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工人回明末》第四十九章王行检参观张氏集团

造船工人回明末最新章节目录
   听了张大维的来意,张恭渝想了一想道:
    “还是派人去寻王知府,就说张家准备推广红薯土豆这些高产作物,需要开荒种地。看知府大人能否划出一块地来,供我们安置这些人。”
    以张恭渝的本意,当然不想放过这些人。今后的工人农民战士都得在这些人中挑选,哪里还有比失地农民更加敢拼命的人?
    “地块就在明月峡去往广阳镇的沿途吧。”张恭渝建议道。
    这沿途就是靠江边的丘陵地貌,用水方便并且适宜种植红薯这些高产作物。
    王行俭也是听说过红薯、玉米和土豆的高产,只是没有亲眼见过。张家既然要这些地,还是安置流民与开荒种地,王行俭自然同意。新任知县王锡,更是多次来到明月沱,落实人员安置和土地调整。
    于是按照张恭渝的安排,在明月沱周边并往广阳镇沿线,安排这些人务农,专门种植红薯、土豆和玉米。
    接受的流民分别编组为新一村至新六村,各村村长由张家指派族人来管理。
    这些村在造船厂成立后,种植的蔬菜,喂养的家禽、猪羊等都要为船厂服务。现在产出的红薯土豆也可以制作粉条、苕皮等火锅配菜。
    所有人安排登记完毕,张氏集团人数已达八千余人。
    重庆府王行俭派人来了,说是近期要来参观一下张氏集团各项产业。
    王行俭是一个想为朝廷和百姓做事的踏实人,要来参观那就是参观,不存在打秋风的问题。
    董事会通知各部门,搞好工厂内外环境,其他也就没有啥子可准备的。
    过了几天,王行俭乘船到了小河边码头。族长张大维和张恭渝及董事会全体成员在码头迎接。
    木船靠在棱角分明的水泥码头,王行俭就被这与众不同的样子征服。码头上的钢轨、粗壮的带缆桩、吊臂、轨道上厚重的平台车,岸边几排两层的青砖瓦房……所有的建筑和码头设施都跟以前见过的不一样。
    十辆电瓶车整齐地停放在码头上,这是张恭渝在船厂里搜刮出来的。还特意改装了座位、顶棚,模样跟后世的游览车几乎一样。
    众人乘坐电瓶车,一路朝丰盛镇而去。
    明月峡如今没的啥子产业,朝里走只有张恭渝的家,没有什么特别。所以第一站就选在了炼钢厂。
    “这就是你师傅教的学问中的?”王行俭不知道怎么称呼座下不用畜力,自己跑得飞快的电瓶车,只好笼统地问道。
    “嗯,王大人,这叫电瓶车,把电存在特制的瓶子里,通过一些装置,就可以提供动力前行。这个电,就和天上打雷闪电那个电一样。只是那个电太强,目前还不能拿来用。”
    这辆车是张恭渝在开,后面九辆分别是八小和张启忠驾驶。电瓶车在水泥路面上飞快地行驶,载着董事会成员跟王行检的随从,快捷又平稳。
    明朝的人哪里见识过?
    到了钢厂,张大民和钢厂管理人员也在大门等候。
    众人分别向王行俭见礼,王行俭见董事会成员年纪都不小了,便准备让他们歇息,只要族长和张恭渝带他参观。
    张大维表示不用休息,车间里也都是水泥铺道,可以坐在电瓶车上游览参观。
    钢厂车间高大,空间开阔,各种物件摆放有序,钢花四溅却又有安全围栏屏蔽四周,电瓶车在车间内行走无虞。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情景,十分能震撼小农时代的人。王行俭现在也是真的信了传说,不然眼前的一切没法解释。
    来到铠甲车间,只见一块钢板摆放在模具上,随着哐当一声,一个重重的物件压下来然后离开,一块板甲就已成型。明晃晃的板甲结构简单,上身方便。拿起一把单刀砍下去,不过留下一个凹点。
    在王行俭面前试爆了几颗手榴弹,又试验了六磅到十八磅的铁炮,王行俭非常高兴。
    免费就读的小学校,平价职工医院,热闹干净的市场与街道,整齐的行道树和小广场上的健身器材与条椅,脸上带着微笑的行人,水泥路旁的垃圾桶和公共厕所,甚至是带红袖章的大妈等等,都让王行俭觉得十分新奇。
    张恭渝表示,要在十月份以前送一批火炮跟手榴弹到京城,请王行俭办理手续。王行俭答应了,还说他要专门上奏疏给崇祯皇帝,推荐张氏集团生产的火炮和新款的“万人敌”。
    观看了各种机器设备的使用,王行俭觉得几十年的人生感悟都被颠覆了。不是说机器这些都是奇技淫巧不应提倡吗,为何人在此地,看着周围就是觉得应该这样?
    连续三天,王行俭并不再去矿场,他觉得那些没有必要去看。就是这钢厂和附近的几个分厂,就够他消化吸收。
    白天,基本上都是在张恭渝陪同下到各个工厂观看生产过程,去学校观看孩童们读书。晚上,在房间也不睡觉,拿着笔在纸上写了又写。在他的观感中,这里就像圣人们描述的大同世界。然而这世界的建立基础,却是圣人们不耻的奇技淫巧。
    他有些糊涂。
    王行俭就要回重庆了。
    吃过晚饭,王行俭拉着张恭渝在小学校操场的一处停下。
    这里是学校里的绿化带,有木条椅和水泥石桌。
    常自省算是这里的主人,送了一壶热茶然后退下。
    王行俭坐下来后没有说话,而是望着西山落日之处。
    或许是教师的孩子,在平整宽阔的操场上追逐奔跑,几个小小的身形跳动伴着欢笑声,竟然给夕阳落寞的情怀添入了勃勃生气。
    王行俭的心情也是如此的矛盾。
    自己这一辈子经常自诩读圣贤书,要为民请命,为朝廷建功、为天子牧民。
    然而,作为朝廷的地方官员,他这些年听到的、见到的都是百姓求活的艰难。
    自己也想牧民一方、造福一地。然而遍地的流民,翻哪一部圣贤书有办法解决?
    自己也看不起奇技淫巧,认为那不是正途,不是大道。如今却发现就是这奇技淫巧,解决了几千流离无归之人的生计。
    张恭渝现在算不算经世济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