商人的支持。
    那些南洋家族不仅仅给他送人,还给他送钱。
    最主要的是不断帮助董书恒转运粮食。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南洋华商也是赚钱的。
    但是他们这些人却用智慧,用自己在南洋多年经验和人脉,保证了董书恒粮道的安全稳定。
    在当时的情况下,粮食在满清已经成为硬通货。
    当时董书恒是有多少粮食就能招到多少人。
    当大家的手中没有粮食的时候,董书恒有足够的粮食,那就是奇货可居。
    “曾公,今天这里就咱们两个人,董某希望能够跟曾公坦诚相待。实际上,董某今天过来,是有些问题想要请教曾公的。”
    曾涤生抬起了他有些混浊的眼睛,看向董书恒。
    今天董书恒过来之后,能够不用自己的身份压人,已经给了他一个好印象,这叫礼贤下士。
    在刚才的聊天中董书恒也确实做到坦诚相待,所以这个时候,董书恒跟他这么说,曾涤生倒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了。
    虽然平时他喜欢韬光养晦,喜欢含蓄,喜欢将自己的想法窝在心中,闭门造车。
    但是此时,不知为何因为董书恒的几句话,他就向跟这个年轻人掏心窝子。
    看样子,他还是小看了这个年轻人。
    “总统有事相询,是老夫的荣幸。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曾涤生起身微微躬身一礼。
    “我看到曾公这里有很多报纸,想必曾公定是关注时事的。”
    “我想问一下曾公,我复兴军的敌人是谁?”董书恒上来就一个大问题。
    曾涤生沉默了一下,这个问题确实有些太大了。
    好在他平时倒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对复兴军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他比较感性趣的事情。
    复兴军能够迅速一统,并且迅速降伏周围的势力,依靠的是其强大的军队以及高效的组织能力。
    但是这也让其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曾涤生知道现在沙俄、大嘤帝国都算是复兴军的敌人。
    沙俄不用说了,是复兴军的生死大敌。
    曾涤生研究过沙俄,这个国家扩张成性,声称每一寸国土都是必不可少的。
    欧罗巴的其他国家搞得都是殖民扩张,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当地扶持势力。
    而沙俄做的移民扩张,每占领一块地方,要么屠杀,要么驱逐当地的原住民,然后移民占领那里。
    这一点跟复兴军倒是很像。但是复兴军的手段要温和的多。
    华夏有足够多的人口和灿烂的文化。
    董书恒显然有信心通过移民来同化当地的人。
    所以复兴军一般不会驱逐当地的人,只是会让他们学习华夏的文化。
    然后让他们认同自己华夏大家族的一员。
    只要当地的汉人数量能够占到大多数,董书恒相信这就足够将当地给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